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时光,燃起

周周

<p>亲爱的小朋友</p><p>家长早上好☀️</p><p>今天的线上活动开始了</p><p>日期:2020年5月7日 星期四</p><p>活动主题:成语故事《滥竽充数》</p><p>活动重点:理解寓言的寓意,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p><p>活动难点:明白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滥竽充数这个成语。</p><p>今天和周老师👩🏻‍🏫一起学习一个新的成语,这个成语的名字叫“滥竽充数”。</p> <p>💁🏻‍♀️🌟成语故事</p><p>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齐宣王非常喜欢听人吹竽,他想听音乐的时候,会把所有会吹竽的人聚集在一起,让他们合奏。有一天,齐宣王准备召集300个会吹竽的人一起吹,并且承诺,会给这些乐手丰厚的待遇。一个不会吹竽的南郭人,为了赚钱,谎称自己吹得特别好,混进了吹竽的队伍。每次合奏的时候,他就假装自己吹得很投入,看起来真有高超的吹竽本领。后来,齐宣王的儿子齐泯王继位了。齐泯王喜欢听独奏,于是命令这300个人单独吹竽给他听。南郭人害怕露馅,只好收拾行李逃跑了。</p> <p>💁🏻‍♀️⁉️问题来了</p><p>1.你知道的古代乐器还有哪些?</p><p>2.开动你的小脑筋想想,如果你是故事里的南郭人,当听到要独奏的时候,除了逃跑!还有什么办法?</p><p>3.听完故事,理解这个成语了吗?如果理解了,请小朋友与我们一起分享你听完故事后的感受吧!</p> <p>💁🏻‍♀️🌟成语解释</p><p>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假装自己会吹竽。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专业的人里面,以次充好。</p><p>💁🏻‍♀️🌟教育意义</p><p>《滥竽充数》的故事告诉大家:弄虚作假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一个人如果像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那样,没有真本事,只靠装样子来欺骗别人,总有真相大白的一天。我们想要成功,最好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真本领,才能抵挡住一切困难、挫折和考验。</p> <p>💁🏻‍♀️🌟小百科</p><p>竽[yú]</p><p>中文名:竽</p><p>拼音:yú</p><p>总笔画:9</p><p>释义:古代吹奏乐器</p><p>注音:ㄩˊ</p><p>竽,是中国汉民族古老的吹奏乐器,形似笙而较大,管数亦较多。战国至汉代曾广泛流传。原三十六管,后减至二十三管,通高78厘米。竽斗、竽嘴木制,髹绛色漆。设二十二根管,系用直径约0.8厘米的竹管刮制而成,最长者78厘米、最短者14厘米。分前后两排插在竽斗上,每排十一根,用四至五道蔑箍加以固定。上端系一条绛色罗绮带为饰。前排一根长竽管上端插有一个角质的“塞”。此竽管及其相邻一根长竽管下端都有两个按音孔,靠近两管内侧的竽斗上有两圆孔。后排两根长管也同此情形。参照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竽(明器)有二十二管,分前后两排。推测它们可能是为折叠管而设置的。</p><p><br></p> <p>💕“离园不离情”周老师👩🏻‍🏫依然用炙热的心,贴心的怀抱陪伴着你们,在这一个特殊而又平凡的日子里快乐的玩耍,健康的成长,自由的探索。</p><p>今天的线上活动暂时到这里</p><p>我是你们的周老师👩🏻‍🏫</p><p>期待下次的活动</p><p>感谢家长您的支持与配合🌹🌹</p>

滥竽充数

成语

南郭

齐宣王

活动

成语故事

厘米

齐泯王

绛色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