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小药箱

清心

<p>母亲是第一任老师,家庭是永久的学校。</p> <p><br></p><p>从母亲身上我学会了善良、坚强、乐于助人,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困苦,始终相信生活是美好的!</p><p><br></p><p><br></p> <p>母亲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在她还没有记忆的时候就失去了娘亲,在奶奶屋里吃住,奶奶教她做针线,教她识字,解放后,进城三年读完六年的课程,取得完小毕业证书。母亲是一个外表柔弱,内心坚强的人,从不跟人争吵,但很倔强。</p> <p>我的父亲是传输局的一名职工,工作调动频繁,母亲是城市户口,嫁给父亲后没有稳定工作,期间有一次工作机会,但需要外出学习半年,因为没人带孩子,就错过了。1960年,家属还乡,就带着我和二妹来到父亲的家乡——也就是我的故乡,沂水县,富官庄镇,松园村。</p><p> </p><p><br></p><p>那年我五岁,记得一些事情,二妹两岁,应该没有记忆。记得搬来时,四叔和另外的一个跟我同辈的一个大哥哥去潍坊火车站接的,用一个小推车,把我和二妹,连同被子衣服一起推来的。奶奶给了一间小黑屋,门是用高粱秸子勒的,没有前窗,后窗是个小长方形的龛,因为害怕还让娘给堵上了,一个炕,一口锅,这就是我们娘仨的全部家当,可以称得上是家徒四壁了。当时是我们国家的困难时期,也是我们家最困难时期,由城市到农村,而且是最偏远、落后的农村,我们又是村子里最穷困的那一家……</p><p><br></p> <p>那个年代一个村里没有几个识字的,我们刚来到村里没几天,村干部知道我娘有文化。就让她当了村里的保健员,还发了一个带有红“十”字的小药箱,药箱里装着紫药水,纱布,一个镊子,几包仁丹,另外还有一个笔记本和一支钢笔,除此以外也没有什么了。我很好奇,总想偷看看,可我娘很宝贝这个药箱,不让我们随便看。</p><p><br></p><p>那时,我娘每天背着这个药箱跟村民一起干活,有点小伤,娘就给擦点紫药水,用纱布包扎一下。空余时间给村民查体。她没有医学知识,困难时期,很多人因为缺乏营养出现水肿。那时的保健员负责检查,把名单报到上级,政府再拨给营养品。我娘就管那些轻微的水肿登记上报,比较重的水肿还得政府派人确认。</p><p><br></p><p>那段时间,娘成了大忙人。无论在哪里干活,还是走在大街小巷,随时随地就有可能被叫住,挽起裤腿就让查 “ 看看我是不是得了水肿了?” 看的次数多了,我都会检查了,那些严重的一眼就能看出来,脸都肿了,眼睛肿的成了一条缝。那些轻微的,用手在腿上按一下,形成的坑好长时间弹不起来,就是得了水肿。这时我娘就会把名字记下。</p><p><br></p><p>村里大姑娘小媳妇都愿意跟娘一起干活,喜欢听我娘读报纸,喜欢听她慢谦丝语的拉家常,喜欢学我娘说话的口音。我娘干农活很吃力,她们会帮助我娘把分的活完成。</p><p><br></p><p>有时我还会跟着娘去邻村的卫生所开会,会上会把那些水肿的人名单交上,会议结束时,还会给小药箱添上一点纱布,药水等东西,有时还得把上级发给村里的康复饼干带回村里,发给哪些得了水肿的村民,村里也会派人跟着去推,有时康复饼干的量比较少,我们娘俩就抬回来。</p> <p>我娘有时穿一蓝色的列宁服,双排扣,是她在济南时买的,穿上象个文员,很有气质,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我觉得很美;有时穿一件一九兰中式上衣,是娘自己裁剪自己缝制的,穿在她的身上,有腰有胯,合身、端庄,背着药箱,另一只手牵着我,我觉得美滋滋的,很骄傲。我抬头看着母亲的眼睛说:“娘,你真好看。” 她笑了,说:“不是娘好看,是儿不嫌母丑!”</p><p><br></p><p>村里那些要俏的姑姑、婶子看到我娘那件一九兰中式上衣好看,都会来找俺娘给裁衣服,有的嫌自己的衣服不样子,来让我娘给修改一下。那咯咯的欢笑声不断从我们那间小黑屋里传出来……</p><p><br></p><p>村里的妇女队长,是个老姑娘,为人正直,看着我娘会读书写字,心灵手巧,就打心眼里佩服,跟我娘很要好,生怕我娘来村里不久受人欺负。她们俩天天腻在一起,有了她的支持,我娘的工作干的很顺利,村民对我娘这个保健员也很满意,从来都没有挑事找茬的。</p><p><br></p><p>奶奶有时会给我娘点气受,她就忍受着,有一次被那队长知道了,就打抱不平,扬言要开奶奶的斗争会,把奶奶吓得见她就躲着走。我娘说:“我婆婆挺好的,你别听别人乱说,我们就一点家务事,你可别胡来!”妇女主任说:“我只是吓唬吓唬她,看把你疼的!”</p><p><br></p><p>那几年,父亲在外地工作,乡亲们没有因为俺娘的出身成分不好而嫌弃她,相反乡亲们都很感激,说我娘为村里付出很多。在这个小山村,日子虽然清苦,却也快乐,娘觉得那是她人生最辉煌的时候。</p> <p>许多年后,我父母亲又回到故乡安度晚年。进门,我娘就看到放在写字台上的小箱,她再一次给我姐妹四人讲小药箱的来历,讲述那段艰苦、而又快乐的日子,讲述乡亲们对娘,对我们家的帮助……</p><p><br></p><p>小药箱已被岁月磨损的破旧不堪,娘还和五十几年以前一样的宝贝它,把它擦的干干净净,放在写字台上。</p><p><br></p><p>小药箱,承载了母亲的心酸和快乐;它让母亲实现了自身价值;它装满了母亲对乡亲的爱,也装满了乡亲们对母亲的爱……</p> <p>母亲八十六岁去世,至今已有六个年头了。可我觉得她从未离开过我们,她的音容笑貌常眼前展现;她的津津教诲时常在耳边想起……</p> <p><br></p><p>写后语:</p><p> 无论生活带给我们怎样的考验,我们都要以乐观的心态来面对她。</p><p><br></p><p> ——慧心芳语</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