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上的孩子学演《沙家浜》

庆格勒

<p><b style="font-size: 20px;">  小镇上的孩子学演《沙家滨》</b></p><p><b style="font-size: 20px;">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b>上世纪七十年代,现代样板戏风靡全国。“演革命戏,做革命人”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的热潮。边陲小镇——巴彦浩特镇自然而然也随着这种热潮闻风而动。当年小镇四个完小的五、六年级学生联合学演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沙家浜》在当地引起过不小的轰动。虽然他(她)们年龄不算大,但看到他(她)们在舞台上的唱腔走板及一招一式还是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而且在随后的多场演出中都获得了成功,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p> <p>  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样板戏充示着文艺界,五台京剧、再加上两部芭蕾舞剧,统称为“七部样板戏”。那个年代由于条件有限,学演样板戏的业余文艺演出队大多为学唱一段或者学演整戏当中一个选场,并且都是成年人在学演,排演整场样板戏的情况比较少,而小学生整场排演样板戏更是少之又少。</p> <p>  那么这些小学生以及指导他们学演的老师为什么选定的是《沙家浜》,而不是其它的京剧样板戏呢?关于这方面我也找过几个当年演过《沙家浜》的几个学弟学妹们,因为这是多年前的事,他(她)们也说不清楚,只觉得当时各学校的同学们聚在一块儿挺好玩的,指导老师让演什么就演什么。另外当年指导学演这部样板戏的老师大多也不知去向,许多当年参加演出的主要演员现在大都在外地工作和居住,很难联系到。根据后来的情况看,学演《沙家浜》在当时的几部样板戏当中相对比较容易学演,该戏是以“文戏”为主,整扬“打斗”的场面比较少,比较适合小学五、六年级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学演,后来的学演成功并受到人们的欢迎,说明这一思路是正确的。即便如此,这些年龄当时在十二、三四的小演员们,除了平时的学习之外,在课余时间又多了项排练任务,而且整体排练到最后彩排都有严格的时间限制。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除了演员们的勤学苦练之外,指导老师起到了关键作用,首先能汇集四个学校文艺骨干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说明指导老师的组织协调能力极强;二是慧眼识星,能把各校的文艺骨干适演什么角色,在极短的时间内安排得恰到好处,说明指导老师的眼光锐利,善于发现人才;三是指导老师具有很高的艺术心赏力和审美观,比较喜欢京剧并对其有一定的研究。在当时样板戏里,《沙家浜》是比较受到人们欢迎的样板戏,剧中有几段唱腔是很是出彩的,像是指导员郭建光演唱的《祖国的好山河寸土不让》;指导员郭建光与沙奶奶的对唱《你待同志亲如一家》;最有名的是胡传魁、刁得一和阿庆嫂三人对唱的《智斗》,至今为广大京剧爱好者所喜闻乐见。基于以上三点最终确定学演《沙家浜》。</p> <p>  在指导老师的耐心启发和帮助下,小演员们扎实练功、认真学演。经过一个阶段的集中排练,很快将《沙家浜》的十场戏融汇贯通、一气呵成,终于拿出了一个完整的孩子版的《沙家浜》。每当他们演出时,小镇的礼堂场场爆满,他(她)们的成功演出首先得到了家乡父老乡亲们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后来他们一边演出、一边不断进行完善,他们走出小镇,到周围的厂矿企业、部队、机关进行巡回演出,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和关注,还曾一度在宁夏银川市走红,受到了欢迎。</p><p> 当年出演《沙家浜》的小演员们,现在许多人都在外地过起了退休生活,遥想四十多年前的他(她)们在舞台上神彩飞扬、朝气蓬勃的精神气使人难以忘怀;他(她)们给家乡人带来的欢乐至今历历在目。</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