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的老县委大院

任逍遥

<p>上图:县委机关办公大楼(曹裕政摄)</p> <p>老旧古朴的县委大院,设在龙舟坪这座古镇的东门。离那时的东门桥不远,东门桥以北是现在的四冲街。以东的清江岸边,只有几栋民宅,没有街道。大院西侧是县政府大礼堂,相距10米远,有一条两米宽的小道相连。大院的南面原来是政府招待所。66年县委决定县人武部和县招待所房子对换。至此,县委大院与人武部只一院墙之隔。大院以北是那时的长红公路。</p><p><br></p><p>县委大院没有高墙深院,方圆平面约4000多平米,69年洪灾后,周围建了几栋两层高的小楼房,西侧为干部宿舍楼,下设信访接待室,靠县政府大礼堂边建了两层楼的档案馆,南面的一栋两层楼,将原单间宿舍改成套间,县委主要领导就住那里。再往东就是机关食堂和一排一层楼的宿舍。</p><p><br></p><p>县委办公大楼座落在大院中央,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办公大楼是当时党政部门建筑设计极为讲究的最大建筑物,红砖房、木板楼、转角走廊。后面两栋小楼,与大楼成品字形。机关干部住的公用房,吃的公共食堂,主要领导下乡公用几辆吉普车。显得古朴、庄严、令人敬仰!</p> <p>上图:老县委大院的大门</p> <p>一座苏式两层楼的办公大楼,安安静静地矗立在大院的中央,显得好神圣!旁边一棵10多米高的皂角树,見证了院内芳草的枯萎与繁茂,见证了院内树木的叶发与叶落,见证了院内鲜花的花开与花谢,见证了整个大院四季风云的变幻!</p> <p>这里,是全县的首脑机关,权力中心。这里是全县的生产"指挥所"、"调度站",也是为人民服务的"服务中心"。在这里,我度过了15个春夏秋冬,算是我人生中的黄金岁月。在这里,我亲眼目睹了四届县委书记的不同领导风格,亲身感悟了四位办公室主任的组织领导经验、参谋协调方式。这些领导干部的言传身教,使我懂得了如何踏实做事,清白做人。</p> <p>上图:县委大院里的那棵皂角树(曹裕政摄)</p> <p>县委大院是我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驿站,也是我人生中驻足最久的一个驿站。在这里,我见证了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又換来一个个陌生的身影,一个个陌生的身影又变成了孰悉的面孔。在这里,我见证了全县政治生态的"晴雨表",领导机关名称从县委会——县革委会——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县委会,领导机关经历了多次变革。</p> <p>上图:县委主要领导向大钦、周清来陪同省长韩宁夫到乐园视察合作医疗(前排右三覃祥官)</p> <p>县委大院的办公大楼,虽无高大形象,但也建造别致,就像"走马转花楼"一样,"四通八达",办公室之间都有通道,部分办公室外有宽敞的阳台。办公楼二楼设常委会议室,是县委领导议政的地方。一楼设电话会议室,上级党委和政府的声音都从这里传达到基层。如今这座大楼虽己消失,但它的灵与魂永远存在,永不消失。</p><p><br></p><p>那时的县委机关设有县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纪委、工会、共青团、妇联、贫协办、政协办。部办委内未设科,由秘书分管一个方面的工作。大院内仅有一栋木板楼供各部办委办公,三栋两层楼、两栋平房都是干部单间宿舍(县委正副书记的宿舍是用单间改造成的套间)。</p><p><br></p><p>直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才建了几栋较高的楼房。那时的机关食堂设有一个大歺厅,每天三歺饭前,这里就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晚饭后,年轻干部就在办公楼前拉起羽毛球网,那怕是自由比赛,也有不少的人在旁幺喝。歺厅旁有一大块空地,就是当时干部参加劳动的地方。</p> <p>上图:解放初期县委书记于锡钊故地重游,县委政府主要领导阎镇江、向大钦、石喜申、王德法、张玉先、聂武魁和部分老领导在县招待所合影</p> <p>县委大院,永远是雅致的、温馨的!在那里,一届一届的领导,一群一群的同事,是那样的和霭可亲,气度不凡!在这里,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森严,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平常。</p> <p>这里的丛林,虽不挺拔,却也俊秀;这里的鲜花虽末满园春色,但也一派生机。