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神木的传统美食现在还有多少,老字号还剩几家?现有武二宝传统美食,他以粉浆饭粉皮酿皮子为龙头发展起来,坚持着职业操守,传承着神木老味道。其他都已销声匿迹或搬迁到别处就不知了,也许他们子孙后代还从事这样的职业。 </p><p> 每每提起请人,我就会想起改革开放之初,神木请人吃饭的三个硬菜碗托、粉皮、酿皮子,无论谁家,无论请人坛场大小,必有这三个凉菜,再配猪头肉是待客的最佳搭配菜。如再配经典四个热菜,肉炒豆芽、柿子炒豆腐、肉炒腐竹、肉炒木耳,办事务请人最局劲,令人怀念的老味道!</p> <p> 在老街上的一食堂、二食堂、三食堂是神木城当年最美味的地方。我爷爷就是二食堂的大厨。过去咱神木做事务,兴坐传统老席。什么十二件子(碗),十六件子(碗),十八件子(碗)做的最好的是这三个食堂象我爷爷一样的大师傅,单万明最驰名。平时食堂供应的素菜、绘饼、干炉、麻花、麻叶、月饼,肉馍最好吃。但最有印象、最常吃的是粉皮。</p><p><br></p> <p> 一食堂、二食堂绿豆粉皮是最有名气的,它的制作方法:绿豆水芡加入白矾水搅匀,锅中水烧开后将芡面倒入锅内,用木铲快速搅动,直至芡糊透亮有光泽为止。起锅倒在抹油大案板上,用木刮子刮成薄皮。晾冷后,切成小块卷成卷。吃时切成细条,加调料,尤其是自制芥茉芝麻是最好。食之清凉爽口,色泽透亮,为饮食之佳品。</p><p><br></p> <p> 我上我上初中时,常去吃。有时兴起打赌,如能不放调料吃10卷,白吃。曾有一同学,吃到第八卷,就吃不进。单包后,随着老一辈大师傅的离世,传统技艺渐渐失传了,坚持到最后的郭葫芦儿最后也卖起了浑酒,二食堂刘吉祥前些年也就是在端午节时卖卖玫瑰酱了,苍朴、艾,七月十五卖饺子和酿茄子(上坟用)。去年城市改造,二食堂原址已拆除,不久一、三食堂也将拆除,老城的美味彻底消失了,不知神木绿豆粉皮是否列入非遗。现在不论是大酒店还是其他,做出来的味差的太远,可以用不成体统来形容。</p><p><br></p> <p> 碗托是神木的又一个特色小吃,解疤子碗托则是众多同行中的名品,他们家传统做碗托,用的是荞麦篸子。现在街上的都是用粉面做的。它的做法是荞麦去皮后成为糁子,将糁子于前一日用水泡软,拳揣成糊状,细滤后舀入碗内上笼蒸,中途用筷搅拦一次,蒸熟即成。</p> <p> 吃碗托除了手拿的(手拿的吃法就是在碗托上抹层辣酱之类的)以外,就是调汤了,也可以叫醋汤。而醋汤的味道直接影响到碗托的味道。据说,疤子家院子里有颗花椒树,他做碗托的醋汤时是用花椒叶熬好的汤调配的,所以他的调汤特好喝,有时吃一个碗托能喝三四碗汤,最早除了疤子的碗托,还有候宽友碗托也不错。那个年代请人必买这家的。这些老手艺人离去后,后来的失去了原来味道,虽发展成肝子碗托等,但跟疤子碗托味道差的太远。</p> <p> 当年还有一个请人涼菜,神木民间叫做“酿(音:rang让)皮子”。风味较浓酿皮虽是小吃,但可作主食充饥解饿,也可当请人吃饭的菜肴,充当下酒冷盘。</p> <p> 酿皮是在麦面中掺和一定数量的蓬灰和敷料,用温水调成硬面团,再几经揉搓,等面团精细光滑后,再放入凉水中连续搓洗,洗出淀粉,面团成为蜂窝状物时,放进蒸笼蒸熟,这叫“面筋”,再将沉淀了淀粉糊舀在蒸盘中蒸熟,这便叫“蒸酿皮”。蒸熟了酿皮,从盘中剥离,切成长条,配上面筋,浇上醋、辣油、芥茉、韭菜、蒜泥等佐料,吃起来辛辣、凉爽、口感柔韧细腻,回味悠长。</p> <p> 别觉得酿皮子不起眼,绵软润滑、酸辣可口、爽口开胃,对喜欢喝酒的人来说,是一道必不可少的美食,受到人们的青睐。过去除了一食堂、二食堂的酿皮外,李明成在三道巷口卖的酿皮,也真叫一个好,一年四季生意红火,夏天更是旺季。品尝一盘黄亮柔韧、细腻爽滑、清凉舒心的酿皮,一定会感到胃口大开,回味无穷。后来在他家里开着酿皮和粉糊糊也很好吃。如今酿皮子不但是一张桌子,几条板凳的街头小吃,而且也是登得上大雅之堂的各种大饭店宴席常设的凉盘品种。武二宝更是将其发扬广大,传承着老神木独特的风味,去他的店里,能吃到正宗的神木味儿。</p> <p> 从小长在神木城的我,对传统美食偏爱,闲暇之余细细数着,常盘算什么时候回城再尝尝这些美食,虽味不如前,但其码能减少口水的涌出,并能给予味蕾稍微的满足。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