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的50年

基洛夫

<h3>1970年的10月20日,17岁的我命中注定地插队落户到江西贵溪周坊公社,长塘大队吉田刘家生产队。</h3><h3>贵溪位于赣东北的上饶专区,江西、浙江、福建三省交界处,以前是方志敏开创的革命老区。水浒传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灾疫、洪太尉误走妖魔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的龙虎山天师府。</h3><h3>红土地上,丹霞地貌,今日成为熙熙攘攘的风景区和道教文化的名胜,当年下放的知青可没有心情欣赏美景,繁重的劳动使每个人脱胎换骨,无助地听凭命运安排。</h3><h3><br></h3> <h3>知青的苦难都一样,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不一样的只是每一个人摆脱苦难的方式各有不同。</h3><h3>对这一片土地,无论当年留下过多少心酸往事,老了累了的时候,总会有一些留恋怀念。</h3><h3>德沃夏克在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二乐章中,英国管慢慢地吹出悠悠的印第安人念故乡,这一永远惹人泪涌的旋律,会让白发皓首的老知青,情洒第二故乡……</h3> <h3>我回过故土两次。2000年,我去江西调研,路经贵溪,教育局邀我做过一场报告,然后沿塔桥回村。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老队长还在,村口的老樟树依然挺拔,但住过的老房子没有了,村口小河旁的凉亭不见踪影了。这一记忆维持了二十年。</h3><h3>去年夏天,我去南昌红谷滩新区讨论新建高中方案,遇到台风,回上海的高铁全部停下,江西师大孙教授邀我同行,索性走了一个大圈。</h3><h3>过万载,在锦明兄老家住一晚。进宜春,登明月山。山下酷暑,山上冷风习习,云遮雾障。一线玻璃栈道,两山奇松怪石,颇有黄山风水再现感觉。</h3> <h3>山顶的水库,水杉的残枝也成为别具一格的景色。</h3> <h3>下明月山后,宜春到上海高铁依然封闭,与孙教授直奔上饶的德兴。贵溪有一个大型国企铜厂,铜矿出自德兴,因为支柱产业的支撑,德兴富裕,青山绿水,新农村一片祥和。</h3> <h3>傍晚,孙教授驱车赶去贵溪象山学校,这是他直接指导教改的一个点,获得过国家教学成果奖。当晚朋友相聚,我见到了当年留下来的知青小熊夫妇。</h3> <h3>20年前,我第一次回贵溪时候与小熊兄的合影。下乡时候,他与夫人在磷肥厂工作,厂子离火车站很近,76次车晚间经过,我们来去总会在那里歇息换车,他们给予我们很多照顾与方便。有一年夏天,小熊还与我一起游信江,他水性非常好,而我一个来回则精疲力竭,一辈子唯一一次在大江大河中逐浪随波,难忘……</h3> <h3>20年过去,人衰老了,相见相识往事历历在目……</h3> <h3>贵溪县城变化极大,新城完全是一个现代化城市,与鹰潭连成一片。老城老屋还略有保留,这是信江边的老南门,有一段老城墙,过去江上浮桥连接两岸,是我下水之处……</h3> <h3>南门留着的历史标签</h3> <h3>原来的县政府,公安局。</h3> <h3>曾经是县城最好的建筑——剧场,火车清晨到县城,茫茫然的离别父母的知青第一次在这里集中,吃了海带烧肉,然后小卡车拖拉机载着各奔东西。</h3> <h3>人民饭店,铁门这里还有一个冷饮滩。</h3> <h3>回想民工时刻。</h3><h3>过去鹰潭只是贵溪管辖的一个镇,它是鹰厦线的起点,龙虎山所在的上清公社在火车交通点上。