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镇的印记(之一)

晨默

<p>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听着这首经典老歌,找到了下笔的感觉。</p><p> 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驱车数十公里,未惊动任何人独自一人回到小城,静静的游走在小城的大街小巷里,第一次细细的端详打亮这座滋养过我伴我成长的小城—青镇。主街还是三横二纵格局,只是街道上主要建筑和商业网点不似当年,物似人非。</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小城的正街,这是那里,你还能认出吗?</span></p> <p>  在解放街(靠近高干渠南北走向由电厂俱乐部通向造纸厂方向),一栋栋明清风格的古建筑矗立在街两旁,构成小镇如今的特征风格,很有些古镇的味道。已经找不到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百货公司、药材公司、五金公司的仓库,找不到文化站、供电所、供水公司、玻璃纤维厂。凭招牌找到了母校三中(当年她可是叫培红中学)。公安局河东派出所已经从路东的山岭脚下挪到了路西的中心地带,一栋非常气派的办公楼。仔细辨别还是认出了那个青镇中心卫生院它的前身是地区医院,三层主楼从医院的建设看还是相当气派,名称上看感觉有些委曲降了一个级别。在解放街的南尽头,看到了青电厂的俱乐部还立在原地,当年建成时着实风光了一把,取代了小镇原有的工程局工人俱乐部的地位。</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这是镇政府,原址上原来是工商银行河东办事处和劳保仓库。</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当年的地区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降格成卫生院,着实委曲了自己。</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这一栋栋的三层仿古建筑群是旧城改造的杰作吧,占居解放街醒目的位置,它正对母校三中(培红中学),当年这里是百货公司、药材公司、五金公司的仓库、玻璃纤维厂、供电所的所在地。</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母校培红中学改造后,焕然一新,三层的仿古教学楼取代了当年的砖混结构的土坯房校舍,鸟枪换炮了。</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好气派的公安局河东派出所。</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运营中的水电厂俱乐部。</span></p> <p>  走在“峡谷路“上,没找到培红小学(原址上现在是培红幼儿院)、百货商店、理发店、汉民食堂,粮店、照相馆、早晚门市部、钟表店、服装厂、冷饮店、蔬菜副食品店、自由市场、回民食堂。在这里找到了建设银行,原来它从解放街搬迁到了峡谷路上了,这比原址可热闹多了,是不二的黄金地段。</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培红幼儿园原是培红小学所在地,在小镇没找到这所小学,没准这里是“幼、小连读且幼直升小”的学府吧。</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图中右侧这幢4层高楼是原渠道管理处的地盘,左边这二层楼是原渠道餐厅,是当年小镇的正街上最有名的餐馆。</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惠丰楼,这个位置上原来是小城的文化站所在地,如今开发成气派的楼宇酒楼,商业价值更大。</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河东税务局这里原来是小城的粮站和老照相馆所在地。</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上图这栋楼高大壮观,它原来只是一层平房的店面--汉民食堂,盘居于十字路口,非常炝眼。</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照片中右边这栋楼原是小镇上的早晚门市部,夜晚其它的商业网点关门后,这里可是热闹非凡。照片左边那幢楼原址上是汉民食堂。它们分别把持了小镇中心十字街口的两端最显眼的位置。</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上图中这栋楼的位置当年开的是服装厂,前店后厂,规模不算小,紧靠汉渠河边。</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上图左边这栋楼镇综合市场,占居的是以前的食品商店和五金商店地盘,当年它们的门面是朝东开,现在我们看到它是面南。图右边的那栋楼当年是理发店,这个十字路口是整个小镇的中心。</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上图中的建设银行是从解放街搬迁过来的吧,它的原址是原渠道管理处的地盘。</span></p> <p>  在峡谷路由东往西直插黄河边的街道路上与出城公路滨河大道(可以一直通向首府银川)连接处矗立着黄河铁桥,这是青镇最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60多年岁月沧桑,这座承载了青镇历史见证青镇发展变迁的铁桥变的老态龙钟,与下游数公里外的那个新水泥公程桥比较,实在说不上威武,太苍老了点。