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进天山逐梦的岁月

快乐人生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一一为南疆铁路“圆梦”的铁道兵(二)</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在修建南疆铁路的峥嵘岁月,铁道兵指战员沫雨栉风,风餐露宿,在逐梦中闪光,在笃定前行中激扬。 一一题记</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艰苦哪安家。”</b><b style="color: rgb(1, 1, 1);">新中国成立后,铁道兵作为“祖国铁路建设的突击队”,志在四方,哪里最艰险、最困难、最需要,哪里就有铁道兵。他们每次修完一条新线,不怕疲劳,连续作战,不歇息地向着险山恶水、向着没有铁路的地方挺进。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困难,还是交通闭塞、人迹罕至的“高寒禁区”,所到之处,都能进得去,站得住,修得通,天堑变通途,为祖国打通了一条条钢铁大道,旧貌换新颜,造福各族人民。</b></p> <p><b>1975年6月,刚从通坨(也称“通古”)铁路苦战中走出的铁道兵十九团指战员,还没来得及到天安门前照张像,更没有时间参加通坨铁路通车典礼,南疆铁路建设的呼唤号角在耳旁响起,满怀</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要搞活天山”</b><b>的雄心壮志,背上了行装,奔赴天山逐梦南疆线。</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新疆是个好地方。”</b><b>从冀东平原到新疆修铁路,我只是在地图上见过新疆,知道新疆土地面积辽阔,人口稀少,环境艰苦,气候恶劣。六十年代初,内地知识青年援疆,我家乡一位叫张祖润叔叔成为支援新疆的一员,几年后他回到湖北广济县,描述过新疆艰苦落后的情景,使我对新疆留下了偏僻和荒凉的印象。这次部队赴疆</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逐梦南疆线</b><b>,是铁道兵斗志昂扬的誓言,是跋山涉水的号角,目标在前,使命在肩。</b><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我和所有进疆的每位官兵一样,身临其境饱受了常年风沙、酷暑、严寒、缺氧等艰苦环境和生活的考验。</b></p> <p><b>记得当年铁道兵十九团指战员陆续从北京东站乘专列,辗转六天六夜来到“火洲”吐鲁番。我随时任股长孙效祖</b>(后任二十团团长)<b>全程跟军列押运宣传股的全部“家当”,刚下专列,正值夏天,热风扑来,似蒸锅熏烤,地表温度高达摄氏六、七十度。当时部队在大河沿设立一个“转运站”,所有移防的人员和物资,统一由部队汽车连的解放牌汽车运输到天山乌拉斯台,并安排先遣连队战士帮助机关移防装卸车。我们宣传股除办公桌椅、折叠木板床铺外,尽是铁皮柜子装的“书”,笨重的书柜加上炎热的天气,战士们个个汗流浃背,争分夺秒搬运,令我十分感动。</b></p> <p><b>我和孙效祖股长各跟一辆“搬家”的汽车,从吐鲁番大河沿车站开始向乌拉斯台出发。司机李迪荣是我同乡,途经茫茫的戈壁滩,他一路上给我讲了许多铁道兵进天山的趣事,在六个多小时的行车中,第一次体验到一路上春夏秋冬的不同滋味。</b></p><p><br></p><p>(照片为铁十九团汽车连陈龙战友。)</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勇闯风口“火洲”</b></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b><b>南疆铁路建设工地生存环境之恶劣、自然条件之艰苦,在当年中国铁路建设史上实属罕见。铁道兵为南疆铁路“圆梦”重任在肩,闯入茫茫沙漠戈壁和天山峡沟无人区,要用双手和体力开辟出一条钢铁“天路”,施工人员和机械设备及各类物资,全靠部队汽车运输,汽车兵常常要一路闯风口、战风沙,走戈壁滩、斗酷暑,过冰达坂,抗严寒,真可谓是“无所畏惧,一往无前。”