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2020年5月8日,天还未亮,大地万物还未苏醒,淅淅沥沥的小雨浸润着大通这座古老的城镇,桥头第一小学一年级和六年级的语文老师及桥小所有语文备课组长已经在校长张文华的带领下,出发去西宁市城西区古城台小学观摩学习啦!美好而充满期待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p> <p>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朱永新先生说:“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阅读的水平;一个人精神的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带着思想阅读,依靠文化立校,让生命领略精彩,让课堂创生智慧,今天第一节课我们有幸走进古城台小学六年级二班的“萤火悦读润泽书香”读书交流活动。课堂上孩子们勇敢自信的表现和丰富多彩的交流也激起了老师们的阅读兴趣。</p> <p> 第二节课,我们走进了韩书馨老师和一年级二班的小朋友们《5.动物儿歌》的课堂。这是一堂让老师和同学们都回味无穷的课堂。课堂中韩老师识字教学扎实有效,做到了“三重”:重归类,重情景,重方法指导。韩老师还利用微课指导孩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同时也注重了朗读和书写的指导,课堂上孩子们工整的书写和精彩的仿说让课堂更加精彩,大大激发了孩子们写字和说话的兴趣。韩老师的这堂课也是值得我们所有老师学习和借鉴的一堂课。</p> <p> 我们观摩的第三堂课是闫文静老师与一年级四班孩子带来的《人之初》。闫老师在教学中真正将识字与读文,朗诵与理解结合起来,将识字与读文作为教学重点,把朗诵与理解视为难点,并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手段巧妙地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处处从学生实际出发,鼓励学生自主识字,灵活运用各种识字方法,掌握教学重点;理解韵文意思时,采用先学后教与先教后学相结合的教学策略,不失时机地为学生创建自主学习与交流的平台,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将识字课教学变成培养学生发现兴趣和热情探索的热土。</p> <p> 老师们观摩的第四节课是胡肖洋老师的《彩色的梦》。胡肖洋老师在执教这首儿童诗时,让学生通过自读、指名读、评价读、齐读等多种不同形式的读书,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通过学习和拓展仿说,拓宽了孩子们的思维。阅读是语文之本、学习之母,它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是一种精神生活。本堂阅读课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编写诗歌的兴趣,提高了孩子们学写诗歌的能力。孩子们精彩的回答——“在广阔的草原上,蒙古包里飘出烤羊肉的香味。在夜晚的天空中,眼睛般的星星一闪一闪......”引起了观课老师的阵阵掌声。</p> <p> 第五节课是韩晗老师与三年级四班的孩子们一起带来的《火烧云》,韩老师在课堂中运用思维导图,将重点词出示,并用《火烧云》图案有效组织起来,使课堂学习更加生动起来,使学生从“根”上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做到了课堂效率事半功倍的效果。</p> <p> 第六节课,张冬倩老师带我们走进了诗歌的天堂,让老师和孩子们一起领略了戴望舒诗歌的别样韵味。张老师一课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阅读方法自学,通过讨论、合作学习、诵读等形式,逐层理解重点字词和关键句子,体会诗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并能尝试用诗的形式,写写自己看到过的雨过天晴的景象。</p> <p> 最后一堂课是罗文娟老师与五年级一班的孩子们带来的《自相矛盾》。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或者说,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罗老师执教的《自相矛盾》一课,在课的开始出示单元学习目标和本文学习目标,又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以多种形式出示学习目标引领学生学习。提高了课堂效率,教学上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p> <p> 观摩课之余,老师们被古城台小学独特的校园文化深深吸引。瞧,她们看的多认真呀!</p> <p> 本次观摩活动的这些示范课以及渗透的教学观点带给我们的最大震撼是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利用文本整体推进孩子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实实在在的语文课堂让我们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每一节课都让我们有所收获。</p> <p> 今日的疲惫和收获比起来,收获更开心,收获的同时,感动更多一些,这些感动荡在心湖,记在脑海,书于笔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