71年,全县会战上清水利工程,我作为民工出过苦力。</h3><h3>这是天师府前清澈的泸溪河,我没有住民工农舍,找到这里的知青点,呆了半年左右,每天竹篙点茷,摆渡来回。</h3><h3>顺泸溪河往下漂流,就可以看到龙虎山景区的丹霞地貌,悬棺、无蚊村……</h3> <h3>当年集中全县民工修的水渠,灌溉所用。71年9.13林彪事件,11月传达就在一个函洞之内。</h3> <h3>上清是东汉五斗米道教主张道陵的修行之处。文革中属于破四旧对象,那时候天师府作为地质勘探队的驻扎地,不对外开放,只有一次放朝鲜电影“看不见的战线”时候进去过一次。夜色中留下大树憧影的感觉,至于现在的上清宫,完全是后来重新建的。</h3><h3>秋冬季节,这里满山板栗。民工们为了填饱肚子,上山砍柴禾。不知道什么原因,很多知青水土不服,我也脚上疮口不便穿鞋,拖着拖鞋上山,不料鞋带断裂,赤脚背着一百多斤树枝,山上板栗壳扎山下十多里路遥相望,一步一步挪回了家……大凡修过地球的人,多有此类记忆!</h3> <h3>天师府的正门</h3> <h3>遇到道教学院的学生,我总算问清江西龙虎山和四川青城山同是张天师的修行之地。</h3> <h3>那几棵老樟树不会记得当年的我们了。</h3> <h3>上清镇的老街</h3> <h3>天师府隔泸溪河眺望对岸桂州村,明朝宰相夏言的故乡。村里有一个知青点,两层的木屋,我住了半年之久。</h3><h3><br></h3> <h3>河边村口有几棵粗壮的老樟树,据说红军在树下休息过。</h3> <h3>左侧就是住过的老房子了。</h3> <h3>写过一篇知青文章,“春暖花开蜂先知”,又见土蜂箱了,进去坐一会,喝一些土茶。</h3> <h3>回到周坊,这个转角当年也有一个知青点。</h3> <h3>赣东北根据地,周坊有一个烈士纪念碑,此碑近年新修。</h3> <h3>当年到公社,中学操场看电影还有许多偷鸡摸狗的好笑故事,只是现在的学校已经不是原址了。</h3> <h3>现在公路村村通。回长塘大队需要经过一条小河,石板桥经常会被大水淹没。如今大队部成为村委会所在地,吉田村缩为村组了,看来新农村建设对于农村的管理也重新建章立制了。</h3> <h3>陪同的孙教授事先托人打了招呼,村支书等几个干部等候着。女支书精明干练,一问得知还是当年村里唯一一家地主成分家的黄毛丫头。</h3> <h3>荷塘蛙声,述说着五十年农村天翻地覆的变化。</h3> <h3>江西多樟树,村口大多有百年樟树,樟树低分枝,虬龙盘根,绿叶常青。村口的樟树挂一块铁路钢轨,铛铛铛一响,出工了,村民们还经常坐在树下乘凉闲聊,中国许多老电影,红旗谱、小兵张嘎,都有村口报警的场景。</h3> <h3>中英文?</h3> <h3>村的另外一个入口处有一水泉,大约要走1里路。这口泉水水质极佳,冬暖夏凉,我们经常直接用热水瓶灌满,放一些菊花精橘子粉等,夏天时候胜过所有的冷饮。</h3> <h3>再喝一口吧……</h3> <h3>有一点像“胡汉三又回来了”?</h3> <h3>相见还相识</h3> <h3>老队长的儿子,干农活的好手,我学到了一些本事。</h3><h3>二十年前第一次回村,队长老人家还在,家里的电冰箱洗衣机让我感慨不已,这一次家里的卫生间又让我大吃一惊。这毕竟是我生活了六年的地方,如此山乡巨变怎么会无动于衷呢?</h3> <h3>我们叫他的父亲“老班长”,对知青有许多照顾。</h3> <h3>集体户住地,原来是村里的一个宗祠,还有一个小买部,现在老屋不在故地依然啊!</h3> <p>当年表现良好,得到的人生社会第一个认可。</p> <h3>村里出来,走到那条小河旁,以前有一个凉亭,颇有西风古道感觉。不变的是小河弯弯向东流,旧的逐渐退出舞台,新生的越来越多,小河总将奔流到海不复回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