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白岩冲

涛子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的家乡白岩冲</p><p> 作者:彭明忠</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从牛大场往南走十公里,穿过崇山峻岭,有座凸显耸立的岩山,山脚的村寨是白岩冲。从金坑往北五公里,沿古路上到最高点白岩边的村寨是白岩冲。凸显的岩山于寨子右侧,有一壁悬崖高约150米,呈白色,因此得名叫白岩冲。它隶属贵州省施秉县牛大场镇金坑村。</p> <p>  这个寨子坐西朝东,背靠大吞佬,面向大王坡、桐子林,若用望远镜平视,直线檀木坡横跨柳塘直通黄泥庆,左边有白沙坡、贾家佬抱围,右边有白家山、白岩佑护,寨子坐在白岩与狗老壳之间,大吞佬伸延至曹家湾的中间缓坡上。</p><p> 这里地势平缓、田土大块,干活最远不超过两公里,上下坡度较小,干活不累,前后左右长满了丛树,终年苍松翠绿、百花齐放、鸟语花香。居住在岩山脚下却没有石头,田地很好耕种,最适合机械化操作,土质属酸性,黄泥巴不含沙,所以松树特多。田里不能过分的施肥,多了稻谷就得巴毛花,种烤烟易打地症,土质条件不算十分很好,但是平缓,能生五谷杂粮,吃还是不成问题的。</p><p> 这里地势古怪,背后的大吞佬是岩石山,海拔1400米,脚下却无石,种地时找个石头堵缺口都没有。地理风水学称之大吞佬是只虎,头在云盘佬,腰在杨领坳,肚是歇气堂,屁股摆在半坡落,伸出一只爪,抓住狗老壳,屙尿淋着龙洞河。白岩冲就坐在抓狗的那只虎爪上。说起狗老壳,它是一个圆形土山包,有上百亩土地,不知是何年何人风水师指点,认定这里是风水宝地。那里有几十座坟对峙安埋,中间宽约30-40米,长约600米,形成街道模式,所以得名鬼街。有人开玩笑说,明天赶场不,你问赶哪里,鬼街。狗老壳又像一朵花芯,周围全是花瓣环抱,你看哈,老房子湾一花瓣,谷子田至碑边一花瓣,龙大沟一花瓣,胡家湾一花瓣,向家湾一花瓣,卜家湾一花瓣,赶场湾一花瓣,曹家湾至石门坎一花瓣,岩脚至窝田一花瓣。这些花瓣全部围绕着花芯,环抱着狗老壳,如你上到云盘佬俯视,一朵莲花尽收眼底。它还像一个球,大吞佬狮虎伸手将它按住,活向狮子滚绣球。</p> <p>  白岩冲寨龄不长 ,只有近百年历史,没有村落古迹,没有文化底蕴,人户组合全是搬家客,起初搬来是王家,王胜明老人从黑塘搬来先立足,他是四川彭水人氏,之后是彭家,彭官梅、彭官金、彭官芝三姊妹从老房子湾搬来,他们是湖南龙山里耶人氏,其次是王洪见家从干屯搬来 。大食堂散伙后白岩冲人有意留他,所以未回干屯。再次是彭清和,是公和伯从黄平干屯太公庙接来的,最后是文家两兄弟从文家屋基搬来,他们原本是一个队,为了开会、生活方便才搬来的,他家原住黑塘,四川彭水人氏。从几户人、几姓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到土到户(1980年)分田土人口20户、106人,到现在人口增加到150人左右,现坐在白岩冲的人户反而还少了。</p><p> 这里的人来自天南地北,没有旧交,也没有旧仇,大家很团结友善,从上辈到我们这辈近几十年,从来没有过家与家吼生死架,割生死孽,更没有两家因予盾而互相不走,互相不帮忙的现象从没有过。来白岩冲扎根的老辈们(公辈)我都见过,在那个年代他、她们几乎都是人尖子,不说他们身怀绝技,但都有一技之长。先说王胜明老人(我喊外公),此人聪明能干,会烤酒、会熬糖,没有文化,但很有心机,六十轮甲子滚瓜烂熟并会运用,用石头子在地上摆上下两排能算成千上万的账目,令人佩服。听公说,公一个人在黑塘道角角打得一大野猪,是龙洞河人追来,问说你和哪个公急中生智说和王麻子,之后把猪抬去王家修王知道情由后,下猪头时为感恩,按规矩是齐耳朵下,他把猪头往后拉湾后再下,这个猪头得四十多斤,真人真事,此人算不算人尖子。老太崔树英和蔼善良,一手好厨艺,各种饭菜只有经她的手就特别好吃,别有一番风味。</p><p> 文啟贵老人,我也喊外公。