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颂母爱的千古绝唱:凯风自南吹,唯愿母忘忧

张枭鸿

<p>  世界上有这样一种风,春夏秋冬都是温暖和煦的,时时刻刻存在我们身边,柔柔地吹拂温暖着我们的心灵,那就是凯风,温暖和煦的母爱之风,让我们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母爱如同一泓清泉,让我们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母爱就像一场绵绵春雨,润物无声,绵长悠远,母爱是天涯游子的最终归宿。</p><p> 千百年来,“母亲”这两个字代表着光辉和神圣,母爱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自有文字以来,歌颂和记录母爱的诗歌众多,以《诗经》为首,即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等字句,母爱是人的天性,是无法磨灭和改变的亲情,是天涯游子的朝思暮想,正如这首《凯风》:</p> <p>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p><p>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p><p>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p><p>睍睆(xiàn huǎn)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p><p> ——《诗经.&nbsp;邶风. 凯风》</p><p>&nbsp;</p><p> 这是一篇赞美孝子、歌颂母亲的诗,诗中以南来的凯风象征伟大的母爱、母亲给予的温暖,以“多刺、难长”的酸枣树比喻养子之难。诗人感念母亲辛劳的养育之恩,自疚未能尽其孝道。在那个《诗经》广为传唱的遥远时代,一位辛勤养育了七位子女的母亲形象被写进了诗里,看着娇嫩的树枝,诗人触景生情,不由想起了自己整日操劳的母亲,而这就是一种“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的养育大恩。</p> <p>  全诗总共四章。第一章从母亲含辛茹苦抚养七个孩子说起,“凯风自南,吹彼棘心”。首章以长养万物的凯风起兴,用凯风象征母爱。棘心,朱熹《诗集传》曰:“棘,小木,多刺,难长。”故此处以棘心喻孩子,用难长之棘木比喻孩子成长之不易。母爱如温暖的南风,和风拂过,酸枣树就像个小小的生命,长出嫩嫩的枝芽,开出一簇一簇的黄绿色小花,棘心,满怀着母亲的温柔和期盼。幼小的嫩棘,虽然棘木很难长大,但母亲却依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倾其心血养育着他们。“棘心夭夭,母氏劬劳”,正因凯风之沐泽,棘心方有夭夭之盛,而儿辈如此,实皆系母氏之劬劳矣。诗经把比兴用到了极致,没有琐碎的言语和赘述,由物到人寥寥几句直接把母爱推向一个大的方向和层面,质朴而深邃。</p><p>&nbsp;</p><p> 第二章“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棘心长成棘薪,母亲之艰辛,可想而知。以“薪”易“心”,一字之易,暗示着幼苗已长大成材。“母氏圣善,我无令人”,母亲贤明善良又劳苦,儿子们却无“令人”,七子反躬自责,惭愧内疚,母爱因其不才而愈发显得伟大,也愈发昭显出母亲圣善之德,平直的语言中传达着孝子婉曲的心意。面对明理而又具有美德的母亲,诗人感叹自己不成器,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母爱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无论我们是幼小的嫩棘,还是不成材的棘薪,无论我们变得怎样,母爱始终如故,就像温暖和煦的凯风一样,在沧桑和漫长的岁月里一直温暖吹拂,熠熠闪光。</p> <p>  第三、四章以寒泉、黄鸟起兴,喻寒泉能滋润土地,而七子却不能孝顺母亲,反而使母亲更加劳苦。黄鸟尚能以其清和圆转的好音悦人,子女却无善言以慰藉母心,由清脆的鸟叫声令人心情愉悦想到身为人子却不能抚慰母心,七子在深深地自责。《诗经.&nbsp;凯风》以旁衬对比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母亲辛劳地养育子女的感人形象。由于长年辛苦劳作,她的身躯如同酸枣枝条一样随风弯曲,弯腰驼背的母亲令诗人心生感慨:寒泉在土地下,却能滋益于浚;而母亲有子七人,却仍然劳苦。黄鸟以其音悦人,可七子却不能慰悦母心。以七子反躬自责,反衬出母亲之勤劳圣善。</p><p>&nbsp;</p><p> 母爱是伟大的,无私的,母爱犹如温暖和煦的凯风,好像润物无声的甘霖,洒落在我们的心中,温暖滋润着一棵棵生命的幼苗成长。有了母爱,社会才从冷漠严峻走向祥和安康;有了母爱,我们才从愁绪走向高歌,从愚走向智;有了母爱,人类才从荒凉走向文明繁盛。</p> <p>  此诗一出,便令之后的许多诗人产生共鸣,写出了许多赞美母亲的“凯风之作”,而“凯风”“寒泉”在《诗经》之后就成了母爱的代表。刘沅评曰:“悱恻哀鸣,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与《蓼莪》皆千秋绝调。”