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历史及简介

思羽古琴工作室

<p>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距今已有三千年多年的历史,&nbsp; 2003年被列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是继昆曲后的第二大文化门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琴棋书画”琴为首,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对古人来说,不但是乐器,也是抒怀寄情之物。 是国乐之精粹。其意义与价值远远超出了一般的传统音乐。早在春秋时期的《诗经》就有记载:窈跳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之后的唐,宋,元,明,清等各代的名画名作中更是处处可见古琴的身影!&nbsp; </p> <p>古诗词中的古琴,如李白《月夜听卢子顺弹琴》: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白居易《废琴》: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船夜援琴》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清夜琴兴》是时心境闲,可以弹素琴。等等…</p><p><br></p> <p>关于琴曲的典故也非常多,比如大家最熟知的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后子期亡故后,伯牙摔琴绝弦,从此不在弹琴。 </p> <p>汉代大文学家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一个是才子,一个佳人,相传司马相如闻得卓文君新寡,才貌双全,又善音乐,故作一曲《凤求凰》。有次司马和如受卓父之邀作客卓家,在卓家大堂上弹唱那首著名的《凤求凰》开始的:“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凰,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这种在今天看来也是直率、大胆、热烈的措辞,自然使得在帘后倾听的卓文君怦然心动,并且在与司马相如会面之后一见倾心,双双约定私奔。当夜,卓文君收拾细软走出家门,与早已等在门外的司马相如会合,从而完成了两人生命中最辉煌一事件。卓文君也不愧是一个奇女子,与司马相如回成都之后,面对家徒四壁的境地,大大方方地回临邛老家开酒肆,自己当垆卖酒,终于使得要面子的父亲承认了他们的爱情。这之后还有一个事件值得一记:司马相如一度迷上了某才女,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这样的句子“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终使相如回心转意。</p> <p>古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约120—125公分),一般宽约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约二寸(6公分左右)。琴体下部扁平,上部呈弧形凸起,分别象征天地,与古时的天圆地方之说相应和。整体形状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颈、肩、腰、尾、足。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后来文王囚于羑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为文弦;武王伐纣,加弦一根,称为武弦。合称文武七弦琴。“琴头”上部称为额。额下端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又称“临岳”,是琴的最高部分。琴底部有大小两个音槽,位于中部较大的称为“龙池”,位于尾部较小的称为“凤沼”。这叫上山下泽,又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条硬木条,称为“承露”。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琴头的侧端,又有“凤眼”和“护轸”。自腰以下,称为“琴尾”。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用以架弦。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p> <p>"焦尾"也是四大名琴之一,相传蔡邕在吴地隐居时,一日正抚琴间,听到隔壁烧火时,木材的爆裂时甚为清脆,于是立刻跑过去,将正烧着的一大块桐木抢出,并买了下来。回到家中,他用尽心思,将此木制成一琴。因琴尾有烧焦的痕迹,故名为“焦尾琴”。其音色清越美妙流传于世。 </p> <p>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琴底大的叫龙池、小的叫凤沼,两相对应,古琴又具有有效琴弦特别长,琴弦震幅大,余音绵长不绝等特点,所以才有其独特的走手音。古琴音域宽广,音色古朴苍劲,深沉而悠远,属八音中的丝。古琴的样式也很多,最常见的有,仲尼式,伏羲式,蕉叶式等</p> <p>古琴音域宽广为四个八度零两个音,有散音七个,泛音九十一个,按音一百四十七个,调式有35种之多,按五声定弦,一般常用正调、紧五弦、慢三弦、紧五慢等调式!定弦由第一弦至七弦依次接五声排列!分别为:CDFGACD!表现力特别丰富圆润!如散音嘹亮,浑厚,宏如铜钟,泛音空灵,透明如珠,按音坚实,浑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