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 不认识王献,只是在媒体中看到,3月23日,当大部分援助湖北仙桃的山西救援队撤离时,同煤总医院的王献接到山西援鄂前方指挥部命令,组建专家组,继续留守。</p><p> 信任,肯定,技术,医品统统地被这纸命令而涵盖。</p><p> 经朋友丁龙镇院长介绍,我们之间进行了一个上午的接触。</p><p> 坐在医院的一间小会议室里,王献低沉的声音缓缓地讲述着。</p><p> 国家,团队,人心,协作,纪律,支部,战士等词语从心里自然的流岀。</p><p> “坐在这里,说这些可能让习惯了油盐柴米生活的人误解,似乎与生活大相径庭。可当你身临其境,置身在其中,你会觉得这一切都是那么的真实。”</p><p> 王献似乎酝酿着情感,让记忆回到当时的情境。</p> <p> 从2020年1月20开始,王献作为专家,就开始奔波在大同,朔州几家医院汇诊新冠病毒肺炎。初一这一天就跑了四趟。</p><p> 新冠病毒肺炎一切都是碎片化的,不要说对于他,对于病毒学专家也是个未知领域。一切都在探究摸索中。关注病毒,关注疫情是一个医者的本能。</p><p> 2月11日下午4时徐。王献还在病房,接到院里通知,5点半集合出发,驰援湖北。</p><p> 只有一个小时的时间,他赶快回家,整了四件内衣,勿勿地往医院赶,途中,被一辆车碰了下,也顾不上理论。</p><p> 医院给每人发了一只N95口罩,同煤二医院给每人送来一件军大衣。他们小心翼翼地将口罩藏了起来,舍不得戴。这些天,医疗物质的紧张是史上少有的。</p><p> 2月12日凌晨一点,全省46名专家降到武汉天河机场。这是山西省第六批援卾医疗救援队。</p><p> 机场空荡荡的,周边一片漆黑,恐慌,担心涌上心头。</p><p> 藏了一路的N95口罩拿了出来,谁也不说一句话。</p><p><br></p><p><br></p> <p> 仙桃,湖北省直辖县级市。150余万人口。是山西省定点救援的地点之一。王献一行26名医护人员整建制接管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北二楼感染重症医学科。</p><p> 仙桃医院的大夫们在交接时,不停地流泪,哽咽。她们从疫情一开始,就进入了紧张阶段,多少天没有合衣睡过一个安稳觉,多少次,眼巴巴地看着几个病人离去,无助,伤心,尽力,责任混杂一起的情感,终于见到了救援队,倾诉着泪洗满面,声音撕哑。</p><p> 仙桃第一人民医院重症感染学科,只能放33张床。设备,设施简陋,重要设备短缺,困难重重。</p><p> 救援队的成员由山西省各地医护人员组成,专职于重症监护科室的不到十分之一。王献1994年便开始了重症监护专职工作,且担任同煤总医院重症监护科主任多年,同煤总医院属国家三甲医院,所以,王献一到便委以重任,先是担任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十一天后,他担任重症医学科主任。</p><p><br></p><p><br></p><p><br></p><p> </p> <p><br></p><p> 管理好队伍是能否打赢这场抗疫战斗的关键所在。首先,他们成立了临时支部,建立起了一座战胜疫情的堡垒。其次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第三,一切按照部队军事化形式管理。</p><p> 王献被选为党支部副书记。</p><p> 王献憨憨地说;”以前沒有做过支部工作,不知道支部工作要做点什么。在这次疫情中,党支部真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体会到支部建在连上的意义。”</p><p> ” 真的,有了组织,做起事情有了主心骨,团队的力量发挥到极致,察疏补漏,遇事商量,积极带头,有一种在电视剧里看到的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的感觉。抗疫就是一场战争。”</p><p> 医护人员每人一个单间,回到住处,除吃饭时出来,基本上就在房间待着,吃饭时最多5人一组,而且要间隔距离。这样,一个人长时间封闭在房间,真的让人放心不下,支部就建立了一个每日报告制。