办公楼两旁的桂花树,每当微风吹起便也香飘满院。后来,机关干部参加劳动时在食堂外的江边上造了一个五十来方的藕塘,在办公楼前栽了一片风景树,在档案馆旁建了几个花坛。</p><p><br></p><p>进入县委大院的一批批工作人员,为之展示风采,点亮精神,体现了"为谁工作为谁忙,唯愿芬芳满庭香"的良好心态。在这里只要你心情淡定,只要你自信人生,你就可以闲庭信步,你就可以知足常乐。</p> <p>上图:八四年成立土家族自治县,县政府的挂牌仪式留影。</p> <p>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被任命为县委办公室秘书,具体负责公文处理、上传下达、会务组织、机关内务和用印管理。那时县委的发文,必须认真审核,同时还要在文件天盖处加上适合文件内容的毛主席语录。那时的上传下达,一靠摇把电话机联系;二靠把有关内容写成公函由机关通讯员骑单车送达到县直各个单位;三靠召开大会传达上级精神。县直机关干部会在大礼堂举行,部办委局领导会,在县委东楼会议室召开。什么挂贴会标、扩音录音、座位排列等都得事先准备就绪。那时县委领导经常在大礼堂作形势报告,必须通知县直机关干部参加会议,所以有时大礼堂的前厅也被挤得水泄不通。</p><p><br></p><p>那时综合汇报一周一次,一次汇报运动情况,一次汇报生产情况,轮换错开。每周要分工几个人找各区办公室把情况收集起来,而且都是用摇把子电话机一边听一边记,然后综合成材料在电话机上向上级汇报。除此之外,就是随时听从安排跟随书记下乡调查研究,遇到好的典型,还得精心总结成经验材料上报。</p><p><br></p><p>随着机要保密工作形势的发展,省委办公厅通知各县设立机要科,我被任命科长后,除了抓好机要工作外,还要兼代秘书科方面的工作。在那里,我没有虚度青春,没有虚度年华,没有固步自封,没有得意忘形,而是收获了知识,收获了阅历,收获了一次次掌声和鼓励,收获了人生的宝贵财富!</p> <p>上图:上世纪七十年代清江河的模样</p> <p>在县委大院,我也感受过一次次成功的喜悦,一次次辛勤之后的的欣慰!无论是办公室的孤灯身影,与文字共眠,还是深夜离场,与星月对接,甚至通宵达旦,总觉得这是应该担当的责任。在这里有的是夜深人静,繁华的街头已不见万家灯火,但这大院里总有几处灯火阑珊。曾经的"头上一盏灯,手中一支笔"的情景,如今回忆起来,皆历历在目。</p><p><br></p><p>在这里,没有"衙门深似海"的神秘,没有戒备森严的氛围。在这里,有的是行人清晨可来这里散步,有的是尚未到上班时间就有行色匆忙的领导带领干部下乡去的情景。在这里,有的是暮色己深,县委领导惫意归来,尚要开灯阅文的窗前身影。</p> <p>县委大院是"火車头",能引领全县潮流。县委大院是"中转站",一批批的"兄弟姐妹"从四面八方汇聚一起,历炼提高以后,又奔赴全县各地,开始人生之旅。县委大院是一本书,所载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需要仔细回味,慢慢读懂。看窗外红尘喧嚣,知心中云淡风轻。流年似水,青春远去,岁月的痕迹却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中。</p> <p>上图:新世纪长阳县城一角</p> <p>在这里,我和家人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婚礼那天是一个吉祥的日子,那间常委会议室里灯光灿烂,挤满了亲朋好友,桌面上摆好了喜糖和水果,县妇联主任江碧影主持婚礼,值班的县委常委石喜申作为证婚人讲话,在一遍吆喝声中结束了婚礼。仪式简单,但是"规格"很高!这情景实在终身难忘。</p> <p>那时的县委大院如今己开发成了商业综合体,我们来到这里,再也找不到从前大院的踪迹,但在我心里永远存在那时温馨雅致的县委大院。这座记载岁月的县委办公大楼,随着县城的变迁虽己重建,但它还是犹如尘封己久的明珠,期待世人在擦拭以后,重现动人的光辉。</p><p><br></p><p>随着土家族自治县的成立,我告别了这座老旧古朴的县委大院,被组织安排到垂直管理单位工商银行主持全面工作。如同我轻轻地来,不带走这里的一丝荣彩,却带走了这里对我一片深深的至爱和那份殷切的期待!曾经的青丝如今染上了斑白花发,回望往事,辛勤的汗水没有白流,不禁心头略有几份喜悦!.</p> <p>作者胡德声,网名任逍遥,湖北长阳人,因长期与文字工作打交道,喜欢用笔端编织岁月,以情怀感悟人生。有缘与大家相遇,捧一杯虔诚徜徉墨香,与朋友同行,与清风相守,与月色存活,与天地共舞。花开花落淡着墨,云卷云舒闲饮茶。落尽繁华事,守住无华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