当年它可为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运送物资的出过大力,也曾是109国道必经之路,如今退出历史的舞台,成了真正的古董文物。</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图中是汉渠桥,上方是水利枢纽大坝,河水从南向北流,两岸护河的林木茂盛。</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汉渠一路向北奔流,浇灌着下游的万顷良田,也是我们当年的天然游泳池。</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上图“旅游商品展示中心”这个位置上,当年开的是冷饮店,夏天我们到这里花5分钱买一枝冰棒,就能享受到清凉过上一把瘾。中心的后面就是当年的自由市场,这一片区现在开辟成大峡谷景区旅游集结地。</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铁桥,历经60多年的风霜雪雨,为水利工程做巨大贡献,是小镇最最闻名的地标。</span></p> <p>  信步游走在新民街上,邮电局、书店、生资门市部、医药商店、五金商店、食品门市部所不见踪影,工行储蓄所三层小楼还在,现经营成洗浴中心。</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上图就是原工商银行储蓄所,现在成了洗澡堂。</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原来的新华书店不见了,在此建起一个漂亮的公共卫生间,市政建设一点不落伍。</span></p> <p>  在峡石街(原胶泥沟)上,沿街有多栋平房和数栋4层住宅楼,这些建筑略显陈旧。还找到工程局在青镇的那栋4层办公楼,不可小视,这可是小镇的第一栋楼房,也是小镇最具标志性的建筑之一。时光荏冉,或许是它的主人建安公司搬迁到首府银川的缘故,它已不受重用,显现出破败的迹象,淹没在周围数栋略高于它的住宅楼宇中,不仔细辨认很容易错过。</p><p> 这个街区本来是工程局(后来的安装处)的职工家属生活区,当年居住的几乎都是水利工程局系统的职工家属,在这个区域里生活门类相当齐全,有工人俱乐部,灯光球场、职工食堂(规模特别大的内部食堂,只对内,不对外),洗澡堂(主要对内,也对外营业,局外人购票也能在这家大澡堂子里沐浴,当年好象一张门票两毛钱,两周能进去洗一次澡也是一件很奢侈的事)。路南的尽头看到了青电厂的门牌,正门面北对的二层招待所小楼依然完好的立在那里。</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图中这个位置就是当年的早晚门市部,也是胶泥沟街的入口处。</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峡石街入口的牌坊很有些古镇的味道。</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上图是建安公司的南家属区。</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汉渠东岸边的别墅</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小镇古董级的建筑原水利工程局的办公楼,估计是弃用、年久失修显出破败。</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一看就知这是那。</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水电厂正门前二层楼招待所。</span></p> <p>  沿着团结路(小镇后马路)由南往北行,路西是汉渠(我们叫一河),渠边堤岸上树木茂盛,遮天避日,走到河边,扒开树的枝叶,方能看到滚滚流淌的河水。路东是平房民居,没有来的及细看,步行到新民街与团结街人字型交叉路段,仔细的寻找当年的那个废品收购站和老汽车站的旧址,已经很难寻到。在这条路上看到的一座清真寺,穆斯林们的天地,每天穆斯林兄弟做礼拜相见时都会道一声“色俩目”,本月未的开斋节这里一定又会热闹非凡。这条道路上,靠近西边河岸经过建设整修,有完整的人行道,越往北走离河岸距离越远,这中间培育建成了完整的隔离林带,正值初夏呈现出枝繁叶茂葱葱郁郁的景象,这也是小镇仿古镇规划建设的景观之一。</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团结路上绿树成荫,美化了小镇。</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这座清真寺好象建在原来的汽车配件厂区西门附近。</span></p> <p>  走过正街看到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人不敢相认。穿行在小巷中,恍如隔世,岁月的变化,隐藏在小巷里民居多呈现老旧姿态。一位老同学曾在群里问过:镇上的老体育场现在是个什么样子?此行也想知道这个露天体育场今天到底变成了什么样。在解放街三中附近的法庭办公楼的北侧有一个道口,依稀记得那是通往体育场的大道,入口有微小坡度,面对的是一片空旷的荒地,如果猜的不错,这便是当年的那个简易的足球场,四周被不同的建筑所包围,在荒芜的广场东北角有一旱侧,说明这里是被城市建设遗忘的角落。顺着铺满细碎石子的小路往西走,看到了都是普通的平房,走近细端详有挂着街牌的体委的家属院、百货公司家属院、建安公司北家属院,在俺眼里都能称得上是豪宅,独门独院关上门就是自己的世界,这在3线以上的城市里都少见。