由支部书记建了一个微信群,每个人每天必须在群里签到,报告平安。</p><p> 根据这个特定的环境,特珠时间,支部共确立了十几项规定。</p> <p> 这里是战场,每天面对的是随时有患者要挂掉的时候,重症监护分分秒秒处在紧张的氛围中。王献被委以主任,他就如同战场上的指挥员。</p><p> 他在最短的时间了解现状,信息储存,深思细磨,做出判断,整出方案。</p><p> 他发现重症监护病床利用率低,就是说这里的病人没有缓解,外边的重症病人排行等着。有的人在等待中病情加重,来不急抢救,就先走了。那场景让人揪心。</p><p> 他拿出了关口前移的治疗方案。他们成立了治疗小组,每5人为一个编制。他们的任务是每天保证做好重症病人监护治疗的同时,都要抽岀时间前住普通病查房汇诊。发现有重症迹象的病人,在普通病房,在他们的指导下,采取与重症病房相标配的治疗手段。这一措施的实施,让治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统计数据显示,达到了96%之多。</p><p> 救援设备不足,这又是一个问题。他向当地指挥部反应,市里很快将设备配置齐全。之后山西援鄂救援前方指挥部,给仙桃市下拨600万救援专项资金,为治愈率的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p><p> 好多病人不是因为病因而使病情加重,多数时候是因为心理障碍所致。新冠病毒肺炎特别是重症患者,这种心理障碍更是普遍存在,不只是面对死亡,还有心理烦燥和亲情牵挂等因素。</p><p> 山西援鄂前方指挥部很快联系了湖南湘雅医院的专职医生,进驻病区,面对面心理疏导。前方指挥部还发来了专家二维码,通过扫二维码,病人可与专家直接视频。</p><p><br></p><p> </p> <p> 治愈任何疾病都得病人自身免疫力的修复。营养液等不论哪种补药,都不如食补有效果。</p><p> 王献发现了一个问题,病人不好好吃饭,好几次见病人的盒饭放在哪儿一天不动,有的三盒摞在一起。一问回答有气无力,要不是没有食欲,要不就是不合胃口。这样下去,不仅影响治愈,而目还有病情加重的危险。</p><p> 王献他们刚到时,也有饮食习惯相异,没有食欲的几日,多亏后方山西人民的牵挂,送来一些家乡的蔬果,杂粮等,其中有大同的凉粉,黄瓜,怀仁的羊杂。有些东西一时吃不了。他们支部商量,给病人分点,当然得请示有关领导。病人不吃饭是个大问题。</p><p> 那天,一个病人又沒吃饭,盒饭从中午放到晚上,王献劝说个病人,这个病人和王献</p><p>说:“王主任,把你的榨菜再给我弄一袋,有了那个,我就能多吃几碗饭”。</p><p> 这个要求太低了,一袋榨菜好解决,可不是每个人都需要榨菜。王献一向少语,一般自己能解决的事情,决不麻烦别人。可病人的事情他从不沉默。他打报告,向上反应。强调饮食对治愈病人,提高免疫力的重要。</p><p>这一反应很快得以解决,由过去的一饭一汤一菜改为六菜六饭。病人可根据自己的胃口自我选择。</p><p> 有一80多岁的病人,普通病房住着,已有三天没进食物了,身体近乎虚脱。说重症病房的大夫有办法。医护人员了解到,这位病人就想吃家里熬的粥。他们马上与家人联系。</p> <p> 有个病人,是个社区医生。他有3天了,沒有睡眠。两眼眼神飘忽不定。他总是说,有5天了没有儿子的消息。让王献帮助打听打听。王献通过当地医生,帮助联系。</p><p> 反馈的信息是他儿子走了。</p><p> 他儿子是某科技大学毕业,就职于武汉市。说起他儿子,他总是流露出一种骄傲的神情。疫情暴发中,他家4人被感染。</p><p> 听到这样的消息,不要说病人经受不住,就联他们医护人都震惊。一种说不岀的滋味撞击着心头。</p><p> 告诉真像显然是不可能的。科室决定,用善意的谎言稳住病人。所有人口径一致,孩子在另一家医院ICU监护着,暂时不让使用手机。</p><p> 病人治疗一直采用着中西医结合疗法。先前中药一直采用当地中药汤剂1号,2号,3号。在这个病人身上,效果不太明显。王献决定采用山西省中成药,葶苈泻肺颗粒和溢气祛毒颗粒。山西省在治疗新冠病毒肺炎疗效很好。他和山西援鄂指挥部请示,指挥给以大力支持。</p><p> 这个病人是医生,很配合治疗。除换汤药外,王献又给病人面罩吸氧,并要求俯卧位通气。