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湘西•历史文化名镇浦市

蔡记

<p><i style="font-size: 15px;">音乐:宋飞二胡独奏《烛影摇红》</i></p> <p>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东南部的浦市镇位于沅江中游,沿江而下可达常德、武汉等城市及长江中下游地区。</p><p> 浦市作为水陆要津,历来是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p> <p>  自隋代开始设镇,浦市就是重要的驻军屯粮基地,并开始沿河码头和绕城周边修筑城墙。浦市在南宋中期作为军队集聚地正式确立军事机构;明清之际,更成为重要的军事战备要点。</p><p> 城墙拱卫着一个因军事而立的古镇,在沅江河畔矗立千年。</p> <p>  水陆交通的便利,使浦市成为隋唐以来大西南物资集散的重要商埠。大码头昼夜迎送客商南来北往,见证了“日出千根桅,日落万盏灯”的繁华景象。</p><p> 浦市是因商业而兴盛的千年古镇。</p> <p>  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6)至民国时期是铺市的繁荣时代,商业街道太平街和中正街上人头攒动,熙来攘往。</p> <p>  许多人远道而来实现发财梦。当地流传俗语:一个包袱一把伞,来到浦市当老板。</p> <p>  商业老街商铺林立,摊贩云集。</p> <p>  钱庄唐姓老板祖籍山西,明朝初年来浦市经商开设钱庄从而成为富豪。</p> <p>  镖局主人姓李,世代习武,明末清初从山东迁来。浦市商家大户远道运输货物多请李家押运,镖局名震江南,发展到多支镖队。</p> <p>  呼朋唤友、品茶闲聊、哼唱高腔,或是交流信息、讨论买卖,人们喜欢上茶馆。</p> <p>  服务行业的兴旺,印证了商品经济的发达。鼎盛时期,在这不到两平方公里的古镇里,有三条商贸街、六座古戏楼、七座钱庄、十三省会馆、二十多个货运码头、四十多条巷弄、五十多间封火墙窨子屋、五十多家茶馆,九十多个作坊,享有“小南京”之美誉。</p> <p>  浦市的建筑格局多为前店后宅,深宅大院不动声息地隐藏在店铺后面或僻静小巷里。</p> <p>  浦市古建筑为明清时期窨(yìn)子屋建筑。“窨”如其字形,有窖藏之意。窨子屋方方正正,外围以马头式封火墙环绕,有防盗匪和防火患双重功能,是湘黔赣地区的特色传统建筑,从四合院演变而来。</p> <p>  建于清代同治年间(1862-1874)的吉家大院坐北朝南,总体布局平面呈长方形,是临街三进两层式窨子屋院落,右侧是花园。</p><p> 中轴线上依次有四开间店面、门庭、大门、过厅、正厅及后庭。</p> <p>  店面后的门庭与石砖大门。 </p><p> 门罩上方是瓦檐,两侧外墙上有铜制雕花,彰显恢弘大气。</p> <p>  门梁上是石雕门额,刻有“香山溢庆”四字。</p> <p>  里面是木结构房舍,居住冬暖夏凉。</p><p> 过厅。可见穿斗式木结构。</p> <p>  屋顶从四面向中心倾斜,俗称“四水归堂”,有收集雨水的功效,寓意聚气敛财。中心形成吸纳阳光和空气的方形天井。</p> <p>  宽敞正厅在高墙环绕的院落中央,仍有良好的通透采光。</p> <p>  正厅板墙上悬挂着古人名言字幅和泸溪苗族数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品。</p> <p>  踏步、地面均用红砂岩石条铺成,木料全是杉木,反映了湘西地区传统建筑的特点。</p><p> 后庭左耳房有木扶梯通往二楼。二楼既可作货物的仓储,亦可居住。</p> <p>  木制窗格图案精美。</p> <p>  构架及构件用料讲究,工艺精湛。短梁下的斜支撑也是精细雕花。</p> <p>  浦市古建筑群在2019年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在古建筑群中徜徉,隐约飘来丝竹袅袅。行云流水般的乐曲萧瑟缠绵,带着一丝沧桑悲凄。</p><p> 循声觅去,进入僻静小巷的周家大院前庭。</p> <p>  透过台阶上敞开的大门看去,过厅中央一位侧身长者沉醉于二胡演奏之中,浑然不知外界动静。