凯风、枣树、寒泉、黄鸟等兴象构成有声有色的夏日景色图,反复叠唱孝子对母亲的深情,棘心也被称作“最古老的孝心”。</p><p>&nbsp;</p><p> 如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的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两件最普通常见之物突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情感。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把笔墨集中在慈母身上。母亲一针一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恐怕儿子迟迟难归。其实,她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从这琐琐碎碎的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诗中既没有对话,也没有眼泪,然而母子间的亲情就是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和这质朴无华的语言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p><p>&nbsp;</p><p> 如蒋士铨的《岁暮到家》: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p><p> 好一句“不敢叹风尘”,胜过万千面镜子,把母亲一生的风尘照得里外通透!在慈爱的母亲面前,诗人心中百感交集:一方面充满了对母亲的感激和敬爱,另一方面也感到十分内疚,由于自己出门在外未能在母亲膝下承欢尽孝,深感未尽到人子的责任,更加不敢诉说自己旅途的艰辛,怕辜负了母亲的拳拳之心。</p><p><br></p><p>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时光如水,年华易逝,春去秋来,容颜渐老,我们一天天长大,母亲却一天天衰老。佝偻的身躯,花白的头发,送别时的倚门长望,重逢时的嘘寒问暖,绵绵母爱,深沉情思,母亲的恩情是我们永远也报答不完的,无论离家多远多久,心中总会想念着高堂之上的白发亲娘!</p> <p> 诗经中也有中国古代的母亲花。在《诗经·卫风·伯兮》中: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谖草,《毛传》中说:“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谖草也就是萱草,又叫忘忧草,如果种在母亲所居住之处就可以令人忘忧。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到那里弄到一支萱草,种在母亲堂前,让母亲乐而忘忧呢?</p><p> </p><p> 古时的中国游子在远行前,会到母亲居住的北堂前种植萱草供母亲欣赏,以表孝心。希望亮丽的萱草花给母亲精神慰藉,忘却思子之愁,在中国,萱草早就成了母亲的代称,萱草也自然成了中国的母亲之花。</p><p> 作为中国古代的母亲花,文人的吟颂更是不计其数,如唐朝孟郊的《游子》诗中写道:“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其中字字深情,包含着孟郊对母亲的慕孺之情和对母亲的愧疚。</p><p>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诗中写道:“萱草虽微花,孤秀能自枝,葶葶乱叶中,一一芳心插。”在诗中以芳心比喻母亲的爱心。元代的王冕在《偶书》中写“今朝风日好,堂前萱草花。持杯为母寿,所喜无喧哗。”诗中无一不是借用萱草歌颂了母爱。</p> <p> 如今,看到橘红色的萱草花在风中舒展摇曳着美丽的身姿,不由想起了家乡的老母亲。母亲没读过《诗经》,更不知道她年年种植的黄花菜还有着萱草这样雅致的名称,她只知道,这是她最爱的女儿最爱吃的黄花菜,所以年年都会种植。因为黄花菜含有秋水仙碱,不能直接食用,所以母亲每年都会在黄花菜将开未开的时候,就采摘下来,在夏日晴好的天气里晒干,仔细地码好装进袋子里,连同我爱吃的其它土特产一起细心地包好,然后走到几里地远的邮局邮寄给我。母亲不放心别人去邮寄,总是颤巍巍地踮着小脚去几里地远的邮局亲自去寄,每次都会叮嘱又叮嘱邮寄员好几遍,亲自看着邮寄员把包裹收好才放心。</p><p><br></p><p> 每次收到母亲寄来的黄花菜,仿佛接过母亲沉甸甸的爱,仿佛又闻到了小时候母亲做的炒黄花菜清香可口的味道。心中既感动又有着难言的酸楚,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只不过是为了女儿喜欢的一口吃食,就让母亲从春到夏,从种到收大半年的如此劳碌,让女儿情何以堪,何以为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的大恩大德倾其一生又怎能报答得完呢。母亲,你就是女儿心中神圣的诗经啊!</p><p>&nbsp;</p> <p>母亲在庭院里亲手种植的萱草花</p> <p>文字参考部分文献资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