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十里秦淮上古桥的由来与变迁(原创)

民生

<p class="ql-block">1944年的秦淮河</p> <p class="ql-block">  “桥”在秦淮文化里占有重要地位,南京河上的桥在六朝时期称谓“航”或“渡”,初时均为浮航。唐朝之前,南京就有二十四航之说。而一座座架在悠久历史“十里秦淮”上的古桥,宛如一条银色的巨龙,静静地躺在波澜不惊的秦淮河上,细致得犹如古代的壁画……</p> <p class="ql-block">  素有“六朝金粉”之誉的“十里秦淮”河道上到底有多少座桥,哪些是古桥,哪些是现代桥?每座桥的位置、由来与变迁又如何?作为从小生长在老城南的我,还是带着好奇与探究,多次漫步在沿河两岸去寻找那一座座古桥,去翻阅那一本本与南京桥有关的历史书籍。目前十里秦淮上有14座桥梁(古桥10座、现代桥4座)。笔者从东水关到西水关一一悉数道来。</p> <p class="ql-block"> 十里秦淮的上游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文正桥——位于南京长白街南(桃叶桥旁),跨内秦淮河南段,现为人车两用。这是秦淮河水经内秦淮河“龙头”——东水关流入南京城十里秦淮上的第一座古桥。古时桥以西20米有利涉桥(古桃叶渡口),建于清朝顺治三年,康熙二年木桥改石桥。民国时期利涉桥严重破损拆除。1927年在利涉桥东侧建铁路桥,1958年改为人行桥,定名“文正桥”。1971年4月改建成钢筋混凝土桁架拱桥。1997年12月整修并拓宽。后又经数次整修。</p> <p>  平江桥——位于夫子庙平江府路北(古秦淮牌坊东侧),跨内秦淮河南段,现为人车两用。明代永乐年间平江伯陈暄的私宅地就在桥边,故称“平江桥”。民国初年江南贡院大部分建筑被拆,平江桥也因考场消亡而废弃。1988年10月在原址建成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梁桥。2003年翻建成青石桥。2012年因修建南京地铁3号线被拆除,2013年8月原址复建成如今的平江桥。</p> <p>  文源桥——位于夫子庙景区内江南贡院旁,跨内秦淮河南段,现仅为步行。明初安徽贵池“三元及第”黄观原住东石坝街。燕王朱棣大肆杀戮,黄观力主反对,他的夫人被俘后逃脱,在淮清桥跳河自尽。黄观闻讯,痛不欲生,在家乡贵池面向金陵投河而死。后人便在他曾居住处建黄公祠,又在此建木桥,名“黄公桥”。民国时期重建。1966年改建成南京市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单孔双曲拱桥,并更名为“白鹭桥”,是夫子庙景区一带最精致且最美的小型桥粱。1986年升级改造。1997年更名为“文源桥”,与“文德桥”相呼应。后又经数次整修。</p> <p>  文德桥——位于夫子庙景区内乌衣巷旁,跨内秦淮河南段,3孔桥,现仅为步行。文德桥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原为木桥,后改为浮桥和石桥,清朝道光年间毁于战乱,同治五年改为木板桥。1934年12月改建成石台木桥面。1976年5月再次更换桥面。1987年改建成汉白玉桥栏、青石面桥。1998年翻建为花岗岩石桥。后又经数次整修。自古就有“秦淮分月”“文德桥的栏杆——靠不住”,又有“君子不过文德桥”之说,使得文德桥名扬海外。</p> <p> 十里秦淮的中游</p><p> 来燕桥——位于南京瞻园路与来燕路交汇处,夫子庙景区(东牌楼北),跨内秦淮河南段,单孔桥,现为人车两用。来燕桥西侧为古秦淮二十四航之一的骠骑航。东晋大臣纪瞻与王导等辅佐司马睿建立东晋王朝,成为开国元勋,拜为骠骑将军。纪瞻于乌衣巷建府,与王谢故居的来燕堂相辉映。骠骑航后被毁,后人建浮航以替之。1988年12月正式建成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梁。后又经数次整修。因桥南古乌衣巷有著名的“来燕堂”,故取名“来燕桥”,也因为桥畔的李香君故居媚香楼而闻名。</p> <p>  武定桥——位于南京长乐路中段(东牌楼南),夫子庙秦淮风光带,跨内秦淮河南段,现仅为机动车通行。武定桥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是座三拱大石桥,始称“嘉瑞浮桥”,亦称上浮桥。