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p> 新疆是我国地震频发最多的省份,新疆地震发生次数达全国地震总次数的近三分之一。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十二周年来临之际,机动支队为全方面检验队伍综合应急救援能力和72小时自我保障能力,立足“全灾种”、“大应急”的需要,与乌鲁木齐支队联合开展了为期三天的地震救援实战拉动。</p> <p> 5月7日16时05分,机动专业支队接到模拟地震救援演练指令:16时整,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发生里氏6.9级地震,建筑坍塌损坏严重,大量人员被困等待救援,情况万分紧急!</p> <p> 此次演练属机动专业支队首次大型地震救援拉动演练,一次耐力、体力、专业水平的综合考验,一场与时间、环境、生命的极限较量的战斗全面打响。</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开拔在“急”,灾情就是“冲锋号”</b></p><p><br></p> <p> 这是一场时间赛跑,灾害情竞速的较量。机动专业支队接到演练指令后,迅速启动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预案,按照灾情响应等级带领1支重型地震救援队,共6车,44名指战员,携带救援装备、72小时保障物资及4只搜救犬,全员整备开拔,赶赴震中参与“救援”。</p> <p> 7日16时20分许,当人们刚从午睡中醒来之时,机动专业全体救援力量就已完成集结,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从支队出发,一路向“震中区域”不断靠近。在离震中区域5公里途中,模拟道路交通中断只能徒步行进,所有携行装备和每人近60斤的72小时个人保障物资必须靠人力输送至地震核心区域。</p> <p> 前往地震灾害现场的路况错综复杂,谁都无法预判会有什么意外发生,无论面对陡峭路面,还是横断沟壑,必须穷尽一切方法快速安全通过,不能有丝毫松懈大意。经过近2时的辎重徒步行进,全体救援人员在预定时间内顺利抵达“震中区域”,实现了队伍的快速推进,人员、装备无一掉队、掉落。</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分秒必争,这是与时间的“竞速”</b></p> <p> “各小组迅速集结,搭建营地准备开展救援”5月7日20时04分,刚抵达救援点,现场指挥部下达作战指令,还未来得及稍微休整的队伍开始有条不紊的分工:通信组、探测组、破拆组、撑顶组、营救组、搜救组、医疗组立刻投入救援准备工作中。</p> <p> 在“灾区”的每一天,任务都十分艰巨,救援队员们都绷紧了弦,所有人都倍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这是一次演练,更是一次对机动专业支队救援队伍作战能力的检阅。</p> <p> 对于地震救援来说,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生命的希望。灾情命令发布后机动专业支队救援力量以最快的速度挺进核心区域,用最短的时间高效率完成了动员工作、指挥部建设、宿营区搭建等战前准备工作,通信、政工、宣传等一系列保障措施均已就位。</p> <p> 摩厉以须,方能造就钢筋铁骨;千锤百炼,才可磨砺尖刀锋芒。真实的自然灾害救援环境比模拟演练现场要复杂很多倍,但趋于实战化的应急救援综合演练无疑是检验和提升应急救援队伍作战水平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演练过程中,机动专业支队前方指挥部始终坚持靠前指挥、跟班作业,多次组织各小组负责人召开会议,研判形势,细化每个环节,有效确保了演练顺利展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