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拥军”的故事

肖洪莉

<p>  我的家在长岛县大钦岛东村,也是一个有着光荣的拥军传统的村落。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我能够记事了,部队和老百姓是水乳交融的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好鱼好虾送部队,村里有事部队一声号令齐上阵。每年军民的篮球赛、乒乓球赛、拔河等体育活动还有文艺演出,印象深刻。</p><p> 我家就在部队营房前面,经济不宽裕,精神很快乐。四间房,有一间常年住着部队探亲的家属,这家走了,那家来。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口音,演绎着不同的故事。朴素的感情,都在小院里一天天滋长。</p><p> 我印象深的有两家。招远来探亲的刘婶经常和当排长的刘叔吵架,妈妈成了和事佬,天天劝刘婶,刘婶爱叨叨婆婆的不是,刘叔就不愿听,让我妈评理,有几次刘叔摔门回连队,好几天不回来。刘婶要到连队去闹事,妈妈拖着,劝着,最后妥协了,俩人重归于好。假期结束,恋恋不舍离开我家。刘叔转业后特意来岛探亲,念念不忘岛上人的好。</p><p> 还有一家是陈哥家。这天放学回家一看,院子里蹲着俩人,年纪不少,一身黑棉袄、黑棉裤,腿上还扎着腿带,头上还扎着白毛巾。这不是昨晚电影《地雷战》上的人吗?我盯着他们几秒钟,俩位也笑眯眯看着我。赶快进家问我妈,我还没张口,正在做饭的我妈就说了:这是从沂蒙山区来的父子俩,来这看当兵的孙子,你不能叼歪哈。给你带礼物那,快去吃吧。我看了一眼桌上的大枣 核桃赌气去写作业。爸爸回来妈妈饭好了,又是鱼,又是虾 。在院子一直卷着旱烟的客人说什么也不来吃,说从老家带着煎饼,等孙子从部队打饭再吃。来岛上都是一家人,住我家就一起吃,别客气。爸爸好说歹说才劝他们进来吃饭,一边拉着家常。那时看爷爷花白胡子有七十多岁,其实还不到五十岁。第二天我拿着红枣,核桃给同学,咬一口,净是虫子,好尴尬。回家和妈妈一说,那是人家心意,不准乱说,我的嘴撅得老高。</p><p> 他们一住一个星期,白布包的煎饼留给我们。趁大人不注意,我尝了一口,根本咬不动。临走时,爸爸妈妈准备了鱼干,虾干一大包,看出来他们很感动。直说:俺那地方穷呵,等去耍耍吧。来年又来一次。</p><p> 他们的孙子小陈哥复员回乡后,几次来岛看望父母。父母去世后找哥哥和我,不知我们的大名,就知道“小生,小燕”,他经常这样喊我们的乳名。</p><p> 我们家住着家属的日子一直到八十年代开始裁军,连队撤了,看不见战士你来我往的绿色背影,老百姓心里也觉得缺了点什么。不再来借面板,擀杖,水桶,担杖喽。每次用完不是捎几个饺子给孩子,就是挑担水来。你推我让的情景不能再现了,老百姓还是惦记那些孩子去哪了,过得怎么样?</p><p><br></p><p><br></p> <p>  我妈妈是南隍城岛人,腿上有一条很长的伤疤,好奇得我问过她,她告诉我:十几岁的时候在南隍城岛,家里姊妹七个,她是老大,拾草是她的活,每天都在山上。有一天,不知道腿被什么咬了一下,有点疼,没在意。可一大家子人要吃饭,就得不停拾草,疼也不在乎。过了几天,腿肿的厉害,走路都费劲了。那个时代,“阶级斗争”,姥爷又是“四类分子”受管制,处处受歧视。妈妈的腿实在不能走路,人也开始发烧,情况糟糕。姥爷实在没办法,硬着头皮把妈妈背到南隍城部队医院。军医看了,当时就责怪姥爷怎么能拖到现在才来,孩子就快转败血症了。姥爷吓傻了。军医果断地要求做了手术,光脓血盛了半脸盆,妈妈当时得遭多少罪呵。一天一换药,打针。在军医的精心治疗下妈妈逐渐康复,也没留下后遗症。一家人千恩万谢解放军救命之恩。</p><p> 从此,这份恩情铭刻妈妈心间。我明白了,我们家为什么老住家属,原来妈妈用这种方式来回报解放军的恩情。</p> <p>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付出的终究有回报。没想到这一次,又是解放军救了命。</p><p> 1994年5月20日晚上七点,嫂子在长岛县医院生了一个大胖小子,这是第二胎。全家人都沉浸在喜悦中,第一胎生了女儿,这又是儿子,凑成“好”字,能不高兴?可天有不测风云,突然,嫂子说句:肚子疼,问大夫说产后恶露未尽,让揉揉肚子。刚揉了几下,就开始出血,越来越多。</p><p> 医生有些慌了:快!快!马上输血。开始在亲属找A型血。当时,我也不知道自己啥型,验血后我合适还有一个妹妹,我们俩各自抽了400C。输血后,嫂子情况有了好转。