一曲《二泉映月》从他手中、从他身心流出,在寂静的百年老屋萦绕。</p><p> 过厅的沙发椅子、厅前天井青苔染绿的青石板似乎也在聆听这天籁之音。</p> <p>  我肃立门前屏息静听,深被一串串催人泪下的音符所感动,随着低沉压抑的平稳级进曲调而伤感;随着反复变奏、力度大幅变化的曲调而亢奋;又随着婉转下行、节奏舒缓趋于平静的尾声而惆怅。</p><p> 当一切复归寂静,我对长者表示了赞叹,才发现他是盲人,令我敬佩不已。</p> <p>  令我敬佩的还有街上木器作坊里全神贯注的工匠,一丝不苟的神情,仿佛雕琢一件艺术精品,丝毫不理会外面的喧哗。</p> <p>  浦市是享有“中国戏剧活化石”之称的辰河高腔发源地。</p><p> 产生于明初的辰河高腔又称辰河戏,因流行于沅江(俗称“辰河”)中上游一带得名,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辰河高腔现有音乐曲牌400多支,整体剧目除48本“目连戏”以外还有400多个传统剧本,其表演原始粗犷、豪放明快、幽然深情,用高台(舞台演唱)、低台(木偶戏)、围鼓堂(坐唱)三种形式演出,是湖南四大地方剧种之一。</p> <p style="text-align: right;"><i style="font-size: 15px;">网络截图</i></p> <p>  始建于明初的万寿宫是辰河高腔的传唱地,原为江西客商会馆,是当年浦市十三座会馆中最大的一座。现有建筑是清光绪年间(1875—1908)遗存。</p> <p>  整座建筑古朴雄伟,内有主殿、迭檐式戏楼。</p> <p>  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踏虎凿花”起源于泸溪县合水镇踏虎村,在浦市有工作室和传习基地。</p> <p>  “踏虎凿花”由剪纸演变而来,把刀剪改为刀刻,当地人称做“凿花”,多作为绣花底样和庆典、祭祀活动中的装饰品或供欣赏的艺术品。</p><p> 凿花图案源于苗族服饰刺绣。在其衣饰纹样中,选自女服和童服的衣花最为丰富和典型。</p> <p>  历经数代发展至今,凿花的题材不局限于衣饰纹样,已经拓展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了,有花草、虫鱼、鸟兽、傩(nuó)面、休闲娱乐、喜庆活动以及城乡建设成就等等。</p> <p>  凿花被形容为“天使般的舞蹈,神笔般的图案”。 </p><p> 每个图案都是苗族艺人心灵手巧、聪明睿智的结晶。</p> <p>  欣赏着这些艺术精品,十分欣慰200多年历史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得到传承和发展。 </p><p> 走在大街上,看着驾驭现代玩具得心应手的孩童,又有了隐隐担忧:他们愿意继承这些慢工出细活的古老技艺吗?</p> <p>  临别走上古城墙拱卫的沅江河畔滨河路,又见大码头,又见沅江。</p><p> 沅江水日夜不息奔流进洞庭湖,融汇入长江水系,滋润着广袤大地。</p><p> 历史长河传承着文化,文化延续着历史。</p> <p>  浦市因其文化底蕴深厚、商贸繁荣而位居“湘西四大名镇”之首(另外三个是龙山里耶镇、花垣茶峒镇和永顺芙蓉镇)。</p><p> 2010年浦市镇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古镇。</p> <p style="text-align: right;"><i style="font-size: 15px;">2020年4月摄影</i></p><p style="text-align: right;"><i style="font-size: 15px;">5月撰文、制作</i></p> <p><i style="font-size: 15px;">  音乐选自著名音乐家刘天华(1895—1932)所作二胡名曲《烛影摇红》。乐曲情绪欢快,旋律流畅,在华丽、激情的曲调中蕴含着悲哀和惆怅,令人回味。演奏者宋飞,著名女演奏家,有“民乐皇后”称号</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