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课堂挑战未来——孙彩平教授“怎样才算上好了道德与法治课?”

陈冰

<p>  杏坛学林公众号与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共同携手,联合国家统编教材小学《道德与法治》编写组核心成员、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德育实践研究团队,重磅推出“如何上好道德与法治课”系列讲座。</p><p><br></p><p> </p> <p>  讲座于2020年5月5日起步,聚焦小学段《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关键问题,讨论什么样的课才算是一节优秀的道德与法治课?如何深度解读新教材?如何精准设计教学目标?如何适切选择教学内容?如何智慧展开课堂教学活动?如何自觉实现德育意义通达以及如何充分彰显教学过程伦理?结合新教材的德育理念与相关理论,深入理解新教材编写的精髓,详细分析优质教学案例在深度、精准、适切、智慧、自觉和充分六个核心指标上处理的精当与不足,并举一反三,进一步深化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教学改革,提高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育德能力和育人水平。</p><p><br></p><p> </p> <p>  孙彩平教授主讲,她从中国儿童道德发展的年龄讲起,结合我们国家通过教育实现民族精神重建的部署,强调《道德与法治》课解决的不是“学不学知识的问题,而是学什么样的知识”,是“为何目的”?呼吁教师们积极帮助学生“在生活意义的建构中成为有天下格局的人”。</p> <p>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进一步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将“立德树人”的定位置于“全面发展”之上,可见育人之中德育工作应该摆在首要位置来抓,近年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小学只重视主考科目,道德与法治、品德生活等课在课表中虽然出现,也是形同虚设,被统考科目挤占了,所以学生即使考得高分,也失去了品行,成为危险品,不仅不利于社会发展,更成了社会的负担,很多人成了有才无德的人,酿出一出出悲剧。  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 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 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与其它各育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p> <p>  这次学习让我感知了《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明晓了肩上的重担,很期待在这一系列的讲座中不断学习、揣摩,从而把自己锤炼成为一名合格的《道德与法治》教师。</p>

法治

道德

新教材

如何

德育

教学

学生

教育

适切

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