当天,病人睡眠恢复</p><p> 旁边一个病人一直不用中药,说是中药过敏。看到这个病人恢复的较好。主动要求服用这种中药。第二天,这个病人说,喝了这个药,肚里好象有团火。王献担心中药反应,检查后,沒有异常,继续服用。这个病人很快好转。临出院时,还想带两付药回去,病人是担心沒有好彻底。</p><p> 随疗效的改观,王献决定重症医学科全部病人服用这两种中成药。因为有效,最后普通病房也都服用上了这两种药。</p><p> 同时,要求健全每个病历档案,包括舌苔变化都要记录在案。在用药的过程中,山西援鄂前方指挥部有专家视频汇诊,指导用药细节和身体变化观察重点。</p><p><br></p><p><br></p> <p> 有一病人,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面色苍白,从一开始就住进了ICU。当地政要等人多次指示,一定要将其治好。这是命令,又是战书。</p><p> 这个病人是当地的企业家,这期间,全家6人,4人感染,已有两个大人离去,留下的是孙子,孙女。要是他再挂了,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就成了孤儿。</p><p> 良心,责任。全力以赴,不辱使命,终于如释负重。病人一天天地好了。</p><p> 在医疗队撤离时,他专程前来送行。</p><p> 一个七十多岁的大娘,本已转移到普通病房。谁知,几天后,病情复发,二次进驻重症病房。这次抢救采取之前的办法,毫无效果。 </p><p> 解放军医疗队和上海医疗队采用血液灌注的方法。王献及时组织医护人员通过录像,认真学习,全过程掌握。</p><p> 首次在这个病人身上采用这种方法。</p><p> 病人静静地躺在病床之上,血液缓缓地流动,毒性血液从体内排出,新鲜血液输。仪器上的血糖,血压,心率指标平稳地显示,一秒,一分,十分,一小时,二小时……高流量吸氧,王献不时地注视着。</p><p> 抽血化验,CT影像,开始向好的方向转变。</p><p> 大家无不欣喜。</p><p> 生命,不在年龄的多少,活着才美丽。</p> <p> 每有病人康复,王献等人比病人都激动。一个病人的各项指标均已正常,王献提前告诉病人,准备岀院。</p><p> 第二天检查,发现病人病情有所复发。问:“干什么了?”答说:“洗衣服了。”类似病例不只一次。</p><p> 病人住院只带了一件内衣。住院一住就是半月二十天。不洗是不行的。</p><p>王献和支部同志们商量,众人集资捐几套内衣。他们将此事与山西省援鄂前方指挥部汇报。指挥当即拍板,为每个重症病人捐两套内衣。让他们登记衣码。</p><p> 发内衣后,要求病人住院期间,不得私自洗内衣或做其他耗费体力的活动。</p> <p> 亲敬病人,就象孝敬自己家中的长辈一样。重症病人大都上了些年纪,他们统一称呼病人男的叫伯伯,女的叫婆婆。这是当地的一种亲切叫法。</p><p> 护士说:“病人把王主任当成主心骨,有啥也想和王主任说说,王主任在路上,就有病人发短信,王主任,咋还没到呢?”</p><p> 王献说:“病人全程不许探视,身边沒有亲人,只有他们这些医护人员。把他们当成亲人对待,对病人的康复至关重要。不过,这可苦了这些护士了。他们除了监察病情外,还得照顾病人的吃喝拉撒睡。”</p><p> 老年人血管普遍不好,护士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着面罩,前面早已被一层雾气遮挡着。可他们凭着过硬的技术总是能一针见血,减少着病人的痛苦。</p><p> 一个近80岁的老爷爷,便秘,身体软的连插开塞露的力气都没有。护士主动帮助老爷爷完成。</p><p> 也许有人怀疑,这可能吗,可这确实是真的。</p> <p><br></p><p> 3日23日,仙桃市无新增病例。重症病房只剩下零星的几个病人。山西援助仙桃医疗队大部撒离。但王献接到山西援卾前方指挥部命令,继续留在仙桃,负责组建专家组,站好最后一班岗,确保仙桃市重症病人完全脱离危险期。</p><p> 王献能说什么呢?坚决服从。40多个日夜,他已经适应了战时的节奏,他就是一个战士,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疫情之中,也是一个医务工作者的天职。