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母亲养鸡

我爱公路

<p>  母亲对于养鸡多年来总是乐此不疲。</p><p> 母亲是2013年春节过后搬回农村老家去住的,回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买了十来只小雏鸡放在后院养起来。母亲精心的照料着这群小鸡,因雏鸡只有麻雀大小没母鸡带着,又怕被黄鼠狼叼走,母亲每天傍晚就将小鸡捉到一个竹篓子里搬到屋里,第二天早上起床后再把小鸡搬到后院放养,每天喂些小米粒。</p> <p> 一个多月后小鸡长得跟鹌鹑差不多大了,基本适应了我家的生活环境,母亲就在柴房搭了个“鸡筹”,一到晚上小鸡们就自觉的进“鸡筹”睡觉,农村方言叫“进筹”。</p><p> 再大一点后,母亲就喂谷粒或菜叶,有时将红薯煮熟拌糠一起喂。天气晴好时,母亲会把后院留的一个小洞打开,小鸡们会从洞口钻到院外的小树林里去觅食,直到傍晚时分才陆续回来,很有规律。每天小鸡“进筹”前,母亲都要一一清点个数,如果有一只没回来,母亲就会焦急的到小树林去找寻,嘴里还“咯咯咯、咯咯咯”的不停叫唤着,引起小鸡的注意,只到找回来为止,即使这样每年还会丢失一两只鸡,母亲很是心疼。</p> <p>  母亲买回的雏鸡都是我们本地家养的一种土鸡,长得慢,到了下半年小鸡才成年,也只有三、四斤重,不像养鸡场的肉鸡,四、五十天就可以出栏。母亲在“鸡筹”的上面搁个纸箱,放上稻草做成鸡窝,并在鸡窝里放个乒乓球做“引窝蛋”,说是母鸡看见容易下蛋,我们调侃母亲还懂点心理学。母鸡很聪明不用教就知道跳到里面去产蛋,只要听到柴房里传来“咯咯嗒、咯咯嗒”的叫声,母亲就知道有母鸡生了蛋在报功,便高兴得像个孩子似的跑进去看,顺便抓一把谷物撒在地上算是对母鸡的奖励。每次捡蛋时母亲像捡到金元宝似的,小心翼翼的捏在手心拿回屋里放在篮子里攒着,等攒得多了,等我们回家的时候,就给我们带到城里吃。</p> <p>  每只母鸡产的第一个鸡蛋,母亲会单独放在一边,并交待说专门做给孩子吃,说“开窝蛋”最有营养,我不知道有没有科学依据,但这个说法是农村老辈人一代代传下来的。母亲自己舍不得吃这些土鸡蛋,都留给了我们,还说我们家的鸡没有喂过饲料,都是野外散养的,无污染,最有营养。</p><p> 有两年母亲是让“抱鸡”自己孵化小鸡的,“抱鸡”一窝孵十四、五个鸡蛋,经过二十多天的日夜墩守,鸡蛋开始慢慢裂开,在两、三天的时间里“细鸡”就相继破壳而出,一般能成功孵出十个左右“细鸡”。我也终于明白了那句富有哲理的话“鸡蛋从内部打破是生命,从外部打破是食物”。毛茸茸的“细鸡”甚是萌宠,母鸡很有责任心成天带着小鸡在院里玩耍,“细鸡”在母鸡身下钻来钻去,像一群幼儿园的小朋友一样无忧无虑,成天叽叽喳喳的叫个不停。有时母鸡从地下爬出一条蚯蚓,它自己舍不得吃把蚯蚓丢到小鸡面前,小鸡们就把蚯蚓啄来啄去,最后啄成了几段抢着吃了。我为母鸡骄傲、为小鸡高兴、为蚯蚓悲哀。真是“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p><p> 孵化的小鸡公多母少,一窝里“鸡公”能有五、六只,“鸡婆”只有三、四只。一窝“鸡公”里只能留一只,母亲总是挑选鸡冠鲜红、羽毛艳丽的一只留着,把它养成“雄纠纠、气昂昂,大红冠子花外衣”的大公鸡清晨打鸣,其余的只能做“宪鸡”养大了吃肉。</p> <p>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每到“端午”、“中秋”、“春节”等节假日,我们姐弟都会回老家聚一聚,这天母亲最开心但也是最忙碌的一天。一大早起来将一只两三年的老母鸡杀掉煨汤,用农村的土灶煨,先将焯水的鸡块在柴火灶上炒香后加水抓上一把自家做的垂鱼,再装入土瓦罐里放入柴火灶的灶膛里用余火慢慢煨,一直煨到中午吃饭时才倒出来。鸡汤只放盐一种调料就行,鸡汤一上桌就满屋飘着浓郁的醇香,让人垂涎三尺,鸡块入口脱骨,鸡肉入口即化,汤鲜味美,鲜香的滋味在舌尖游荡,回味无穷令人欲罢不能,舍不得放下碗筷。“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母亲在一旁乐呵呵的看着我们一个个吃喝的馋样,就像母鸡呵护着小鸡一样。我们也都是中年人了,但我们在母亲眼里,永远都是她长不大的孩子。</p> <p>  母亲眼睛视力不好,我们姐弟多次劝说母亲不要再养鸡了,再者一群鸡在后院吃喝拉撒,容易招惹苍蝇、蚊子影响卫生,可母亲死活不答应,非要坚持养。就这样年复一年,母亲不辞劳苦的养着鸡,攒着蛋,一晃就过去了七、八年。今年姐夫帮母亲改造了鸡舍,将鸡圈养起来,母亲养鸡的干劲更足了。</p><p>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父母总是为我们无私的付出,现在我们都已为人父母,知道做父母的艰辛,做父母的不易,该是我们做子女回报的时候了。</p> <p>方言注释:</p><p>鸡筹——鸡舍</p><p>进筹——进鸡舍</p><p>引窝蛋——用来引诱母鸡下蛋的鸡蛋模型</p><p>开窝蛋——母鸡成年后第一次产的蛋</p><p>抱鸡——孵化小鸡的母鸡</p><p>细鸡——小雏鸡</p><p>鸡公——雄性鸡</p><p>鸡婆——雌性鸡</p><p>宪鸡——阉了的公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