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之鸟(一)

安平影音

<p>1、红头长尾山雀</p><p> 又名小老虎、红宝宝儿、红顶山雀、红白面只。是一种山林留鸟,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和灌木林间,也见于果园、茶园等人类居住地附近的小林内。种群数量较丰富,又主要以昆虫为食,在植物保护中很有意义。</p> <p>2、翠鸟</p><p> 属小型水鸟,食物以鱼类为主,兼吃甲壳类和多种水生昆虫。我国的翠鸟有3种:斑头翠鸟、蓝耳翠鸟和普通翠鸟。翠鸟常直挺地停息在近水的低枝或岩石上,伺机捕食鱼虾等,因而又有鱼虎、鱼狗之称。</p> <p>3、红嘴蓝鹊</p><p> 性喜群栖,经常结成或集成小群在林间作鱼贯式穿飞,由于鹊尾长曳舒展,随风荡漾,起伏成波浪状,极具造型之美。偶而也从树上滑翔到地面,纵跳前进。有动人的外貌、艳丽的羽毛和优美的翔姿。</p><p> 荤素兼容的食性,以植物果实、种子及昆虫为食。它消灭的农业害虫给人类所带来的益处明显地要超过其“害处”。常成对或成3-5只的小群活动。性活泼而嘈杂,常在枝间跳上跳下或在树间飞来飞去,飞翔时多呈滑翔姿势,从山上滑到山下,从树上滑到树下,或从一棵树滑向另一棵树。滑翔时两翅平伸,尾羽展开,有时在一阵滑翔之后又伴随着鼓翼飞翔。</p> <p>4、斑文鸟</p><p> 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山脚和平原地带的农田、村落、林缘疏林及河谷地区。除繁殖期间成对活动外,多成群,常成20-30只、甚至上百只的大群活动和觅食,有时也与麻雀和白腰文鸟混群。以谷粒等农作物为食,也吃草子和其他野生植物果实与种子,繁殖期间也吃部分昆虫。</p> <p>5、白头鹎</p><p> 又名白头翁,是雀形目鹎科小型鸟类,冬季北方鸟南迁为候鸟。性格活泼,不甚畏人。食昆虫,种子和水果,属杂食性,雄鸟胸部灰色较深,雌鸟浅淡,雄鸟枕部白色极为清晰醒目。结群于果树上活动。有时从栖处飞行捕食。多活动于丘陵或平原的树本灌丛中,也见于针叶林里。活动于樟、楝等树上啄食果实。春夏季则仅3—5个相伴觅食。常栖息于矮树篱或灌丛的最高处,见有昆虫飞过时就飞捕于空中,然后再回到它栖止的树上,大声鸣叫。</p> <p>6、池鹭</p><p> 通常栖息于稻田、池塘、湖泊、水库和沼泽湿地等水域,有时也见于水域附近 的竹林和树上,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有时也集成多达数十只的大群在一起,性不甚畏人。繁殖期营巢于树上或竹林间,巢呈浅圆盘状,由树枝、杉木枯枝、竹枝、茶树枝及藤等组成,巢内无其他铺垫物。主要为小鱼、蟹、虾、蛙、小蛇和蚱蜢、蝗虫、螽蜥、蟋蟀、蝼蛄、蜻蜓、鳞翅目幼虫和蝇类等昆虫及其幼虫,偶尔也吃少量植物性食物。</p> <p>7、黄臀鹎</p><p> 主要栖息于中低山和山脚平坝与丘陵地区的次生阔叶林、栎林、混交林和林缘地区,尤其喜欢沟谷林、林缘疏林灌丛、稀树草坡等开阔地区。也出现于竹林、果园、农田地边与村落附近的小块丛林和灌木丛中,不喜欢茂密的大森林。主要以植物果实与种子为食,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但幼鸟几全以昆虫为食。冬季主要以植物种子,如乌桕种子为食,夏季主要以各种浆果、梨果、火把果、野棠梨、马桑泡、锁莓等果实为食,也吃鞘翅目、鳞翅目等昆虫,此外偶尔也吃少量农作物种子,如麦粒、豌豆、油菜籽等。</p> <p>8、领雀嘴鹎</p><p> 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区,也见于山地森林和林缘地带等不同地区是最喜欢选择的生境,有时也出现在庭院、果园和村舍附近的丛林与灌丛中。食性较杂。食物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其中尤以野果占优势,主要种类有草莓、黄莓、禾本科种子、豆科种子及嫩叶等。动物性食物主要有金龟子、步行虫等鞘翅目和其他昆虫。