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锦鲤鱼病的防治方法

羽翰锦鲤养殖场

穿孔病 <p>症状:</p><p><br></p><p>病鱼的特征性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病鱼的体表,以开始的红斑到随后的皮肤和肌肉坏死溃烂,形成溃疡和穿孔为特征。</p><p><br></p><p>发生的部位可在胸部、腹部和尾部的两侧、头后背侧、鳍条基部等处,以躯体两侧最多见。在一尾病鱼上少则有1-2处病灶,多的可达7-8处。</p><p><br></p><p>最初是在体表出现的黄豆大的红斑,这种红斑逐渐扩大,红斑处皮肤红肿,鳞片松动,基部充血。</p><p><br></p><p>随后表皮糜烂,鳞片脱落,露出充血、出血的真皮,接着真皮也坏死溃烂露出肌肉,肌肉发生溃烂后留下坑状的溃疡灶。</p><p>溃疡的大小、深浅不同,小的0.2-0.3×0.2-0.5厘米,大的可达2~5×2~6厘米,浅的溃疡深度仅0.1厘米左右,深的可达0.6厘米。溃疡灶内由于组织的坏死程度不同,因而溃疡面高低不平。</p><p><br></p><p>溃疡的形状有类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其边缘不整齐,灶内有不规则的出血区,在一些陈旧性的溃疡灶内有水霉寄生。溃疡周围的组织充血发红、肿胀、鳞片竖起。</p><p><br></p><p>已经形成溃疡的,最后多向穿孔发展,肌肉彻底坏死烂掉,穿通体壁,形成穿孔,暴露出体腔和内脏,水很快涌入体腔,引起病鱼死亡。</p><p><br></p><p>穿孔的形状多为类圆形,小穿孔的直径1~2厘米,大的2-4厘米,在一尾鱼上一般仅有一个穿孔,穿孔处可见残存的骨刺。</p><p><br></p><p>发生在尾部的溃疡则溃烂至露出骨骼。有的病鱼可见眼球突出。体表变化比较严重的病例,可见肝、脾、肾等内脏器官充血、肿胀,质地脆弱,鳃丝及肠粘膜上附有较多的粘液。</p><p>病因:</p><p><br></p><p>穿孔病由鱼黏球菌(MYXOCOCCUS PISCIOCOLA)引起,每年从9月到次年6月为流行期,它在水温较低时流行,是一种危害很大的传染病。原因多是体表受伤,尤其是用网捞鱼时产生的擦伤。</p><p><br></p><p>治疗:</p><p><br></p><p>20MG/KG呋喃唑酮和1.4%食盐合剂浸洗20~30分钟,每天1次。上述合剂再加20MG/KG高锰酸钾浸洗10~30分钟。适用于发病早期的幼鱼。而且操作过程中要避免损伤鱼体。</p><p><br></p><p>预防:</p><p><br></p><p>鱼种进箱前或下塘前,用10ppm漂白粉或20ppm高锰酸钾浸洗10-15分钟消毒鱼体。喂鲜活饵料,加强营养,增强抗病力。</p><p><br></p><p>合理密养,水中溶氧维持在5MG/L左右。死亡鱼务必深埋并加生石灰消毒灭菌,病鱼池水用漂白粉10MG/KG浓度全池遍洒,消毒后方可排入下水道。</p> 打印病 <p>症状:</p><p><br></p><p>症状主要发生在背鳍和腹鳍以后的躯干部分,其次是腹部两侧,少数发生在鱼体前部。</p><p><br></p><p>发病部分先是出现圆形的红斑,并有出血发红现象好似在鱼体表皮上加盖的红色印章,随后表皮腐烂,中间部分鳞片脱落,腐烂表皮也崩溃脱落,并露出白色真皮,病灶部位周围的鳞片埋入已腐烂的表皮内,外周的鳞片疏松并充血发炎,形成鲜明的轮廓。</p><p><br></p><p>在整个病程中后期形成锅底形,严重时甚至肌肉腐烂,露出骨骼和内脏,病鱼身体瘦弱,食欲减退,游动缓慢,终至衰竭而死。</p><p>病因:</p><p><br></p><p>打印病由点状气单胞杆菌点状亚种(AEROMONAS PUNCATATA PUNCTATA)引起,菌体短杆状,两端圆形,多数两个相连,少数单个,菌体长为0.7~1.7微米,宽0.6~0.7微米,有运动力,极端单鞭毛,无芽胞。</p><p><br></p><p>染色均匀,革兰氏阴性。打印病主要是操作不当,使鱼体受伤而感染致病。春末至秋季是流行季节,主要危害一龄以上的大鱼。</p><p>防治方法:</p><p><br></p><p>在扦插、搬运鱼时要注意操作,切勿使鱼体受伤;鱼池要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并在放养时适当调整放养密度,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池内水质清新,可以预防或减轻病情。</p><p>每立方米水用漂白粉1克,全池遍洒。</p><p>每立方米水用五倍子10克,全池遍洒。</p><p>每67平方米水面用0.75千克辣椒粉加水10~15千克煮沸后,全池均匀泼洒,连续3天。</p><p>发病可选用金霉素、氯霉素注射,每千克鱼注射5毫克,或注射四环素,每千克鱼注射2毫克,进行肌肉或腹腔注射,同时采用高锰酸钾等杀菌药物涂于病灶处。</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