</b></p><p><br></p><p><b>我跟着“搬家”的汽车在凸凹的戈壁滩上行驶,李迪荣战友提醒我,途中风、沙、雪等气候接踵而至,随时会对移防车辆和人员造成威胁。我想部队进疆之前已经为每位官兵配备了风镜、皮大衣、皮军帽、皮手套、皮大头鞋等,就是为了应付天山怪天气的。</b></p><p><br></p><p><b>从吐鲁番火车站上路就是茫茫戈壁滩,这段路上有个可怕的风口,风沙是三天两头刮五六级大风,隔三岔五来一场沙暴。沙暴袭来时满天沙土飞扬,遮天蔽日,能见度只有几米,汽车难以辨路,当地人称 “十人路过十人愁,平时无风吹落帽,起风骆驼也卷跑”。传说人被刮走、车被掀翻是常事。有一次,一辆铁道兵油罐车正好路过素有“风口”之称的托克逊,遇到顷刻间的狂风大作,飞沙走石,瞬间风力12级以上,昏天黄地,什么也看不见,忽然挡风玻璃被飞石击碎,司机满脸鲜血直流,冻得浑身发抖,是驻地筑路工人把这位年轻的四川籍铁道兵扶到卫生员那里去包扎。“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唐代诗人岑参对南疆风沙的形象描写,并非文学夸张。</b></p><p><br></p><p><b>汽车经过素有“火洲”之称的吐鲁番盆地,真似“火炉”一般,地表温度六七十摄氏度,坐在车里如蒸笼罩着,汗流浃背,湿透衬衣,汽车水箱连续开锅,走一段就用备用桶的水降温才能前行。铁五师的施工部队在这“天上无飞鸟,地面不长草,风吹石头跑”的“火洲”上筑路架桥,胶鞋烤变了形,脸部晒脱了皮,嘴唇干裂出血,食欲和体重急剧下降,但铁路依然迅速向前延伸。</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天山不再沉寂</b></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b><b>沉寂千年的天山,铁道兵部队横空出世,来了一批又一批年轻的铁道兵,宛如神兵天降。当地牧民听说要在这儿修建一条由吐鲁番通往库尔勒的铁路,牧民们难以相信:</b><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在这崇山峻岭,高不可攀,还要翻过海拔三千多米的奎先达坂,夏天天山山洪泥石流巨石翻腾,百里长沟无路可走,冬天大雪封山四五个月,这铁路怎么修啊?”</b></p> <p><b>然而,一路上,我见到的是:铁道兵第五师的所属部队正在南疆线摆开了大干快上的“战场”,营房的墙上和工地上,</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和“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比比革命老前辈”</b><b>等宣传标语比比皆是,成为赴疆和开工动员、鼓舞士气的流行话语,激励了铁道兵广大指战员以艰苦为荣、搞活天山的斗志。</b></p> <p><b>铁道兵奋斗的脚印在沿线坎坷不平的阿拉沟、天山山坡上印下一道道痕迹,踏出一条条小路,有的部队还把</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铁道兵”、“要搞活天山”</b><b>用石灰大字嵌入沿线山坡上。荒野峪谷没有路,战士们走小路修铁路,在即将修建的铁路附近荒坡支起帐篷,把营地建好,数不清的地窝子、帐篷、干打垒营地在“火洲”、阿拉沟和“高寒禁区”站住了脚。千年天山,一派生机,每天营地升起袅袅炊烟,伴着战士嘹亮的歌声,沿线马达轰鸣,铁锤飞舞;红旗飘荡,尘土飞扬。到处呈现出一幅战天斗地、你追我赶的施工画卷,好一派干劲冲天、万众一心的场面。什么酷暑、风沙、严寒、荒凉等等困难,通通被铁道兵踩在了脚下。</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越过风雪冰达坂</b></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b><b>汽车闯过戈壁滩的风口,穿越酷热的“火洲”,继续沿着坎坷盘陀的山路驰向阿拉沟。