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大讲堂 临齐白石《雨后云山》

恬静淡雅

<p>齐白石,我国二十世纪杰出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原名齐璜,纯芝,小名阿芝,字渭青、号白石、白石翁、老白、又号寄萍、老萍、借山翁、三百石印富翁、寄萍老人等。</p><p>湖南湘潭人。齐白石家境贫困,世代务农,仅在12岁前随外祖父读过一段私塾。13岁起学木匠、那时雕花,差不多千篇一律,他突破陈规,造出许多新的花样。人称芝木匠。兼习画。</p><p>亦习诗文,书法、篆刻,初为画工,为乡里人画衣冠像。六十岁后定居北京,以卖画、刻印为职业。生平推崇徐渭、朱耷、石涛、吴昌硕等前辈诸家,重视创新,不断变化,创造了独特不群的风貌。所画作品,都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p><p>其篆刻朴茂有力,书法刚劲沉着,诗文、画论也有独到之处。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团委员,美术家协会主席。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p><p>齐白石是各方面造诣都很高的现代绘画大师。他的人品、绘画、诗句、书法、篆刻,无不出类拔翠。他的艺术创作极其丰富。他的风格对现代乃至当代中国画创作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p><p>齐白石27岁开始绘画生涯,习诗文、刻图章。</p><p>60岁后定居北京,以篆刻卖画为生,日本人和法国人买走了不少。这时期他与梅兰芳相识,第一次会面时,齐白石为梅兰芳画草虫,梅兰芳则为齐白石唱一段贵妃醉酒。</p><p>齐白石曾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1955年,民主德国授于他民主德国艺术科学院通讯院士称号,1956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授予他和平奖金、公推为“世界文化名人”。卒年95岁。</p><p>齐白石的艺术,可分为5个阶段:</p><p>1、27岁前,为民间雕花艺匠,接受民间美术和民间审美观念熏陶阶段;</p><p>2、27~40岁,在从事民间画像、民间工艺的同时,全面学习文人绘画,提高诗、书、画、印诸方面修养阶段;</p><p>3、40~50岁左右,以文人艺术家身份出游各地、广泛观察、观摩与结交各界人士阶段,画风由工笔逐渐转向大写意;</p><p>4、55~65岁,定居北京,接受陈师曾指劝,苦心“衰年变法”阶段;</p><p>5、65~94岁,是绘画创作的高峰期,艺术臻于化境。</p><p>扩展资料:</p><p>齐白石画虾:</p><p>齐白石画虾堪称画坛一绝。齐白石画虾通过毕生的观察,力求深入表现虾的形神特征。</p><p>齐白石从小生活在水塘边,常钓虾玩;青年时开始画虾;</p><p>40岁后临摹过徐渭、李复堂等明清画家画的虾;63岁时齐白石画虾已很相似,但还不够“活”,便在碗里养了几只长臂虾,置于画案,每日观察,画虾之法也因此而变,虾成为齐白石代表性的艺术符号之一。</p><p>齐白石画虾已入化境,在简括的笔墨中表现了游弋水中的群虾。粗壮、浓厚的茨菇,与群虾的透明、轻灵纤细形成对比,体现出晚年的齐白石画艺的成熟。</p><p>齐白石画虾表现出了虾的形态,活泼、灵敏、机警,有生命力。是因为齐白石掌握了虾的特征,所以画起来得心应手。寥寥几笔,用墨色的深浅浓淡,表现出一种动感。</p><p>一对浓墨眼睛,脑袋中间用一点焦墨,左右二笔淡墨,于是使虾的头部变化多端。硬壳透明,由深到浅。而虾的腰部,一笔一节,连续数笔,形成了虾腰节奏的由粗渐细。</p><p>齐白石用笔的变化,使虾的腰部呈现各种异态,有躬腰向前的,有直腰游荡的。也有弯腰爬行的。虾的尾部也是寥寥几笔,既有弹力,又有透明感。虾的一对前爪,由细而粗,数节之间直到两螯,形似钳子,有开有合。虾的触须用数条淡墨线画出。</p><p>取舍:对水中的虾,为表现出那种透视感,齐白石的线条有虚有实,简略得宜,似柔实刚,似断实连,直中有曲,乱小有序,纸上之虾似在水中嬉戏游动,触须也像似动非动。</p> <p>一、绘画工具:大号兼毫毛笔一支,兼毫毛笔小号一支。半生熟宣纸(卡纸或者皮纸)30*65cm,小瓷碟若干。</p> <p>二、《揭开笔墨的面纱》笔记:中国画笔墨的重要性:笔墨是中国画的核心,是两千年中国画绕不开的话题,也是中国画独立于绘画之林的传统呈现。历代文人墨客无不以注重笔墨的传承与发展,对笔墨的阐释更是浩如烟海。笔墨不仅是中国画的载体,更是中国文化精神的表达。笔的运用和线条表达。笔的运用和线条表达:不同的笔就像不同的武器,用好笔,了解笔的特性,有利于对线条进行表达。骨法用笔:六法论中注重骨法用笔,下笔的力度和速度是用笔的精神韵味的表达。黄宾虹五笔七墨技法呈现:五笔:平,圆,留,重,变七墨:浓墨法,淡墨法,破墨法,泼墨法,焦墨法,积墨法,宿墨法。以书入画-书写性在国画中的重要性。 中国画注重笔墨的表达,线条的表达在书法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书写性是中国画的本质特征。例如墨竹中的以书入画;吴昌硕,齐白石都以书法入画,无不精妙,自成一派。中国画中的点、线、面。 书写性是中国画点和线的表达,积点成面,积线成面都依赖于书写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