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驻昭通50周年

杨卫国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图为二道湾机场营区内飞行大队宿舍楼(楼上为飞行一大队、一楼为飞行二大队)↓</b></p> 进驻昭通50周年 <p style="text-align: right;"><b>50年前,我部(空军十航校二</b></p><p><b>团)奉命从祖国大东北的黑龙江二道湾机场,整编制调往大西南的云南昭通机场,安全顺利地实施了长达数千公里、耗时一个多星期的军事转移行动。这次军事调防行动,是当时国内外形势和空军建设的需要,也是军队整体规化建设的一个具体内容,给我们每位参与者,都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和无法忘怀的回忆。</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二道湾期间(1968年初)组建的业余文艺宣传队演出前的化妆照↓</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1968年7月再次组建的业余文艺宣传队全体人员的合影照↓</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一)</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准备篇</b></p><p style="text-align: right;"><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8px;"></b><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部队调动之前,进行了充分的</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动员准备工作。大约在一个多月前,我们就或多或少地了解到一些有关调防的相关情况,真正的正式动员是在出发前十天左右开始的。</b></p><p style="text-align: right;"><b>思想动员工作做得比较充分认</b></p><p><b>真,从上到下及各级党团组织,认真做好思想动员工作,努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各部门、各单位进行了各种预想工作,制订了行动方案,防止发生意外,确保部队调动的安全、有序和顺利。为确保部队长途调动的顺利,部队从物资储备、设备转运、人员配置等,都进行了大量的、专门的后勤保障准备工作。</b></p><p style="text-align: right;"><b>此刻,我印象较深的是到机场</b></p><p><b>铁路专用线站台上卸载苹果。出发前两三天左右,我们飞行一大队官兵接受了卸载苹果的任务。整整两个车皮的大苹果,上百筐苹果,每筐重约百斤,让我们足足卸了两个多小时。这些苹果又大又甜,都是从关内运来的,主要是保障部队调防期间食用。部队人员食用水果(主要为空勤人员)是后勤保障的一项常备工作。当时在东北黑龙江二道湾机场,空勤人员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新鲜水果。在短暂的夏季,可食用香甜可口的关内大西瓜;在零下二、三十度的漫长冬季,仍可食用到“新鲜”的苹果和桔子等水果。由于空勤人员每天都吃到不同的水果,因此,飞行大队的大楼内,始终散发着清香的水果味道(尤其是桔子的香味)。在军营内,只要闻到扑鼻的水果清香味,一定是空勤人员的营区。</b></p><p style="text-align: right;"><b>据悉,部队调动一年前的1969</b></p><p><b>年5月,就已派出了先遣联络人员抵达了云南昭通。当时由李学秀、赵范来(飞行中队长)等多名老战友组成的先遣组,先后完成了与地方政府、军分区等党政军机关的联络任务,积极筹备各种经费物资,联系制作配制各种营房用具,安排部队驻地选址等事物繁杂的后勤准备工作,为一年后部队进驻昭通提供有利条件。</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老兵们在二道湾营区小礼堂前的留影↓</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二)</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出发篇</b></p><p style="text-align: right;"><b>1970年5月10日,我们飞行一大</b></p><p><b>登乘的军列正式出发,离开了驻扎多年的黑龙江省富裕县二道湾机场,离开了“宽广无边”的嫩江大草原,踏上了直奔南彊的新征程。</b></p><p style="text-align: right;"><b>我们的军列主要分为三种车</b></p><p><b>型,分别为卧铺车、闷罐车和敞篷车。仅有的两辆卧铺车分别由团机关首长、部分飞行人员和部分随军家属等乘坐,因卧铺车不够用,大多飞行人员也得乘坐闷罐车。其余的数辆敞篷车分别装载着十余架已经停用报废的初教5型飞机,这些报废的飞机主要为日后的地面理论和地面预习时使用。就是这十多架飞机的缘故,给军运旅途安全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军列停车站点,“显眼”的飞机多次引来民众的围观,安保警卫人员曾采取相关措施确保军列安全。我清楚的记得,由于当地局势较乱,在株州车站停车时,前方列车刚发生过危及行车安全的险情,因我们的军列在其后面,才得以避免。</b></p><p style="text-align: right;"><b>我们的军列从冬意未尽的大东</b></p><p><b>北,来到了夏意初露的大西南,从一片枯黄的大草原,来到了郁郁葱葱的乌蒙山区。军列途经了齐齐哈尔、白城、通辽、大虎山等东北重要车站,还经过了丰台、郑州、汉口、株州、柳州、麻尾、贵阳、六枝等车站,先后在沿线十多个兵站就餐,安全抵达了铁路终点站,即贵昆线上的“大站”——水城西站(今已改为六盘水车站)。下车后,我们又改乘汽车直奔昭通。203公里的路程,当时需要7个多小时才能到达。我们分别乘坐多辆地方客运汽车,飞机由货车托运,每辆货车只能载一架飞机。中午时分,我们在贵州省威宁县城吃午饭,这是少数民族居多的区域,县城很小,此间通行的公路即成为该县的重要街景。旅途中,我们乘车经过了险峻陡峭的梅花山盘山公路,沿边经过了湖水斑斓的草海,进入云南境界的“陡坡”路段(全程坡度最大的短暂路段)等。当天下午5时许,我们安全抵达了云南昭通县城(当时为地区和县政府驻地,现在已改为市)。</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在昭通,飞行二大队部分飞行人员的留影↓</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年青的飞机学员的留影↓</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在昭通新建营区内,部分老兵们的留影(团部门前)↓</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三)</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到达篇</b></p><p style="text-align: right;"><b>到达昭通以后,由于没有营</b></p><p><b>房,二团官兵主要入驻昭通师范专科学校和卫校等地,部队新营房于1973年建成并入驻。入驻昭通师专的有团直机关、两个飞行大队、警通连、场站等后勤保障单位,入驻卫校的有机务大队部及三个机务中队等。这两处驻地离得很近,步行10分钟即可到达。这里离机场约5公里,进入机场执行任务必须乘车。我们入驻的这两所学校,都早已停课,没有学生,昭通师专院内有个蓝球场,是体育锻炼的好场地,卫校内有一个面积较大的小礼堂,可供部队人员进行政治教育等活动,看电影都是在师专院内的蓝球场上进行(一年四季都在这里看电影)。</b></p><p style="text-align: right;"><b>刚到昭通,看到人们头上缠着</b></p><p><b>“头套”、上年纪人头戴着常年不洗、又黑又污的“油粘帽”,稀奇地看到“方轮”水牛车等,犹如到了“原始”的少数民族地区。当我们穿着整洁的军装,列队走在昭通县城的街上时,老百姓总会用羡慕、神奇的眼光看着眼前经过的军人们。</b></p><p style="text-align: right;"><b>50年过去了,如今这里已发生</b></p><p><b>了翻天覆地变化,宽敞的街道已取代狭窄的小路,高楼大厦比比皆是,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大幅提高。过去的旧模样,可能只有60岁以上的人才会有印象,飞速发展的现实,让人们充满了信心和力量!</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昭通机场鸟瞰图(空中由南向北)↓</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昭通机场的近况(候机厅机场停机坪一侧)↓</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