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青春,留住记忆,(选登美篇报)

听雨(cxf)

<p>五四青年节到了,按理说,这个节与我没有多少关系,年轻已经成为过去时。不过还是有许多感触,自然想起过去一些往事。</p><p><br></p><p>高中毕业那年,我刚满十八岁,一个回乡知识青年,说白了,就是一个农民,那个时候,上大学不用考试,靠组织推荐。</p><p><br></p><p>大学生也不叫大学生,统称为工农兵学员,对象是城镇下放知识青年,农家子弟几乎没有份儿。</p> <p>农村学子没有什么过多的想法,唯一能走出去的途径就是参军,而参军也不是谁想要就能如愿。尽管我有很多同学都参军了且提了干,而我连名都没让报。</p><p><br></p><p>后来因机缘巧合,在很多好心人的推荐和帮助下,当了一名民办教师。每月工资二十七元,必须交生产队二十六元。与其说是民办教师,不如说换了一个岗位。</p><p><br></p><p>即便如此,我也很高兴,毕竟发挥了一技之长,有了用武之地。</p> <p>七七年底恢复了高考,母校的李校长在我们村上当工作组长,把我叫到住处,关切地说,“国家恢复高考了,你要报名。”</p><p><br></p><p>当时,内心很矛盾,报考吧,没有资料,没人辅导,没有时间,又不让请假,不能离岗。擅自离岗,好不容易得到的民办教师就有可能失去,一旦失去了,再也找不回来。可是机会来了,不报考是不甘心的,会成为一辈子遗憾,我对李校长说了内心想法。</p><p><br></p><p>李校长激励我说,“你成绩好,我是知道的,应该把握时机,不留遗憾。”与校长交心后,便开始复习迎考。虽然中学各科成绩都比较好,但也有先天不足,高二数学和物理没有学完,靠自学很困难。</p><p><br></p><p>于是,临考之前,还是胆怯了,改报中专,本以为能十拿九稳,却在预选后的等待中最终没有接到录取通知书,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一鼓作气消了,希望之火也灭了。</p> <p>沉寂了一个月,有同学上门与我商量高考的事,我说,“中专都没考上,还考什么?”</p><p><br></p><p>他说,“哪能一次就能成功呢?再试试吧!凡事能做过不能错过,属于我们机会已经不多了,应届生越来越多,门槛越来越高。”</p><p><br></p><p>说得对,泄气是不自信的表现,应该抓紧时间,放手一搏,结果他报考理科,我选择了文科。我寻思自己数学成绩总体是不错的,在文科考生中有些优势。</p> <p>此时离高考只有四个月,又值盛夏,蚊虫肆掠,没有电风扇,穿着长衣长裤,把脚放进水桶,虽没有头悬梁锥刺股,但也不分昼夜,困了就睡,醒了再看,四个月体重降到一百斤。</p><p><br></p><p>也许是感动了上苍,没让我再次失望,被某大学中文系录取。接到通知书,一连几天,不眠不休,欣喜若狂。</p><p><br></p><p>现在想想,还是蛮激动的。这件事让我明白一个道理:机会属于有梦想的人,每一个人都应该创造条件,等待机遇,实现梦想。</p> <p>年轻真好,有梦想,有追求,有韧劲,想干就干,干成了,命运也将随之彻底改变。</p><p><br></p><p>尤其是农村的知识青年,没有优渥的条件,没有背景,没有任何捷径,唯一能够靠的是坚强的意志和无怨无悔地拼搏精神。</p><p><br></p><p>可是随着岁月流逝,曾经一个满腔热血青年那种斩关夺隘的勇气、激情和坚韧不拔精神,也会在进入老年后渐渐退化。</p> <p>也许这就是人生,是年轮越不过的一道坎,年纪大了,想法就不同了。历史上例证很多,就连名垂青史的名人政客也是如此。</p><p><br></p><p>王维做过朝廷命官,在《终南别业》和《竹子馆》诗文中也道出了禅心佛意。苏东坡也不例外,“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一首诗足见其心性。</p> <p>何以至此?人老了,或许心性都淡泊了,与“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悲凉情感没有关系,人生除了奋斗,还有另一种活法。</p><p><br></p><p>老年人应当学会放下,把曾经的名利欲念彻底放下,不要活在过去的陈年旧事之中。</p><p><br></p><p>要学会欣赏,欣赏身边人和物,培养情趣,做力所能及的事。坚持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活得充实,活出精彩。</p> <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