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医士32班周、王</h3> <p>医士33班学员</p> <p>医士33班学员。</p> 老师 <p class="ql-block"> 写到校园生活,一定要写写我们的老师。也再捋捋我们的专业学习和实习,难忘曾经的喜悦与无奈。</p><p class="ql-block"> 解剖室的惊悚,福尔马林溶液味的浸袭,显微镜下的奇妙,临床实习的跃跃欲试…,都差不多。</p><p class="ql-block"> 我们幸运的是,成了三位优秀老教师的未代弟子。学校创办者之一老校长张文华,原联合国卫生组织官员徐陬(后任省医科院院长),曾供职于中国航空医学研究院的第一代科研人员、通晓三国外语的梁日森。他们讲授的病理、卫生、生理学课,旁征博引、生动幽默、印象极深。一次在禾兴路测定井水量(时兴开门办学),我很快算好了,徐老师露出了会意一笑。我以为这老先生被岁月雕刻成满是沧桑的脸无笑肌,居然在那个阴霾天里会笑了,受宠若惊。一位省城进修回来的老师,告诉刚留校的我,老校长赞许我任教。去年我去看望了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九十三岁高龄的梁老师,交谈甚欢。毕业四十周年同学会,妇产班还请来了她们的任课老师,九十岁的学校元老之一解剖学许德星老师,语音宏亮,中气十足,健步如常,站了近一个小时和各班合影。他向我们展示刚写完的小楷书法作品,工整隽秀,令人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两次实习都在嘉兴一、二院,又幸运的见到了几位临床名师。我和嘉善籍徐胜荣同学搭档跟着严锺慧老师实习小儿科,亲眼目睹了医院两位德高望重的周院长对她的尊重,会诊分析,抽丝剥茧,预后精到。对婴幼儿的用药剂量计算的又快又准,直到离开临床前也没用过计算机来计算剂量。对一患中毒性肺炎的幼儿抢救,更是惊心动魄,严老师每天上下午会给我们讲即时的观察处理要点,开药方的合理组合、精确计算,我和徐也遵嘱日夜观察,及时报告及时处理,三天后终于转危为安。不料我俩那天午休后上班时科室里闹翻天了,一位护士中午值班,马虎大意不及时处理,幼儿不幸夭折。我俩是学生,对这个护士是敢怒不敢言。几十年后,她发达了,我俩对这件事还是耿耿于怀。</p><p class="ql-block"> 后来学校十分有幸,多了一位学者型的严校长,嘉兴百姓却少了一位最好的儿科临床大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儒雅的内科计浩翔老师,查房回来会洗好几分钟的手。审阅我们每一张住院病历,就像语文老师批改作文一样,反复要求用词精练恰当、严谨细致。那严师神态历历在目。我们实习生当年常常拿着计老师修改审阅定稿的病历互相交流欣赏,心想还会有比这更精练恰当的主诉吗?工农兵学员还有一个强项,就是钢笔书法普遍比后来的学生好,什么原因,你猜吧。年轻人难猜,去问你爹。 我们用蘸笔书写,一份病历就是一份书法作品,格式规范,页面整洁,记录详尽,没有现在患者所说的龙飞凤舞。听说内科周院长查房看到劣质病历会把病历卡当场扔到走廊上,是真是假?反正我们没碰到过。计老师经常周末晚上在卫校大教室给全市来的医生讲解心电图知识,在病区里讨论分析心电图报告,令人折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明达老师带着我们查房,轻声细语,教科书式的规范讲解。提个问题,就开始静默着看着学生或等或听,满意了会头一扬甚至侧身一下"嗯、好"。如深入剖析,又会"注意并发症一…哦,二⋯哦",慢条斯理,脉络清晰。王老师是一个严谨的人,按时上班,没事他就走,从不掺和什么事,也不会轻易评价他人是非。也没跟我们讲过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医学书"。他与计浩翔、白云光老师在医院总值班时从容不迫,应付自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外科实习,跟着任过我们班主任的徐言平老师,相对亲切熟悉些。徐老师会在手术前给我们分析病例,手术预案,解剖复习,分配工作。看他的手术也是享受,动作娴熟,解剖层次清晰,术面清楚,不拖泥带水。有一天徐同学跟着徐老师值夜班,半夜来了个急性腹痛的病人,诊断明确是阑尾炎。徐老师让徐同学和另外一个实习生先去准备,稍后就到,徐同学胆子很大,等徐老师到手术室,他已经进腹了。进校前无行医经历的工人学员确实勤奋努力,聪明好学,性格开朗阳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在二院外科实习时,是名师王重九老先生带。我跟了他几天值班上手术台后,他轮到值班时放心地让我顶班他睡觉,有事再叫他。我们抢到阑尾手术,就先上手术台,请自学成才的麻醉科周大帮忙,王主任笃悠悠地过来指导着完成。我毕业后在二院上班时拜访王主任,才告诉他上学前当过医生上过手术台。我是郑重宣布,他却波澜不惊,一如往常的哦,平平静静和蔼可亲。</p><p class="ql-block"> 你实习时为什么不说?!这有啥好问的,再傻的人心里也有小九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说起老师普通话授课,有点感慨:嘉兴卫校占据着离上海近的优势,七八十年代,一批上海籍支援内地的医大毕业生,一时调不进上海,就将就着调到嘉卫。他们和白云光、严锺慧、石紫英、计浩翔等一代老教师,普通话规范流畅,抑扬顿挫。有医士38班曾红同学曾心存崇拜的模仿徐言平老师的"现在再讲讲肾功能衰竭的内容"国语,这么拗口的句子竟然也有起伏舒展。严蕊琳老师曾是校广播室的辅导员,有时她也会主播重要节目,授课语言准确简练、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师范毕业的教师普通话普遍好。