</p><p> 王献也想家,想妻子,想父母,想儿子。每天妻子视频里的关心和叮嘱,心里温暖着,三八那天,他让人在自己的防护服上写上“老婆,节日愉快”。这就是他给妻子的礼物。疫情在全球蔓延,他儿子远在英国留学。航班取消,他每天叮嘱着,"做好防护,注意安全。”</p><p> 命令,执行。</p><p> 病人,儿子,丈夫,父亲。医者,爹妈,爱人,儿子。</p><p> 工作,亲情。</p><p> 夜深人静,他站在窗前,望着天际的星汉,双手合实。</p><p><br></p><p><br></p><p> </p> <p><br></p><p> 3月28日。王献和他的6个战友最后一批山西援卾救援队员撤离仙桃。</p><p> 此时的湖北,正值春暖花开之时。</p><p> 从离开之时起,王献的眼睛是湿润的,眼泪沒间断的时候。</p><p> 仙桃第一人民医院的全体医护人员站在院门口,为他送行。他开始流泪了。从驻地出发,到飞机场,沿途15公里,马路两旁都有人送行。他们挥着手,擦着泪。</p><p> 一个骑着摩托车的后生一直跟在车后,挥着国旗。</p><p> 王献视网膜一直有点问题,这个病是不能流泪的。可他不由自己。</p><p> 同煤集团总医院的领导都知道他的病,要不是早就将他派出去了。可一直不忍。第三批点名要ICU专家,也只能是他了。</p><p><br></p><p> </p> <p> 4月11日。王献隔离14天期满。这一天,仙桃传来喜讯,仙桃市最后一位新冠重症患者出院,仙桃市新冠病毒肺炎清零。</p><p> 听到这一喜讯,离开仙桃时,患者那真诚的眼神,哽咽的声音,发自内心的谢谢的场景再现眼前。</p><p> 这些天, 他不只一次翻着仙桃拍摄的影像,熟悉的场景,熟悉的面孔。抑制不住的泪珠浸湿眼框。</p><p> </p> <p> 王献扶了扶眼镜框,从回忆里回过神,轻轻地吟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古诗。这是近代林则徐所写。</p><p> 王献说“在国难面前,才显示出国家的力量,人民的力量。抗疫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哪个群体的事,这是举国之力取得的胜利”。</p><p> “遇到这样的事,别人做到做不到我不知道,我们,战斗在疫情最前线的这些人做到了,因为一项工作,大家都抢着干,没有轮到的都在问,为什么沒有我?当评比优特时,又问:为什么不是我?”。</p><p> 这都是我们长辈经历的事情,在疫情的最前线再现。</p><p> 只有经历了,才能懂得,才能理解。</p><p> 这和平时的病房不一样,这和平时同事相处的也不一样。那个时间,心灵受到碰撞,那个环境,灵魂经历洗礼,那个工作,境界得到升华。一切都是那么自然。</p><p> 归来,得到了那么多的荣誉,享受了那么多的称号,给予了那么多的重视和关爱。太多太多了。不是承受不起,只是受之有愧。</p> <p> 王献,主任医师,山西大同煤矿集团总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 山西第六批援卾医疗队队员</p><p>社会任职:山西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委员,山西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分会常委, 山西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委,中国医促会重症医学分会全国委员,山西老年重症医学分会常委,大同重症医学分会副主委,大同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成员。</p><p> 全科完成省级科研一项,市级科研一项。本人先后在国家,省市级刊物发表论文12篇。荣获同煤集团医德医风先进个人,抗非典先进个人,重症医学科荣获医卫集团先进集体、优质护理单位。医院先进集体。2019年大同医师节首届最美医师获得者。同煤特级劳模,大同市援卾一等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