</p><p> 可是过了一个多小时,再次大出血,情况危急,嫂子意识有些不清。医生通知必须手术,需要更多的血浆。</p><p> 这么晚,我们家亲戚都在钦岛,怎么办?找解放军呵,这节骨眼就只能找解放军呵!</p><p> 嫂子大姐想起乐园村蔡书记,求他帮忙,联系联防单位。救人要紧,蔡书记二话没说,就联系了部队。部队首长了解情况后,吹响集合哨。战士们闻哨起床,副连长一边集合,一边向大家说明情况,跑步向医院集结。到医院后得知需要的是A型血,需要600CC,三个战士配型成功,献出宝贵的鲜血。保证手术顺利开展,嫂子的生命得以挽救,度过了一个凶险之夜。保全了一个家庭的完整,和孩子们的一生幸福!</p><p> 第二天,父亲带着慰问品到连队看望输血战士,感激他们的大义之举,感谢子弟兵爱护老百姓。</p><p> 大胖侄子还没起名,就叫“拥军”吧,好好记住解放军的救命之恩。家庭成员一致同意。</p><p> 随后嫂子身体逐渐康复后,就回大钦了。也没有见到这些战士。后来他们就退伍回乡了。他们当年只有二十岁,血气方刚。把宝贵的青春奉献给军营,奉献给海岛。</p> <p>  当年的副连长王敬荣还是长岛的女婿</p> <p>  沈小庆和战友们</p> <p>  方玉荣</p> <p>  崔玉琪</p> <p>  说来也巧,拥军的姥姥家也和部队营房一路之隔。三岁的拥军胖乎乎的,走路蹒跚,整天在军营外玩耍。这一天,他从姥姥家自己溜达出来,走在路上。一辆汽车飞驰而来,司机没有减速。门岗执勤的战士发现后,不顾一切冲了出去,抱起孩子,车已到,躲闪不及了胳膊受了伤,拥军毫发无损。</p><p> 家里人听到汽车声,看见拥军不见了,当时人都懵圈了,难以想象能有什么后果。等出来一看,拥军在战士的怀里,好像啥事没有。看见战士流着血,家人们热泪盈眶。</p><p>拥军呵,是解放军叔叔给了你第二次生命,要记住呵!</p><p> 后来,战士退役,回了唐山。就失去联系。二十多年,我们没有忘记你,如果有机会来一下第二故乡吧,我们一直等你,救命恩人。</p> <p>  拥军从小就立志参军,报效国家。18岁那年,小伙子踌躇满志,报名体检,可惜最后未能如愿。不当兵后悔一辈子。</p> <p>  机缘巧合,老天又送来一个当兵的女婿,继续延续这份与部队的缘分。</p> <p>  转眼二十六年,嫂子一直没有忘记当年输血的战士,他们现在在哪里,过得怎么样?长岛宣传部帮她圆了这个梦。</p><p>2020年5月4日12点,在长岛客运码头,我和嫂子迎来当年的副连长,还有献血的两位战士,看到他们泪水模糊了双眼。想说的话不知从何说起,握住的手久久不肯放下。</p> <p>  在家里,看着拥军,才知道当年那位大姐生的是个男孩,长得这样魁梧,帅气。非常高兴。看到长岛的变化,称赞不已。</p> <p>  已是“老战士”的他们,不住地说当年做的事微不足道,太平常了,根本没在意这件事。我们不献,其他战士也能献,决不会不救的,这就是中国军人的品质。</p> <p>  分别之际,互道珍重,长岛多了家,以后常来常往,继续这份情缘。</p> <p>  不得不提我们家的“军二代”刘泓琳小朋友。顽皮可爱的小家伙,整天精力充沛,战斗力爆表。他姥姥经常埋怨,这是当兵家的孩子,不知疲倦。“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特种兵的潜质。</p> <p>  一个不到十五个月龄的孩子,还不会说话,却用自己的方式时刻关注着武汉的疫情,这是让人惊奇的事。每当看到屏幕上穿防护服的白衣天使,都会握着拳头,振臂挥动,为武汉加油!为中国加油!想说一声 你认真的样子真好看!</p> <p>  每天早晨听着国歌声,看着国旗升,哪怕在哭泣,听到国歌,立马住嘴。这是国家的孩子,我都被他感动。</p> <p>  “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这场疫情让我们感受到国家的分量,感受到军队的重要。没有岁月静好,因为有人负重前行。军队医务人员在驰援武汉时的铮铮誓言让焦虑不安的国人吃了颗“定心丸”。“中国人民解放军誓死不退”,只有中国的军人能够做到,不惜自己的生命,来守护我们。瞬时,让我泪奔。</p><p> 我加入贾平姐姐的“长岛兵妈妈志愿服务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为“兵”服务,是件幸福、快乐的事情。带着感恩,带着传承,将我们家“拥军”的故事继续书写下去。</p> <p>部分图片来自网络</p><p>感谢点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