</p> <p>9、白鹭</p><p> 白鹭是涉禽,常去沼泽地,湖泊,潮湿的森林和其他湿地环境,捕食浅水中的小鱼,两栖类,爬虫类、哺乳动物和甲壳动物。在乔木或灌木上,或者在地面筑起凌乱的大巢。以各式鱼虾为主食,觅食时会有用一只脚在水中踩踏。</p> <p>10、黑天鹅</p><p> 成对或结群活动,食物几乎完全是植物,各种水生植物和藻类。具有较强游牧性,迁移模式不规律,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迁移时会组成成千上万的大团体。</p><p> 它们是所有天鹅中迁徒地最少的物种,有时也是居住地筑巢。 当食物稀少但会四处游牧。 在黄昏时分进食,夜间飞行,在飞行时呼叫,但大部分活动都在白天进行。</p><p> 黑天鹅是一夫一妻制,并且通常终身相伴。</p> <p>11、灰背伯劳</p><p> 主要栖息于自平原至海拔4000米的山地疏林地区、在农田及农舍附近较多、常栖息在树梢的干枝或电线上以及在榆、槐等阔叶树或灌木上筑巢。以昆虫为主食。</p> <p>12、和平鸽</p><p> 是鸽形目鸠鸽科数百种鸟类的统称。鸽属,是鸠鸽科的一属,俗称鸽子;包括各种小型中型和大型的鸽子,其中有我们今天常见的鸽子,即原鸽,世界各地广泛饲养,</p><p> 鸽子是和平、友谊、团结、圣洁的象征,“国际和平年”的徽标,就是用橄榄枝围绕着双手放飞一只鸽子的图案,它象征着和平、友谊。鸽子作为和平的使者,也是世界重大盛世中必不可少的角色之一。</p> <p>13、赤红山椒鸟</p><p> 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m 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区的次生阔叶林、热带雨林、季雨林等森林中,也见于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稀树草坡和地边树丛。</p><p> 主要以昆虫为食,所吃食物亦主要为甲虫、蝗虫、铜绿金龟甲、蝽象、蝉等昆虫,偶尔也吃少量植物种子。</p> <p>14、苍背山雀</p><p> 属山雀科山雀属,是从大山雀的亚种分化出来的。苍背山雀肩、背部及背覆羽中灰色 下体呈单调的中灰色,腋部深灰色。</p> <p>15、豆雁</p><p> 性喜集群,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动。性机警,不易接近,常在距人500米外就起飞。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繁殖季节主要吃苔藓、地衣、植物嫩芽、嫩叶、包括芦苇和一些小灌木,也吃植物果实与种子和少量动物性食物。通常在栖息地附近的农田、草地和沼泽地上觅食,有时亦飞到较远处的觅食地。觅食多在早晨和下午,中午多在湖中水面上或岸边沙滩上休息。</p> <p>16、白羽山雀</p><p> 未查到相关资料,暂命名,具体生活习性暂时还不清楚。</p> <p>17、岩鹭</p><p> 又称黑鹭鸶,中型涉禽,嘴较长而粗钝,颈长,脚较粗短,体色有白色和黑色两种色型。黑色型较常见。一般单独或集成小群活动。主要以鱼类、虾、蟹、甲壳类、昆虫和软体动物等动物性食物为食。</p> <p>18、棕胸佛法僧</p><p>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也常站立在林缘、村边或农田地区乔木顶端枯枝上或电线上。该鸟聚群极其少见,可能形成家族群。洗浴时,从高空向水中俯冲而入,此类行为曾被误解为捕鱼。食性:主要以昆虫,特别是甲虫、蟋蟀和蚱蜢为食,也经常捕食飞行昆虫如黄蜂、苍蝇、飞蛾和蝴蝶,偶尔也吃植物种子。主要通过飞翔在空中捕食,有时也在地上捕食。</p> <p>19、绣眼鸟</p><p> 是小型食虫鸟类,体型及颜色都很像柳莺。因其眼圈被一些明显的白色绒状短羽所环绕,形成鲜明的白眼圈得绣眼之名。绣眼鸟的嘴细小,主要在花中取食昆虫,亦食少量浆果。筑巢于高树的枝杈处,呈杯状,卵呈斑杂状。它们都是夏候鸟,在林间及林缘附近耕作区分布。每年春夏季在我国繁殖,常见种类有暗绿绣眼鸟及红胁绣眼鸟。