他会熬糖榨油,祖传的打油手艺在本地兴旺几十年,有自己的油榨坊,有固定的雇工,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在当地可称一首富,但忽略了靠山,被新州苗匪盯上,捉了肥羊子,把钱财屋洗劫一空,因此败落后,老人经常在余庆、傲溪、黄平做生意、认秤算账精准,他家榨油的干碾房到集体时还在,现在不见了。</p><p> 我公彭官梅,比起前两位外公能说会算差一些,但他会杀猪,敬八部大神,还会一些小法术。如猪牛下崽后不给崽崽奶吃,哪个人突然昏厥(中邪),他用鸡绕几下,口中念念有词,一会儿都好了。最擅长的是一手好枪法,听说刘银臣都佩服,出枪必中,猎物必得,团转出名,打的野猪不计其数。</p><p> 满公彭官金,是个改板匠,大个子,很有力气,在老房子湾坐时,一人揪住老虎,把烟杆都打碎,由于没有人帮忙,让老虎滑脱。</p><p> 姑婆彭官之芝,生下三个表叔后,姑公去世,在两个哥哥的帮衬下,养活三个小孩。她一手好湘绣,常绣花,做背带卖,解放后被录选为共和国第一批女干部,后来当上乡长。她为人谦和,一副湘女像貌,很有说服能力,她是白岩冲的荣耀,是我们的骄傲,我们因她而自豪,上进,奋发。</p><p> 以上是白岩冲的啟祖,他(她)们都那么优秀,似为人尖,那么他(她)们生养的后代应该也是能吃苦耐劳,足智多谋,敢为人先,勇闯天下的后裔吧!</p> <p>  白岩冲人忠恳,踏实,帮忙做事不偷懒,从古到今立房子都是盖好瓦后才收工,有的还要钉好板壁。但又能吃能喝,比起别处村寨办事,主人家要多备好些酒菜。论吃这里人才辈出,修老渡桥水库工程时,伙食堂打牙祭,吃的是肉坨坨,大家吃饱后,我伯和文永谷比赛吃肉,人们在各桌收来两大钵堆尖的肥肉坨坨,两人三下五除二吃光了,问还有否,旁人还想端来,被管伙食的谢老头拦住不干了,说明天大家还有一顿,他俩因此在全大队出名。</p><p> 三叔家老母猪死,炒好的肉片装了一大盆,他拿着铁瓢在我们年轻人这桌一人一瓢的发,发了三转居然没有人推杯。</p><p> 那里三个一的人多的是,一斤酒,一斤肥肉,一斤饭,一顿就吃了,大务小事中欢乐声此起彼伏,一会儿这里拼酒了,那里比肉了,趁醉又被女人抬筛糠了,笑声连连,喜气洋洋,气氛热烈,非常热闹开心。</p><p> 白岩冲人谈吐气质满满,能说会讲,但不老实,不满足一般状况,上辈我辈学历不高,受教育程度不深,与附近村寨乃至金坑牛大场比都很特别,他们超脱,不拘一格,突出表现在两头冒尖。</p><p> 一头是工作人员多,只有20户人家的小村寨,参加工作的包括姑娘媳妇在内就有25个,基本各行各业都有,当官最早的是姑婆彭官芝,乡长;当得最大的是吴洪孝,当时州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副州长级);其次是吴勇,振华副厂长;再次是我,当过村支书、本镇武装部长、镇长、风景管理处处长、烟办主任,2014年退休。其余的在各行业工作都很好,业绩优秀。</p><p> 另一头是服刑人员多,在监狱里打过转转的就有12个,足有一个班,其中两人有工作被整脱,他们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环境,做了一些不同的事情,使人生步入误区,导致本人和家庭深受极大痛苦,现他们都平安在家,过着本分良民的生活日子,愿他们平安快乐长久。</p><p> 从以上两头把尖的人物、现象、数量、所作所为看,白岩冲可称人才济济,在这个地方有那么一拨人存在,就没有办不成的事,也没有不敢办的事,这些人不论是什么人才,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酷爱家乡,关爱乡亲,不论有无工作隔家远近,寨上有大务小事都要回来吃酒帮忙,这里的人没有贫富之分,没有官民之分,没有互相看不起的现象。如像我回家可以在全寨任何家吃,也没有任何一家不喊我吃,不仅我如此,在外坐的、工作的,回去都如此,不像有的地方在外有工作了、当官了、发财了就与家乡的关系断了,从此不相往来了。还没出现好了伤疤忘了痛的人和事。</p> <p>  缺水的白岩冲,这里山青水不秀,最大的缺陷就是无水,没有水源,整个寨子只有两口井。一口在水井湾,距离寨子1.5公里,挑起水就爬坡120米,另一口是大吞佬,距离与水井湾等同,出门就爬坡,挑起水就下坡,大家不愿意爬坡,多数还是去水井湾挑水。这两口井都不经干,每到秋冬季节,井中干枯无水,人们就开始挑田水吃和用,从近到远的挑,一直挑到谷子田。