汽车行走在“干沟”公路上,坡上坡下,凸凹前行,尘土飞扬,真是“车在路上跳,人在车里跳,心在肚里跳”。这里自然和地质条件较差,气温变化大,部队车辆出入天山,都要翻越这段蜿蜒盘旋的奎先冰达坂。骄阳六月天,迎接我们的却是漫天鹅毛大雪,俨然一派冬季银白世界,厚厚的积雪盖住了崎岖的土路,汽车艰难地爬上奎先达坂的最高处——海拔近四千米的山口时,发动机开锅无法继续前行,原车上携带的备用水己经用完。司机顶着风雪的肆虐,下车铲雪化水。积满冰雪的路,时而有车辆因遭遇暴风雪受困,甚至遇险,我及时更换冬季衣服才适应。汽车加满水继续前行,颠簸了一整天,终于到达营地——天山半山腰上的乌拉斯台。</b></p><p><br></p><p><b>“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从吐鲁番到乌拉斯台,二百多公里的路,海拔相差近二千二百多米,我初次领略了沙漠、戈壁、沟壑、风沙、冰达坂、高山缺氧等众多的地貌,一路崎岖,一路险峻,一路惊叹,一路“春夏秋冬”,身居其实中体验到那种“热的无奈和冷的无情”的传说,方知天山环境恶劣真是名不虚传。</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搏击狂风安帐篷</b></p><p><br></p><p><b>下了冰大阪,西边的雪山下乌拉斯台就是铁道兵十九团的驻地。往西远远望去,湛蓝的天空下,耸立着高高的雪山,云雾缭绕着洁白的山头,像少女裹着的白纱;山下是一大片碧绿的开阔地。蓝天,白云,翠绿,真是一幅鲜艳的水彩画。我兴奋了,陶醉了,憧憬着美好的生活。我们将在这高寒、缺氧、神秘的地方开始长达5年的艰苦工作和生活,将用我们的青春和力量建设南疆铁路,为边疆人民造福。</b></p><p><br></p><p><b>去乌拉斯台没有路,前面的路都是先行部队压出来的。这里三面环山,山高雄浑,没有树木,没有灌木,抬头“一线天”,山上白雪皑皑,低头“一条河沟,荒无人烟”,真是“天苍苍,野茫茫,乌拉斯台沟最荒凉。”</b></p><p><br></p><p><b> 连队战士事先帮助机关支架好的帐篷,安顿好了,该好好休息了,谁知道刚吃完晚饭,突然狂风大作,刮得天昏地暗,飞沙走石,把帐篷掀得咕咚咕咚上下翻滚,满“屋”都是土。有的篷布被恐怖的大风吹得无影无踪,铁架被刮得东倒西歪;有的篷布被风吹裂滚到乌拉斯台山坡下的河沟里。但并没有使初来乍到的指战员屈服,大家齐心协力与狂风搏斗,顶风加固帐篷,用铁柜和从河滩上抬回的大石块压实帐篷周围,提心吊胆的躲过一次又一次猖狂山风的袭击。</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顶着严寒打土坯</b></p><p><br></p><p><b>多变的气候时刻威协着我们。团首长意识到,帐篷不是安营长久之策,解决宿营和办公住房必须自己动手因地制宜盖营房。为此号召全团干部战土,立即就地取材,集中半个月时间投入打土坯建营房的战斗。</b></p><p><br></p><p><b>广大指战员立下“吃尽今日千般苦,换来明天彩虹飞”的坚强决心,干部战士、男兵女兵全上阵,克服了从内地到边陲、从平地到高原而出现的高山反应,在荒凉的山坡上,冒严寒、顶风沙,割野草、平整地,斗冻土,卷起裤腿赤着脚合泥,甩开膀子开展打土坯竞赛。打土坯要先和泥,把挖好的土加上水,靠人的双脚踩压拌和泥土。和泥是个苦活,泥土是冻的,从河沟挑的水也是冰冷的,在冰冷刺骨的泥土里踩上不到十分钟双脚就冻麻木了。泥和好了接着打土坯,用铁锹把和好的泥铲进土坯模型内,捣实抹平后,再将模里的土坯倒在山坡上的平地晒干。这是最吃力的活,即使这样也从来没有人叫苦喊累。那些日子,官兵们即便配戴风镜,大风掠过时,耳朵鼻孔仍会灌进风沙。最糟糕的是缺氧,大活动一点就喘不过气来。大家的嘴都裂开了皮,嘴唇肿得老厚,皮肤都变黑了。山高缺氧,气压低,水烧不到七十度就开锅;馒头是粘的,大米夹生;蔬菜没有,只有从内地带来的咸菜,干菜、豆腐乳,海带,粉条等。可喜的是部队的士气不低,大家仍是干劲十足。有人编出顺口溜,“要问苦不苦,一天两顿豆腐乳;要问甜不甜,馒头黏不黏。”</b></p><p><br></p><p><b>那时喝的是乌拉斯台河沟的水或雪水,使得干部战士头发脱落,指甲凹陷,胸闷呕吐;一天气候变化无常,早晚穿棉衣,中午穿单衣,有时上午晴天,下午冰天雪地。