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eak the rules

叶子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自从歌德把烦恼写进少年维特的故事里,“爱而不得”成为一切青春爱情片的主题,不忧伤不成诗。</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但电影借女主角Ellie之口说:</p><p>“这不是什么爱情故事,或者说不是任何人都得偿所愿的故事。”</p><p>也就是说,谁爱上了谁,谁得到了谁……</p><p>不是重点。</p><p>这是三个青少年懵懂地寻找“另一半”的故事。</p><p>而那另一半,不是伴侣。</p><p>而是另一半自己。</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Ellie是个不受欢迎的亚裔学霸,为了挣钱帮Paul写情书追求无主见型的金发美女Aster,然后,爱情的箭飞错了方向,Paul发现自己爱上了Ellie,Ellie发现她也爱女神Aster,Aster发现她不爱“理想夫婿”富家子,或许鼓励她画出“勇敢的一笔”的Ellie更可爱…或许丘比特喝醉了……</p><p>&nbsp;&nbsp;&nbsp;&nbsp;&nbsp;</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此片很喜欢萨特的名言“他人即地狱”,一男二女貌似三角恋中掺杂着萌芽的女同,在一个鸟不拉S的偏僻小镇上这是一个足够引起很大涟漪的大石块,这一点印证了片中主角们的生活经历,拘谨内向、避免出风头的Ellie,是传统的典型亚裔书呆子形象,和一群性格迥异的人混在一起;隐藏自己真正爱好的Aster,符合金发美女没什么脑子的预设;还有背着母亲妄图改进祖传香肠配方的Paul,除了运动狂啥也不会,他们都小心谨慎地生活在这个小镇上。导演把场景设置在高中,部分原因是在高中的时候,你所感受到的每一种情感都像是人生中的第一次,未来还有无限可能。就像结局,三个人都分开了,其实是皆大欢喜,如果Ellie试着假装下去,她深深暗恋着Aster,也许她是同性恋,也许她是双性恋,谁知道呢?她才17岁,任何可能都有;而对运动狂Paul,她现在没有对他产生任何浪漫的感情,可是谁能保证她哪天会不会回想起来这个温暖的大男孩呢?</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这个皆大欢喜的开放式结局中,Ellie去了她最喜欢的格林奈儿学院读书,而不是选择经济型地留在小镇,她的爸爸终于走出了那套睡衣,他不想让女儿像他一样,而且相信死去的母亲也不希望这样,结局看到爸爸终于换上正式的衬衫领结开始工作,虽然腼腆不敢多看女儿但还是很精神的。Paul终于知道自己不喜欢女神而是喜欢这个替他写情书的Ellie,他是个简单的直男,尽管不知道自己喜欢Ellie什么,但他终于意识到了自己情感的方向并表达出来,这对他来说是最好的事情;另一个勇敢是他大胆地改进了家族香肠的配方,尽管迎来妈妈劈头盖脸一顿打,但他所在做的事情是他所热爱的,也是他想拥有的一切。而对Aster来说,“你知道吗?我又开始画画了。”她要努力考上心仪的艺术学院,而不是选择父母认可的她应该嫁的富家公子共度一生,对这三个人来说,其实电影的结局也是新的开始,不是吗?这些角色又不是90岁即将朽木的一群人,即使错了,也可以如片尾曲名字一样“Break the rules”!他们的人生刚刚开篇,而浪漫喜剧就是有无限种可能性,这是我喜欢的一点,导演伍思微给了角色最好的东西。</p><p><br></p> <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这一片最动人的部分应该是漂在温泉时的Ellie和Aster和她们的倒影,看起来就像有两张脸,正好呼应了电影开头的动画寓言,“古希腊人认为人有四条腿,四个胳膊,两张脸,但神认为这样太完美了,就把人劈成两半,所以终其一生,人都在寻找与自己我契合的另一半…”她们渴望着灵魂的另一半,找到了对方,于是成为了“完整的人”。影片开头部分这两个人都是通过短信,语言在交流,这是她们第一次独处,而且是露肤比较多的独处,Aster先脱了衣服泡温泉,Ellie很羞涩地穿着秋衣下水,所以当Aster嘲笑她时,她还自称自己是俄罗斯套娃,但接下去镜头一转Aster穿上了一件从Ellie身上剥下来的秋衣,这是一个很隐晦的姬情,但是拍得很微妙,就像那两张劈开的脸终于契合了。Aster和Ellie都很困惑,但是通过那些书面的沟通和共同阅读,她们终于明白这个世界上的爱有很多种形式,有很多种方式去爱,对方的样子和性别都不重要……</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所以此片的中文译名《校园情圣》并不十分准确,乍看以为是一部浪漫青春爱情片,但实际是一部“不是每个爱情故事都很浪漫,爱,不是找寻你完美的另一半,而是去尝试、达成和失败。”另一个译名“真心半解”还比较恰当。“种族 性别 性取向”才是此片的题中之义。伍思薇自己也是在大四出柜,她有个很好的直男朋友,直到直男的女朋友嫉妒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所以这一片没有一般美式青春片的那么多校园舞会和狂欢派对,最重要的场景竟然是在教会里发生的,这一段Cos了《毕业生》,在富家子向Aster求婚的时候,两个人Paul和Ellie都出来打乱了这个进程,所以就有了那一段很著名的爱的理解:Paul认为爱很多种,他终于明白他想用自己的方式去爱别人,而不是用对方期待自己的方式,更不是假装成别人去爱人;Ellie认为爱不是伪装,是磕磕绊绊,是想要触及对方,是混乱,大胆。爱是愿意毁掉一副还不错的画作去换取伟大的画作。这里点出这部电影的主题了,即探讨爱的多种形态:而Aster终于大胆走出了父母预设的人生…这简直是16年前伍思薇第一部片子《面子》最好的延续了。</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电影叙述的是友爱与爱情交织,互相借助彼此的力量,实现了成长与对爱的理解,在年龄、心理、人生阶段各个方面都是,所以,单独说此片是一个女同电影我并不十分赞同,三个人的青春故事最后变成一部细腻的哀而不伤,互相成长才是题中应有之义,这显然超出一般青春片的巢臼。</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看的第一部同志电影是《东宫西宫》,当时年龄还小很反感,让我第一次放下对同性爱的不适症状是李安的《断臂山》,拍得太唯美(唯一扼腕叹息的是妻子在楼上玻璃窗看到丈夫与别的男人拥抱在一起,她强忍震惊伤痛还要阻止孩子们到窗户边上来)虽然后来在旧金山游玩时看到两个很帅的男同手拉手还是很惋惜,在Zara店看到两个大男人一起挑女的party羽毛裙还是难免尬笑,但是我终于接受了 “爱不分性别!”</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高晓松说过:最好的感情,是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什么是更好的自己?就是纯良的自己,诚恳的自己,磊落的自己。</p><p>&nbsp;&nbsp;&nbsp;&nbsp;&nbsp;人糙理不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