<p>风雨流沙岁月痕 未减般若气宇轩</p><p>清凉三尊同入境 观心可赏自在尘</p><p> ——梁启飞</p> <p>三菩萨 壁画创作 200cm×200cm</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原址:河北行唐清凉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现藏:英国大英博物馆</span></p> <p>陈列在大英博物馆这幅壁画共被分割成12块,每尊菩萨分为4块,大小不等。从现存情况看,当时,壁画揭取的技术还不好,分割部位丢失的画面较多,安装后又进行了补绘。不过,在揭取壁画前,充分考虑了人物面部和手部的完整。</p> <p>壁画说明牌上的文字标明:“这幅壁画原在清凉寺(1183年建立,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战火中被摧毁),清凉寺是往来佛教圣地五台山朝圣者的重要驻足点,1424年五台山僧人作了这幅画,1437年和1468年补绘。15世纪,河北行唐县,1927年,0518,0.8 G.Eumorfopoulos所捐赠。”</p> <p>经查阅,G.Eumorfopoulos(喬治.尤摩弗帕勒斯)是世界著名收藏家,他在1927年将这幅壁画捐赠给了大英博物馆。</p> <p>行唐清凉寺“三菩萨”壁画,现存于大英博物馆。这是一幅高4米、宽3.9米的大体量壁画,画面中共有三尊菩萨,每一个都面庞丰腴,体态雍容,衣饰华丽,栩栩如生。从左向右,所持法器分别为拂尘、佛珠和如意。中间为主尊,正面,身躯高大。两侧为胁持,侧身,面向主尊。</p> <p>仔细观察右边的文殊菩萨,面部呈深褐色,和另两位菩萨的面部的颜色明显不同,但深褐色的面部有残留的白色,和其余两位菩萨色彩一致。这表明,现在看到的深褐色的面部及五官,是里层的壁画,白颜色那层画面的五官已全部脱落。这和壁画说明牌上提到的补绘正好吻合。</p> <p>清凉寺原为五台山朝圣者的“歇脚寺”</p><p>五台山,原名清凉山,山中有清凉寺,寺内因有著名的文殊圣迹“清凉台”而得名。《清凉山志》中记载道:“清凉寺,中台南四十里,元魏寺文建。历代以来,不废修饰。唐宋皆设僧正司。”</p> <p><br></p><p> 据行唐县当地的老乡们相传,行唐清凉寺是五台山的下院,僧人都是五台山派来的。清凉寺是方便去五台山礼佛的人途中休息的,所以,当地人也称它“歇脚寺”。</p> <p>清凉寺曾经就在从真定(现正定)前往五台山礼佛的必经之路上。</p> <p>画家将断裂的12块合璧成为一个整体,提炼岁月摧残形成的壁面开裂、脱落、斑驳纹理,赋予其艺术化的表达,法相庄严之余,呈现抽象之美。</p> <p>梁启飞</p><p>河南大学美术学院学习中国画、艺术设计</p><p>清华美院中国画创作高研班</p><p>北京观自在壁画工作室画家</p><p>京津冀书画研究院艺委会委员</p><p>江苏宿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签约画家</p><p>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 </p><p>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p><p>学习经历:</p><p>2002年 毕业于河南大学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p><p>2002年 参加河南省书法作品展作品获奖</p><p>2014年6月 应国侨办邀请,赴厄瓜多尔完成《中华文化大乐园——书法》教学任务,受到国家侨办和当地学员一致好评。</p><p>2015至2016年 在清华美院学习中国画创作</p><p>2016至2017年在李可染画院学习中国画创作</p><p>艺术经历:</p><p>先后聆听蒋采萍、李呈修、桑建国、苏柏斗老师教诲,并较为系统的游历丹青,用绘画的视角发现生活逸趣,传承古法;用审美的观念表达物象间蕴藏的东方意境,寻求古上画理与当下现代节奏空间的平衡点,契合点,更新观察视角,开拓新的创作思维,从传统中来,又触及时代脉搏,源自古意,又反映当代审美风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绘画形式语言。</p><p>2016年 作品《观音系列》参加香港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协会主办的2016观音画像艺术展</p><p>2016年 作品 《润雪》入围荣宝斋双年展</p><p>2016年 作品 《路漫漫》入选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全国名家书画艺术大展</p><p>2016年 作品 《雪润家园》入选丹青扬州全国中国画作品展</p><p>2016年 作品 《冬之郊野》入选我爱丹青全国中国画展</p><p>2017年 作品 《松风》《圣妆》在喜迎十九大全国中国画作品展获铜奖</p><p>2017年 作品 《卫国英雄连》入选庆祝建军九十周年全国书画作品展被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p><p>2018年 作品《九秋》在汉风唐韵水墨长安全国中国画展中获奖</p><p>2019年 作品《岁月峥嵘》在全国国首届中国画双年展中获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