</p> <p>20、红头穗鹛</p><p> 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中。分布海拔高度从北向南递次增高:在分布最北界的陕西南部地区,多见于海拔500-700m的低山阔叶林和山脚平原地带,以及沟谷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以及山地稀树草坡和高山针叶林中。主要以昆虫为食,偶尔也吃少量植物果实与种子。</p> <p>21、黄眉柳莺</p><p> 常单独或三五成群活动,很少见其集成大群活动,但迁徙期间可见集大群。由于体小色绿,除非听到鸣叫声或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进行短距离窜飞时,通常难以发现。它很少落地,晨昏为活动高峰期。</p><p> 觅食各种树上的蚜虫及小型昆虫,尤其在水边的树上更常见。常飞落在树的下方,再窜跃向上,几乎从不停歇,动作轻巧、灵活、敏捷地在树上觅食。若不受干扰,可在树枝间长时间逗留,不停顿窜上窜下忙于觅食。</p> <p>22、雀鹛</p><p> 嘴短小,外形和习性似山雀,但通常稍大,尾亦成比例地较短。体小而结实,羽衣蓬松,特征为背面羽毛毛发状。羽色不鲜,为黑、灰、淡红或褐色,腹面黄或白色。主要在丛林和湿地,亲缘关系未确定。多数雀鶥鸣叫并不悦耳。</p> <p>23、红尾水鸲</p><p> 单独或成对活动,多站立在水边或水中石头上、公路旁岩壁上或电线上,有时也落在村边房顶上,停立时尾常不断地上下摆动,或将尾散成扇状,并左右来回摆动。当发现水面或地上有虫子时,则急速飞去捕猎,取食后又飞回原处。有时也在地上快速奔跑啄食昆虫。此外也吃少量植物果实和种子。当有人干扰时,则紧贴水面沿河飞行。</p> <p>24、红腹山雀</p><p> 未查到相关资料,暂命名,具体生活习性暂时还不清楚。</p> <p>25、喜鹊</p><p> 喜鹊是适应能力比较强的鸟类,在山区、平原都有栖息,无论是荒野、农田、郊区、城市、公园和花园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喜鹊常结成大群成对活动,白天在旷野农田觅食,夜间在高大乔木的顶端栖息。 食性较杂,食物组成随季节和环境而变化。</p> <p>26、红腿苦恶鸟</p><p> 栖息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带的长有芦苇或杂草的高草丛、竹丛、水稻田中,以及河流、湖泊和池塘边,也生活在人类住地附近。性机警、隐蔽,白天在植物茂密处或水边草丛中活动。善于步行、奔跑及涉水,行走时头颈前后伸缩,尾上下摆动。平时很少见其飞翔,受惊后多奔跑隐入草丛中或短距离飞行。多在黄昏活动,尾不停地抽动。</p><p> 杂食性,有昆虫及其幼虫、蚂蚁、蜗牛、螺、鼠,蠕虫、软体动物、蜘蛛、小鱼等;也吃草籽和水生植物的嫩茎和根。另有砂砾取食。</p> <p>27、红腹红尾鸲</p><p> 耐寒性的红尾鸲,栖于高海拔。性惧生而孤僻。炫耀时,雄鸟从突出栖处作高空翱翔,两翼颤抖以显示其醒目的白色翼斑。雌鸟冬季往较低海拔处迁移,但雄鸟仍留居高海拔,有时在雪中找食</p> <p>28、斑鸠</p><p> 栖息于平原、山麓和低山丘陵地带的树林中,亦常出现于农田、果园、灌丛、城镇和村屯附近。多呈小群或与其他斑鸠混群活动。主要以各种植物果实与种子为食。也吃草籽、农作物谷粒和昆虫。</p> <p>29、灰头雀鹛</p><p> 灰头雀鹛属于动物界雀形目,鶲科。栖息地为亚热带或热带的潮湿山地沼泽森林。</p> <p>30、红头灰尾山雀</p><p> 具体信息暂未查到,暂命名。</p> <p>31、蓝鹊</p><p> 具体信息暂未查到,暂命名。</p> <p>32、栗背短腿鹎</p><p> 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地区的次生阔叶林、林缘灌丛和稀树草坡灌丛及地边丛林等生境中。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属杂食性。</p> <p>33、黄腹山雀</p><p> 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地各种林木中,冬季多下到低山和山脚平原地带的次生林、人工林和林缘疏林灌丛地带。