南宋景定二年马光祖重建,更名“武定桥”。明朝初年,中山王徐达死后谥号武定,遂改为“武宁桥”。清朝道光皇帝又恢复为“武定桥”。1964年5月加宽桥面时,采用钢筋混凝土板梁,并调整纵坡。1999年桥随路面再次拓宽桥体,但古桥犹存。2001年修建了两侧各为6米的辅桥,为非机动车和行人之用。后又经数次整修。</p> <p>  朱雀桥——位于南京马道街西端(大油坊巷南),夫子庙秦淮风光带,跨内秦淮河南段,现为人车两用。原址在今中华门镇淮桥处,始建东吴时称南津桥,又名长乐渡,南朝时称朱雀航,东晋时称朱雀桥,晋咸康二年重建朱雀航。隋朝金陵城遭毁。五代十国杨吴时期,又在原址重建新桥,取名镇淮桥。刘禹锡《乌衣巷》中的“朱雀桥边野草花”诗句,使此桥名声大噪,成为一座历史名桥。2000年前后,在武定桥与镇淮桥之间新建了一座如今的朱雀桥。后又经数次整修。</p> <p>  镇淮桥——位于南京中华门城内中华路南端,地处夫子庙秦淮风光带,跨内秦淮河南段,3孔桥,仅为游客出入中华门之用。又名南门桥,桥对中华门正中门洞。镇淮桥始建于五代十国时吴国兴建,原为石扃铁瓮结构,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南宋乾道五年留守史正志重建时,加宽一丈。宝佑四年桥被水冲毁,马光祖重建。两年后桥毁于火,又重建。该桥原为木桥,1932年9月改建为二孔石拱桥。1960年9月改建成钢筋混凝土板梁并拓宽,桥体为混合结构。1995年镇淮东、镇淮西两座辅桥建成后,车辆不再由原桥通过。2001年再次修缮。后又经数次整修。该桥是十里秦淮诸桥中规模最大、结构最坚固、装饰最华丽的桥梁。</p> <p> 甘露桥——位于南京中山南路上(钓鱼台),跨内秦淮河南段,为人车两用,1997年6月新建。后又经数次整修。</p> <p class="ql-block"> 十里秦淮的下游</p><p class="ql-block"> 新桥——位于南京长乐路与集庆路交汇处,跨内秦淮河南段,现为人车两用。三国东吴建造,原名“新桥”。南朝梁代称“万岁桥”,后改“饮虹桥”。宋代复称“新桥”,原为木桥,宋乾道五年留守史正志重建。后又建造桥屋,开禧元年丘崇重建。宝祐四年马光祖重建。明朝正德中重修。明万历四十四年重建为石拱桥,拱石上留有碑记。1956年整修。1991年12月拆除后重建拓宽(装配式T型梁结构)。后又经数次整修。</p> <p class="ql-block">  上浮桥——位于南京双塘街上(柳叶街南),跨内秦淮河南段,现为人车两用。始建明朝正德年间,咸国公正德间重修。1933年12月改建成石拱桥,1972年11月建成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1998年重建拓宽。后又经数次整修。明朝时期上浮桥就流传着金陵秀才徐九功两拒奇缘,遇美色而心不动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仙鹤桥——位于南京仙鹤街上(玉带园旁),跨内秦淮河南段,为人车两用。古时在秦淮河上浮桥与下浮桥之间有一“渡船口”。1993年因拆迁新建住宅,渡船口就此消失。1995年4月在原址新建桥,但这座桥没有沿用“渡船口”的名字,而取名“仙鹤桥”。后又经数次整修。</p> <p>  下浮桥——位于南京来凤街北端(柳叶街西),跨内秦淮河南段,现为人车两用。明朝万历年间就建有此桥。清朝清康熙丁未年修,同治六年又修。1933年12月改建成石拱桥。1972年2月建成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后又经数次整修。现在的南京人常常这样说唱:太公钓鱼上浮桥,渔翁撒网下浮桥。</p> <p>  西水关小桥——位于南京凤台路上(水西门大街),跨内秦淮河南段,为人车两用。1987年11月新建成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梁桥。后又经数次整修。这是十里秦淮上的最后一座桥,站在桥上就能看到十里秦淮的“龙尾”—— 西水关,内秦淮河河水就是从这里西出流进外秦淮河的。</p> <p>  注明:</p><p> 文字撰稿、图片拍摄、美篇制作均由作者本人独立完成。</p><p><br></p><p> 二0二0年五月六日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