但在全团官兵身上,始终洋溢着一种坚韧不拔、百折不挠、艰苦奋斗、拼搏奉献的英雄主义气概,与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与艰苦生活作较量。在施工连队给力突击下,仅用10天的时间,我们用自己的双手盖起了一栋又一栋四周垒土坯、钢轨做梁、芦苇油毡泥巴糊房顶的“新居”,安营扎寨于天山乌拉斯台荒坡上,开始向凿通天山上新光隧道群进军。</b></p><p><br></p><p><b></b>(铁道兵战士在天山脚下的“新居”。)</p> <p>(当年乌拉斯台河沟的连队营房旧址。)</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三荣”传统育新兵</b></p><p><br></p><p><b>在挺进天山的岁月里,1975年刚入伍的浙江、江苏籍新兵训练不久就立即转战天山,这时部队大部分是1974年以前入伍的江苏、浙江、河南、福建、安徽、辽宁、湖北、广东、山西、北京、山东、云南、贵州、河北等籍的老兵和施工技术骨干,而曾经打过隧道的只有1971年以前入伍的老兵。入疆后,部队又分别吸收了1976年河南籍、1977年四川和江苏籍、1978年浙江籍、1979年湖北籍等地新兵加入铁道兵十九团队伍。一批又一批新老兵更替,新战士穿上绿军装,从家乡坐上铁路棚车赶往新疆,经过七昼夜的颠簸,到达吐鲁番站。再坐着“解放牌”卡车,又经过几个小时的颠簸,走进热火朝天的乌拉斯台和库尔勒的军营,由于不适应天山严寒和戈壁干燥气候,造成鼻子出血,下车时,有的新兵崭新的军大衣已被鲜血染红。</b></p> <p><b>军人的天职就是奉献。一茬又一茬新兵,第一次来到南疆线,没有想到当兵竞是修路干活的铁道兵。在部队以</b><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艰苦为荣、劳动为荣、当铁道兵光荣”</b><b>政治思想教育的熏陶下,“三荣”思想不断融化在每一个新兵的血液中,践行在一言一行上。经历着从老百姓到军人的嬗变,锤练了新战士“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铁道兵精神。他们和老兵一起,把“三荣”思想深深融进那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石一枕之中,顶着常年风沙、严寒、缺氧、干燥等考验,吃的、住的、干的、用的,甚至探家往返途中交通所经历的困难,是现代人难以想象的。在施工机械设备缺少和落后的情况下,激情燃烧的战士们全凭年轻气盛,头戴着安全帽,身穿黄棉作业服,挥舞着手中的锤子、钢纤、风枪、捣镐、铁锹、斗车、小推车、扁担、畚箕、绳子、抬杆、马灯、水桶等劳动工具,向天山腹地进攻,钻山峒,穿碎岩,成为隧道掘进的风枪手,敢于挑战不可能的排头兵,塌方抢险的突击队,拼搏一个又一个冬夏,度过了“早穿棉袄午穿纱,晚上抱着火炉吃西瓜”的苦乐年华。</b></p><p><br></p><p>(照片为铁十九团1977年入伍的张国荣、张瑞清和他的战友,第一次见到天山留影。)</p> <p><b>在这几百里荒无人烟的天山深沟里,战士们哪里也没去过。只有探家时才搭乘部队去吐鲁番拉物资的“解放”大卡车,一般都蹲坐在冷风嗖嗖的车厢上,车子颠簸得厉害,沿途施工的炮声隆隆,石子乱飞,只能头上顶着大衣。</b></p><p><br></p><p><b>铁道兵战士为了逐梦南疆线,做出了多么大的牺牲,历尽艰辛,饱经磨炼:零上50度戈壁高温的烘烤,零下40多度严寒的冰冻,高原缺氧的折磨,茫茫戈壁的困扰,险恶暴风的袭击,塌方危险的威胁,都没有动摇铁道兵那种为圆“南疆铁路梦”不畏艰险、知难而进的坚强决心,把青春挥洒在天山上新光隧道群和库尔勒戈壁滩这片热土上。</b></p><p><br></p><p>(照片为铁十九团连队战士在乌拉斯台河沟留影。)</p> <p>(1970年6月27日,毛泽东为铁道兵司令部工作人员题词:“勤学苦练,为人民服务”。)</p> <p>(天山深处营房前的哨兵。照片为张国荣战友。)</p> <p>(铁十九团官兵在天山上新光结伴留影。)