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邑文庙

高山流水

<p> 怀念母校文庙秀</p><p> “一件东西在失去了之后,才使人感到它最宝貴。” 这是苏联作家阿札耶夫的一句名言。朝邑县的文庙曾经作过我的母校,在那动乱年代被糊哩糊涂给拆除了。正因为失去了,才每想到此事让人痛心,怀念 。</p><p>&nbsp; 朝邑县初级中学,是被誉为“平民县长”的张法杰先生于1939年集资创建的。使用了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祭孔以及办学的文庙作校址。朝邑文庙的位置在南门内偏东处,与朝邑县衙在同一中轴线上。始建于西魏,后历代多次修葺。主要建筑有山门、德配天地牌坊、文昌阁、启圣祠、明伦堂、博文斋、约礼斋等,主体建筑大成殿悬挂有“至圣先师”金字木匾。张县长将其作为县立中学时,在文庙西侧辟了一大片土地作操场。而学校正门改开在操场的西边。而后门(可通行车马)开在一进南门的文庙东南角。</p><p> 我们上学时孤陋寡闻,不知道那些建筑以前是排用场的。只记得学校围墙和南城墙中间是一条街道,出了南城门是通往华阴县的古道。在文庙中心面对城墙处,有一段高出城墙的用琉璃砖瓦砌成的照壁,听老师讲,那是过去中了状元搭天桥的所在。朝邑县城门太小,进不来状元这样的大人物。故而必须坐八抬大轿从城墙上翻越。可见古代人对‘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尊重和推崇。 我开初没明白,以为这大有物是指晚清"救时宰相"阎敬铭,后来才知道是指历代朝邑乡试考中的状元。</p><p>&nbsp;&nbsp; 张法杰县长将文庙改作为中学时,对文庙古迹没作多少拆除和改动,照壁下面以前可能有棂星门,那两个我们称作的鱼池的水池和桥无疑就是泮池,过了泮池桥,两面地势略开阔,左右有约一米高的月台,各盖了两栋教室。</p><p>&nbsp;&nbsp;&nbsp; 再往北以前不知道有过什么建筑,改作学校后拆除重建筑成图书楼,是古典式的木板结构,两层,下层楼东侧是图书室,管理员一直是胡玉田先生。他因患夜盲症,经常佩戴着眼镜,为人很谦和,只是想借书他多半回答没有。一楼剩下的房间和二楼全部房间住着语文老师,我至今记得许多人的名字,计有:曹大业,张寿天,冯秋,袁建耀,李维端,卫增科,周金成,樊孝等。大楼门口,放着收信插,学生订的杂志书报和信件都放在这儿。</p><p> 图书楼两侧各有一个圆门,进了圆门,就是文庙的柏树林了,这些柏树高大伟岸,但间距隙疏,留有很大空间,不影响行人们通行。全校师生开大会和听演讲的理想场所。柏树林左右两侧各添盖了三排教室计12栋教室。</p><p> 再向北,上一个台阶,就是文庙大成殿的戟门了,西庄村的孟培卿当校长时,把前堂拆除改建成‘校务厅’,校务厅三字就是他他题字并著名的。</p><p>孟培卿与双泉镇上城的赵子栋(教文科)都是北大学历,堪称朝邑中学的双璧。赵子栋是九三起义时的朝中校长。他积极配合党的地下工作者韩增友,杨海潮等,为提防国民党胡宗南反扑,曾带领朝中全部师生撤到韩城住过一段时间。这些学生回到朝邑都成了播种机,深入本县各小学教学生唱革命歌曲。那时我正上小学,去我们学校给教歌曲的中学生姓刘。他教给我们的第一支革命歌曲是‘骂蒋介石’。后来他还来过我们小学,同学们一见他,就主动唱起“骂了声蒋介石,骂了声蒋介石,你是个坏东西,三民主义你不实行,口口声声反对人民,到了现在到了现在,仍然继续 打起内战。”这些学生以后就随解放军南下了。</p><p> 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从南边进有左右两个方型门廊,东侧方型门廊左右住的是副教导主任李经济和教育处秘书高乙科,西侧方型门左右住的是总务主任曾若鲁和美术教师智佩如夫妻。</p><p> 校务厅是教师们备课和研究工作的办公室,两头各有宿舍,东套间住着校长韦竹,西套间住着教导主任张家平。</p><p> 大成殿两边的东西庑房,作学校后利用作了教师宿舍,主要住着数学和体育等教员。朝邑是学创建时的元老教师马湘山先生此时还健在,平时载个无边的石头眼镜,看人时眼镜下垂,他从上部夹缝中瞧人。他住在从北数第三个房间。体育教师仇得倘,阎文良,邢文昇都住在东庑内,而数学老师孟培卿,同殿武,周益顺,王会照等先生则住在东庑房。两庑房中间有宽阔的庭院。好像还有几棵什么树。</p><p> 大成殿有五间宽,改作学校的大礼堂。我经常听到有人用话筒呼喊:“三年级同学,到大礼堂集合,三年级,到大礼堂去!‘偶尔雨天也在里边开过会。但在那时朝邑还没通电的年代,大殿是有门没窗,平时光线不足,里面大樑上高悬着“至圣先师”金字木匾,更显得暗淡阴森。殿前有很宽阔的大平台,平时演出或举办音乐比赛就成了天然的舞台。大成殿左右侧开有方开门,从西门出到学生食堂,从东门出可到学生和干净厕所。大成殿后边是一片浓密的柏树林。再向北还有一些建筑,要上几个一米多高的台阶,估计过去是‘明伦堂’之类,当时却住着一位神秘人物,是语文教师博天民。这老师从来没给我们上过课,朝邑的快板手杨占武和一些文学爱好者学生经常去找他。查团委告戒学生说:要注意,不要和博天民这些 人搅在一起。</p><p> 这就是让我念念不忘的朝邑文庙。现在究竟还在或是拆了,今年清明去我没找到,凭记忆把它描述了上番。不管怎样,朝邑的文庙,我的母校,将永恒地话在我的心里。</p><p> 作者 汤永田(1940—2014)大荔县双泉镇北石村人。1962年毕业于西安统计学校,毕业后一直在宁夏煤炭系统工作。</p><p>&nbs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