普通话水平基本取决于小学教师的授课语言。后来,我在省中等学校评估专家组,去许多学校听过课,杭州护校、省第三警校的教师普通话最好。我们嘉卫的授课质量绝对上乘。印象最深的是某某卫校,和我校教育教学水平不分伯仲。但教师上课的当地土话太掉价了,听课分就是打不高。这从教学评价来说,也有失偏颇,一叶障目,因为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主要还是看教学基本功、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材处理、教学效率等几项因素。我们有几位老师虽方言口音重,但学生会越听越爱听,逻辑严密,融会贯通。</p><p class="ql-block"> 过了我们这一代,各卫校的普通话水平都一样很好了。</p> <p>药剂班学员在分析化学实验室。</p> <p>医士班学员在实验室。</p> <h3>教室自习,<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背景墻上有医士33获男子排球第一的奖状。</span></h3> <h3>76届药剂班学员在海宁教学实习组合影。</h3> 三天打鱼 两天晒网 <p class="ql-block">可惜我们受名师教育的时间太少了。短短二学年里,平添了一个多月的开门办学,去安吉县章村公社长潭大队上山采药,简直就是现代版的农家乐。(详见下集开门办学)</p> <p class="ql-block"> 在二年级的初冬,风云突变。我们全体师生应地委征召成立若干"农业学大寨"工作队,分别到桐乡百桃、屠甸、南日公社各大队二个多月。又回到了脸朝田地背朝天的"广阔天地",才一年多摇身一变去教育贫下中农了。周总理逝世后,才哭哭啼啼返回学校。(详见美篇第七集《农业学大寨》)</p><p class="ql-block"> 托白卷英雄张铁生的福,我们76届不考试入学,两年卫校也无一次考试考查。卫校史上绝无仅有的一届。以至于有一位只念过初小的贫农学员几十年内没品尝过备考考试的艰辛和紧张,分数出来的兴奋和失落。你说他是幸运还是幸福?</p> <p class="ql-block"> 76年除了惊蛰后的电闪雷呜、酷暑中的台风暴雨外,我们毕业实习返校还遇到了唐山大地震。地动山摇,使我们晚上一有风吹草动就逃进逃出,有时干脆不睡觉在外面谈天说地。又有人热血沸腾,要报名要组织抗震救灾去,豪情万丈,不知道天高地厚。结果没人要,没人去,瞎折腾一次。</p><p class="ql-block"> 76年三大伟人逝世。毕业教育快结束时,逢毛主席逝世,天崩地裂,哭天嚎地。把敎室内外,校园涂抹的一片漆黑。有人没日没夜的要化悲痛为力量,有人表决心献忠心,有人披星戴月在操场上高原适应性长跑锻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才两年制的校园生活,采草药、学大寨、几进几出,一天星斗。大地震惊吓一次,战战兢兢。伟人逝世,哭了几回,昏天黑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是在上学吗?换现在的小鲜肉,说不定会神经几个呢。我们不会,经风雨见世面的工农兵学员嘛。嘘~</p><p class="ql-block"> </p> 毕业 <p class="ql-block"> 记得我们初中毕业时,有人一身大串联时共和国发的黄军装、解放鞋,真皮腰带,军用挎包和水壶。同学们左手臂都戴着红艳艳的袖章,胸前别着各种各样的毛主席像章,大多是用造飞机的合金制作。男同学土里土气神气活现,女同学不爱红妆爱武装,英姿飒爽奔向广阔天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轮到我们卫校毕业时,蓝灰上装,人人戴着黑袖章,哭丧着脸,散落四方。四十年后,摄影师翻拍我们的毕业照,说第一次见黑乎乎、暗沉沉的毕业照,穿件白衬衫也是呀。我苦笑,心想能怪我们吗?时运不济,霉透了。药剂班连班级毕业合影也没拍,援藏同学也没仪式送,四十年同学会时,才补了一张合影,补了一个重头戏的致敬礼。</p><p class="ql-block"> 七六届遇到的苦涩,前无旧人,后无来者! 苦命阿三。</p> <h3>初中毕业时的袖章</h3> <p class="ql-block">从这两张医士班女学员职业着装的留影,让我们至今仍感到工农兵学员对医学专业的热爱,对入学卫校的珍惜。许多学员在嘉兴天真照相馆留影。</p><p class="ql-block">白衣天使下凡间, 让仁术畅通生命之渠, 让爱心灿烂生命之旅。</p> <h3>医士32班学员在毕业前夕。</h3> <p>音乐:《绿叶对根的情意》</p><p>填词:王健</p><p>谱曲:谷建芬</p><p>不要问我到哪里去 我的心依着你</p><p>不要问我到哪里去 我的情牵着你</p><p>我是你的一片绿叶 我的根在你的土地</p><p>春风中告别了你 今天这方明天那里</p><p>无论我停在那片云彩 我的眼总是投向你</p><p>如果我在风中歌唱 那歌声也是为着你</p><p>唔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 我的路上充满回忆</p><p>你也祝福我 我也祝福你</p><p>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p><p> 无论我停在那片云彩</p><p>我的眼总是投向你 如果我在风中歌唱</p><p>那歌声也是为着你 唔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p><p>不要问我 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p><p>我是你的一片绿叶 我的根在你的土地</p><p>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