整天多数时候在树枝间跳跃穿梭,或在树冠间飞来飞去,频频发出“嗞、嗞、嗞”的叫声。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等植物性食物。</p> <p>34、黑水鸡</p><p> 栖息于富有芦苇和水生挺水植物的淡水湿地、沼泽、湖泊、水库、苇塘、水渠和水稻田中,也出现于林缘和路边水渠与疏林中的湖泊沼泽地带。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善游泳和潜水,频频游泳和潜水于临近芦苇和水草边的开阔深水面上,遇人立刻游进苇丛或草丛,或潜入水中到远处再浮出水面,能潜入水中较长时间和潜行达10米以上,能仅将鼻孔露出水面进行呼吸而将整个身体潜藏于水下。游泳时身体浮出水面很高,尾常常垂直竖起,并频频摆动。除非在危急情况下一般不起飞,特别是不做远距离飞行,飞行速度缓慢,也飞得不高,常常紧贴水面飞行,飞不多远又落入水面或水草丛中。主要吃水生植物嫩叶、幼芽、根茎以及水生昆虫、蠕虫、蜘蛛、软体动物、蜗牛和昆虫幼虫等食物,其中以动物性食物为主。</p> <p>35、草鹭</p><p> 主要栖息于开阔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带的湖泊、河流、沼泽、水库和水塘岸边及其浅水处,特别是生长有大片芦苇和水生植物的水域最为喜欢。常成小群栖息于稠密的芦苇沼泽地上或水域附近灌丛中,有时亦与苍鹭、白鹭一起栖息。主要以小鱼、蛙、甲壳类、蜥蜴、蝗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觅食时常分散在水边浅水处边走边觅食,也常常静静的守候在水边不动,长时间的等候过往鱼类和其他动物食物</p> <p>36、绿头鸭</p><p> 绿头鸭主要栖息于水生植物丰富的湖泊、河流、池塘、沼泽等水域中;冬季和迁徙期间也出现于开阔的湖泊、水库、江河、沙洲和海岸附近沼泽和草地。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动,特别是迁徙和越冬期间,常集成数十、数百甚至上千只的大群。或是游泳于水面,或是栖息于水边沙洲或岸上。主要以野生植物的叶、芽、茎、水藻和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软体动物、甲壳类、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p> <p>37、红肋蓝尾鸲</p><p> 长期栖于湿润山地森林及次生林的林下低处,果园等平原地带。</p> <p>38、鹊鸲</p><p> 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次生林、竹林、林缘疏林灌丛和小块丛林等开阔地方,尤以村寨和居民点附近的小块丛林、灌丛、果园以及耕地、路边和房前屋后树林与竹林较喜欢,甚至出现于城市公园和庭院树上。主要以昆虫为食,偶尔也吃植物果实与种子。</p> <p>39、棕头雅雀</p><p> 主要栖息于中低山阔叶林和混交林林缘灌丛地带,也栖息于疏林草坡、竹丛、矮树丛和高草丛中,冬季多下到山脚和平原地带的地边灌丛、果园、庭院、苗圃和芦苇沼泽中活动,甚至出现于城镇公园,一般不进入茂密的大森林内。主要以甲虫、象甲、松毛虫卵、蝽象、鞘翅目和鳞翅目等昆虫为食,也吃蜘蛛等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植物果实与种子等。</p> <p>40、白腰文鸟</p><p> 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尤以溪流、苇塘、农田耕地和村落附近较常见,常见于低海拔的林缘、次生灌丛、农田及花园,高可至海拔1600米。很少到中高山地区和茂密的森林中活动。以植物种子为主食,特别喜欢稻谷。在夏季也吃一些昆虫和未熟的谷穗、草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