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p><p>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p><p>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p><p>李清照的主要作品有:</p><p>1、《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p><p>2、《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p><p>4、《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p><p>5、《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p><p>李清照虽然生在了男尊女卑的古代,但她的确学富五车、才华横溢,尤以在婉约词上的成就最为卓著,丝毫不逊色于任何须眉浊物。自古以来,凡是卓尔不群者,大多恃才傲物,李清照也未能免俗,身为女子,骂遍词坛,她的狂傲,更甚男子。</p> <p>宋·李清照《夏日绝句》</p><p>生当作人杰,</p><p>死亦为鬼雄。</p><p>至今思项羽,</p><p>不肯过江东。</p><p><br></p><p>活着的当作人中的豪杰,</p><p>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p><p>人们如今还思念项羽,</p><p>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p><p><br></p><p>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p><p>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p><p>整个南宋,在面对敌人入侵时,不是直面战争,而是一味逃脱,苟且偷安,不思收复;更有自己的丈夫,在叛乱中只顾个人安危,不管城中百姓生死,临阵脱逃。与项羽相比,国家的懦弱、丈夫的胆怯让作者无比愤慨。</p> <p>宋代李清照《钓台 / 夜发严滩》</p><p><br></p><p>巨舰只缘因利往,</p><p>扁舟亦是为名来。</p><p>往来有愧先生德,</p><p>特地通宵过钓台。</p><p><br></p><p>大船只是因为有利可图才来往,小舟也是为了追逐名利才来。</p><p>先生的品德使往来的人羞愧,他们特地趁黑夜悄悄过钓台。</p><p>钓台:相传为汉代严子陵垂钓之地,在桐庐(今属浙江)县东南。西汉末年,严光(字子陵)与刘秀是朋友,刘秀称帝(汉光武帝)后请严江做官,光拒绝,隐居在浙江富春江。其垂钓之所后人为钓,亦名严滩。</p><p>先生德:先生,指严光。北宋范仲淹守桐庐时,于钓台建“严先生祠堂”,并为之作记,其中云:“先生之德,山高水长。”</p><p>通宵过钓台:严光不为名利所动,隐居不出,后人每每自愧不如,故过钓台者,常于夜间往来。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三十《赵基严台诗》记“汉严子陵钓台,在富春江之涯。有过台而咏者曰‘君为利名隐,我为利名来。羞见先生面,黄昏过钓台。”</p> <p>鹧鸪天·桂花 宋代 李清照</p><p><br></p><p>暗淡轻黄体性柔,</p><p>情疏迹远只香留。</p><p>何须浅碧深红色,</p><p>自是花中第一流。</p><p><br></p><p>梅定妒,菊应羞,</p><p>画阑开处冠中秋。</p><p>骚人可煞无情思,</p><p>何事当年不见收。</p><p><br></p><p>此花浅黄而清幽,形貌温顺又娇羞。性情萧疏远离尘世,它的浓香却久久存留。无须用浅绿或大红的色相去招摇炫弄,它本来就是花中的第一流。</p><p> 梅花肯定妒忌它,而它又足以令迟开的菊花感到害羞。在装有华丽护栏的花园里,它在中秋的应时花木中无双无俦。大诗人屈原啊,在写到诸多花木的《离骚》里,为何岩桂不被收?</p><p>这首《鹧鸪天》词是一篇盛赞桂花的作品。在李清照词中,咏花之作很多,但推崇某花为第一流者还仅此一篇。它与《摊破浣溪沙》同为作者与丈夫居住青州时的作品。</p><p> 作为供观赏的花卉,艳丽的色彩是惹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此篇的上片正是抓住桂花“色”的特点来写的。“暗淡轻黄体性的。“暗淡轻黄体性柔”,“暗”“淡”“轻”三字是形容桂花的色是暗黄、淡黄、轻黄。“体性柔”说这种花的花身和性质。对人来说是迹远而情疏的,可是它的香却不因此而有所减少。</p><p>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作者以为,浅碧、深红在诸颜色中堪称美妙,然而,这些美妙的颜色,对于桂花来说,却是无须添加的。因为它浓郁的香气,温雅的体性已足使她成为第一流的名花,颜色淡一点又有什么要紧呢?对于“花”这个具体的审美对象来说,“色”属于外在美的范畴,“味”属于内在美的范畴,作者以为色淡味香的桂花“自是花中第一流”,足见作者对于内在美是很推崇的。</p><p>就全篇来说,这首词的笔法是很巧妙的。全词自始至终都象是为桂花鸣不平,实际上是在抒发自己的幽怨之情。</p> <p>《如梦令》[宋代] 李清照</p><p><br></p><p>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p><p>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p><p>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p><p><br></p><p>还记得那次在溪边亭中游玩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尽兴以后大家乘着夜色赶快掉转船头,却不料走错了路小船划进了藕花深处。怎么出去呢?怎么出去呢?叽喳声惊叫声划船声惊起了一滩鸣鹭。</p><p>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较为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p><p>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p> <p>《如梦令》[宋代] 李清照</p><p><br></p><p>昨夜雨疏风骤,</p><p>浓睡不消残酒。</p><p>试问卷帘人,</p><p>却道海棠依旧。</p><p>知否,知否?</p><p>应是绿肥红瘦。</p><p><br></p><p>昨夜雨下得稀疏,且风劲吹不停,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知道吗?知道吗?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p><p>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p><p> “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功效一醒觉来,天已大亮。但昨夜之神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因而,她急问清算衡宇,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若何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p><p>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气口吻,可谓“传神之笔。</p><p>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p><p> 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p><p>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p> <p>宋代李清照《醉花阴》</p><p><br></p><p>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p><p>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p><p><br></p><p>薄雾弥漫,云层浓密,日子过得郁闷愁烦,龙脑香在金兽香炉中缭袅。又到了重阳佳节,卧在玉枕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将全身浸透。</p><p>在东篱边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双袖。此时此地怎么能不令人伤感呢?风乍起,卷帘而入,帘内的人儿因过度思念身形竟比那黄花还要瘦弱。</p><p><br></p><p>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公元1101年(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太学生赵明诚,婚后不久,丈夫便“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公元1103年(崇宁二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p><p>通过描述作者重阳节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孤独与寂寞的心情。上片咏节令,写别愁;下片写赏菊情景。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入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使客观环境和人物内心的情绪融和交织。尤其是结尾三句,用黄花比喻人的憔悴,以瘦暗示相思之深,含蓄深沉,言有尽而意无穷,历来广为传诵。</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