</p> <p>(铁十九团湖北宜昌籍战友邓兴爱在天山。)</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三次移防的营房</b></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b><b style="color: rgb(1, 1, 1);">在修建南疆线期间,铁道兵十九团还经历三次移防。</b></p><p><br></p><p><b style="color: rgb(1, 1, 1);">第一次是1975年6月进疆,团机关设在海拔三千多米的乌拉斯台,我们叫“缺氧”的营房。</b></p><p><br></p><p><b style="color: rgb(1, 1, 1);">第二次是1977年3月,为了“靠前指挥”,减轻高寒缺氧对官兵身体的影响,团首长决定将机关从乌拉斯台移防到上新光乌拉斯台河沟傍,我们听惯了河水一年四季哗哗响,都叫“河水响不停”的营房。</b></p><p><br></p><p><b style="color: rgb(1, 1, 1);">第三次是1979年,胜利桥至上新光管区任务完成后,铁六师又下达</b><b>修建库尔勒火车站站房及配属的铁路生活区用房的任务。</b><b style="color: rgb(1, 1, 1);">团机关立即转移至库尔勒,在铁六师附近的戈壁滩上建房安营,我们叫“戈壁滩”的营房。在“寸草不生、风吹石头跑”的茫茫大戈壁滩上,连队开始住的是“地窝子”,吃水靠汽车从库尔勒市区运输。指战员在戈壁滩上战沙尘暴、顶酷暑、抗严寒,逐梦南疆线库尔勒收尾配套工程。后来一些连队陆续托土坯盖了营房,有的连队临时住进了新建的铁路生活区。</b></p><p><b style="color: rgb(1, 1, 1);"></b></p><p><b style="color: rgb(1, 1, 1);">1981年5月,铁道兵十九团完成上级交给的修建南疆铁路任务后,指战员又背上行装,唱着“铁道兵志在四方”的军歌,踏上了奔赴沂蒙山区修建兖石铁路的新征程。</b></p><p><br></p><p><b style="color: rgb(1, 1, 1);"></b>(图为铁道兵十九团机关驻地库尔勒营房大门。)</p> <p>(照片为2019年8月11日,张家文、张利红、智全德、翟基生、吕国志战友,重返天山乌拉斯台河畔,在上新光乌拉斯台河沟原铁道兵十九团机关老军营留影。)</p> <p>(图为铁道兵十九团连队在戈壁滩上营房留影。)</p> <p>(图为铁道兵十九团政治处官兵在天山乌拉斯台营房留影。)</p> <p>(图为铁道兵十九团政治处的部分战友在上新光乌拉斯河沟营房留影。)</p> <p>(图为铁十九团宣传股官兵在上新光营房留影。)</p> <p>(为了改善伙食,炊事班自己磨豆腐。图为铁十九团十七连司务长倪吾兴下伙房。)</p> <p><b>照片:</b>选自网络、《铁路穿天山》、部分战友提供</p><p><b>撰文:</b>翟基生</p><p><b>制作:</b>快乐人生</p><p><b>美篇:</b><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为南疆铁路“圆梦”的铁道兵》系列:</b></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一)修建南疆铁路决策前后;</span></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二)挺进天山逐梦的岁月;</b></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三)戳力打通“灯泡”隧道;</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四)鏖战天山牵“铁龙”。</span></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敬请关注。</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