</p> <p> 这里的小巷都不是很深,走几步就到头了,没有那种四通八达的布局,只好选择能走通的小路,穿过了这条路,反复核实,才发现这是当年我们居住在新民区的孩子们,上中学的必经的大道,我们会沿新民街由南往北走到尽头往东转,在这条略有硬化的土路大道上,沿途有职工医院、体育场,路过商业家属院、北山坡建安公司的家属区,穿过简易足球场,走进坐落于解放街的培红中学(母校),这是我们当年上学求知必经之路,熟悉这条路就象熟悉自己的掌纹一样。如今几十年不曾光顾,竟然变的这般的陌生,自己在内心里很是自责了一番。穿过整个大道小巷,也没有找到那坐露天体育场,听说早已经拆除,最有可能就是在原址上建起了体委家属院。</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小镇法庭旁老体育场的入口处。</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通往老体育场的大道,远处那黄色围墙的院落是体委家属院,大概就是老体育场(篮球场馆),这块空旷的场地就是当年那个简易足球场。我们也是在这条大道上穿过体育场到培中上学的。</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老体育场周围的民居</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门牌上显示为建安公司西家属院030号</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图为体委001号家属院落。</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上图这是百货公司的家属院也是001号</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居高台之上的百货公司家属院落的外墙生长出一棵槐树,正值槐花盛开,空气中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左前方是建安公司的4层住宅楼,右前方这片平房如果没记错,那是当年工程局的职工医院所在地。</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老职工医院附近废弃的老旧房屋。</span></p> <p> 在小镇走街串巷过程中,总的感觉小镇大多数的住宅小区或是独门独院,或开放式的住宅楼,当进入六一路青电厂的家属区,发现这里的楼房外表清洁干净,呈明黄色,小区规划井井有条,封闭式管理。看过整个小镇,感觉这里象新区富人区,不愧是电老虎有钱的单位。</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整洁漂亮的青电厂家属楼</span></p> <p>  此次小城之行还走上了汉渠与秦渠相间的小道,踏着泛枯黄色齐膝深的荒草逆水而行,小道旁边有参天大树,织起的密不透风的绿色长廓,忠实的守护着两条古渠。在小道南尽头两渠分岔口,原来装有调控水量的提闸,如果水闸已拆除,任有河水自由流淌,两渠同舟共济,水量分流不分彼此。站在这分岔口的堤岸边,看着滚滚洪流奔腾不息,阵阵涛声不绝于耳,甚为壮观。沿小道由南向北顺水而,越过小桥路口,看到的是另一景观,小道两边绿树成荫,用青砖铺就的小道平整干净,与西边的仿古街遥相呼应,为小城增彩。</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汉、秦两渠间通往分水岔口的堤岸小道,长满了枯色荒草没过膝盖,照片的右侧是密不透风的钻天杨,护卫着河堤。</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这是秦、汉渠的分岔口,涛涛的河水由闸口倾滞而出泛起淡黄的泡沫,奔腾不息。</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秦、汉两渠间堤岸以小桥为界,向北方向景色截然不同,这里用青砖铺就了平整的通道,宽能并行走两车还富余,两边的树木成林,枝叶遮天蔽日,也是小镇的一景。</span></p> <p>  青镇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有了灵性,穿城而过唐徕渠,黄河、秦渠、汉渠4条河流,滋养了小镇人,点缀和装扮了小镇,让小镇美丽起来,壮观起来,豪放起来,与众不同起来。遥想当年在黄河堤岸边,在汉渠与秦渠夹道中,慢步而行,看大河小河的波涛激流,沐浴在落日晚霞之中,虽不曾欣赏到大漠孤烟直之壮观,却数次目睹了长河落日圆之景象,没有见过落霞与孤鹜齐飞,却欣赏过秋水共长天一色。小镇不是水乡,胜似水乡。</p> 青镇--我的故乡,我不曾认真的端详打亮过你,当我走近都江堰,知道了南有都江堰,北有青铜峡。都江堰水利工程成就了天府之国成都平原,青铜峡水利工程造就了西夏国宁夏川,自青铜峡出口入银穿城而过的唐徕渠,浇灌了银川平原的数万亩良田,让这片土地成了旱涝保收的米粮仓,成就了塞上江南的美名。 <p> 青镇--我的故乡,虽知道你的前世却忽略了你的今生,对你的发展变迁知之不多。你虽然缺少江南水乡可能比你多了些灵秀,你却比江南水乡小镇更豪放豁达,你海纳百川,吸引祖国四面八方的人汇集在此,建设起宏伟的水利枢扭工程,让这里一度喷发出勃勃生机。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我们的父辈们曾为这水利枢扭工程建设做过直接或间接的贡献。我们在这里渡过了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用我的一位同学的话说“这里留下了我的青春”。</p> 青镇--我的故乡,你吸引了我的目光不仅仅是这些,还有很多很多,当回首仰望你时,才真正的感受了你那厚重的内涵,难以忘怀,此行绝对不是最后一次,我还会一次又一次的再来看你,慢慢的挖掘细细的品味你蕴含的文化及其内涵,把你牢牢的印刻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