有的人家不同情,常往田边撒猪牛粪水,使其挑不成,才好保过冬田。</p><p> 干旱年岁就更惨了,曾经去过黑塘湾、苦里井、黑塘、三岔冲挑水,在那个没有公路,没有车辆,没有电力,纯属肩挑人驼的年代,为了水,白岩冲人付出了多少艰辛,付出了多大代价,才赖以生存。我去政府工作后,最大的担心就是怕她们三娘母不得水吃,派驻队时我争先来金坑柳塘,目的是方便挑水,那时开会都是晚上,散会后不管远近,不论多晚都要回家,目的还是为了挑水,有时半夜后才回到家,遇上第二天开会或赶场,把水缸挑满后天已蒙蒙亮,为不打扰家人睡觉,像八路军做好事不留名一样悄悄地走了。在牛大场遇上下大雨,与二表叔结伴赶回,斗着大雨打田,等家人起床来,已把门口田打好了。</p><p> 每当想起天黑去守水,半夜去挑水,有时得一桶,有时得几瓢的凄惨苦累的日子,至今还在觉得苦累,想起那雷声一响,天变下雨时,不论是三更还是半夜,披带蓑衣斗笠去打抢水田的艰苦日子,至今都还觉得疲惫不堪。我们与水源条件好的地方比,我们的劳动代价更高出他们一倍以上。缺水的日子是白岩冲40岁以上的人终生难忘的,所以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和工作。</p><p> 随着国家的发展进步,人们盼水如命的需求,白岩冲是一步一步的走向今天完全吃上自来水的。1993年经村民讨论同意,用狗脑壳集体山一角,兑换大吞佬水井处的山林权属,安装水管封闭井口把水引下寨,镇政府出水泥在上下寨各修一口井,村民分别在近处挑水吃。但这水在枯水季节不够吃,后又想引用杨嶺坳的水合并,有的人不同意没搞成。后又接过黄平干猪槽的水合用勉强够吃。2015年,国家为解决干旱地区人畜饮水,大力开发地下水,经勘察,在拐枣树彭清友家田里打下深井一口,将水抽上来与大吞佬的水合并。现如今,自来水通到各家各户,随时放用,从根本上解决吃水的大问题,那种吃田水、挑夜水、挑远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p> <p>  今天的白岩冲,分享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过着不愁吃、不愁穿的幸福生活,从根本上解决穷、苦、累的生活和生产条件,主要体现在:</p><p> 一是水通了。经过一番不懈的努力,吃上了永久性的自来水,牛尾井水库沟渠水泥灌注式以贯通本寨,不愁打田,不愁无水灌田了。 </p><p> 二是电通了。随着国家不断更新进步,已从原来的小塘河用电与国家电网合并,终年用上了白日电,生活、加工都有保障了。</p><p> 三是路通了。原来也通路,但是是土坯毛路,现在是清一色的水泥路,直通各家各户,在外的人回家,不管从哪里来,都找不到一节泥巴路走了。</p><p> 四是生产条件变了,白岩冲原本坡坎不大,好修路,现在是有田土的地方就有路,肩挑人驼的事全部用车辆代替,耕地用机械,有些劳动工具都快绝迹了,如耕牛、罗兜、水桶、粪桶基本看不见了。以上变化表明,交通、运输、机械化程度高,省力又省时,一个人要干出原来一家人干的活。</p><p> 五是产物变了。白岩冲的黄泥巴种大宗农作物不太行,但种中药材太子参还可以,地给关了粮食丰产的一道门,但天给开启了太子参的一扇窗。这些年来,白岩冲靠种太子参稳定农民收入,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条件,日子过得喜气洋洋,蒸蒸日上。</p><p> 由于有了水、电、路、药的基础条件做后盾,吃穿从以前的吃饱将就穿变为吃好穿好,原来是长年吃的素菜,现在成美味佳肴。现在村民酒晕不断,肉食不断,经济收入基本保障了人们的生活需求,80%以上的人家都有车,主要用于生产生活需要,这给白岩冲人原本好吃提供了物质保障,日子过得轻轻松松,喜气洋洋。每当寨上有大务小事,看那一张张笑脸,和蔼友善,春风洋溢,底气十足。</p><p> 国家的惠民政策改变了全中国,也更加改变了白岩冲,愿白岩冲人像一叶小舟,随着民富国强的浪潮,一浪更比一浪高,一年更比一年好,一代更比一代强,幸福的日子长长久久,久久长长!</p> <p>现在的白岩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