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荣昌区教师进修学校 伍朝彬 </p><p><br></p> <p>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进一步将重视劳动教育落实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做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p><p> 聚焦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切实做好“五育并举”,融合育人。陶艺,作为一门兼具艺术性、跨学科性、综合实践性强的课程,有着独特育人功能。积极探寻以陶艺为载体,构建五育融合育人新路径。</p> <p><b>陶艺,指尖上的“劳动”</b></p> <p> 指尖颤动,可做神物。陶艺,是指尖上的劳动。一揉、一搓、一捏、一压、一拉、一拍,随心所欲、释放孩子天性。玩转指尖灵巧、亲近自然美好。堆、切、挖、刻、盘、画,涉及各种装饰造型手法,工序繁多。一团天成之泥、技与艺相融,方成神器。陶艺制作过程即是动手能力的培养,劳动技能的提升。手工课&劳技课,没有学科边界,学科的多样性、内容的整合性,走向融合育人。指尖舞蹈,别样劳动。</p> <p><b>陶艺,凸显劳动魅力</b></p> <p> 《周礼•冬官考工记》有云: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p><p> 陶艺,是心与手如孪生姐妹偏偏起舞的艺术品。传统的陶器制作至少有晒泥、炼泥、淘浆、拉坯、刻花、烧制等20多道工序。心手合一,成竹在胸,方可成器。每一个环节既有脑力劳动,更是体力劳动,对学生智力的开阔、劳动品格的锤炼独树一帜。心导之,手舞之,入浴火,获重生,乃成天下之宝器。儿童智力发展,起源于动作。陶艺制作过程学生脑、眼、手协调并用,促进左右脑的细胞活动,启迪心智、拓展思维、促进观察、激发创造。心与手的共舞,凸显劳动价值与魅力。</p> <p><b>陶艺,劳“艺”结合</b></p> <p>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玩泥巴是孩子的天性,自由的玩陶土,随意的糊泥,用力敲打泥巴,捏泥塑块等,沉浸在快乐中,学生在“玩”中学。与传统家务劳动、单纯生产劳作相比,学生更乐于接受和参与。一团泥,激起儿时记忆,激活童心。与老师、家长、社会共同参与,突破了传统劳动实践的育人边界。真正的陶艺课程,不是仅限于技能技巧的培养,而是要注重过程的参与,培养个性的表达,情感价值观的习得,综合素养的养成。在劳动中快乐,在快乐中劳动,润物细无声。陶艺,与传统家务、生产劳作相比,更具教育意义和文艺性。</p> <p><b>陶艺,劳动最“美”</b></p> <p> 陶韵千年,生生不息。在陶瓷发展史上,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最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是历史、文化的沉淀,美的永恒延续。陶艺教学,是对学生素养的晕染,文化的传承与创新。</p><p> 造型之美、雕刻之美、烧制之美、釉色之美,陶艺,集美于一体,处处有美、时时有美。学生在陶艺制作中,时刻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陶艺是创造美的劳动,融美育培养于整个过程。</p> <p> 陶艺教学,把劳动与情操的陶冶、文化的修养、科学技术的探究结合,“劳”中有艺、“劳”有美,“劳”中有思想、有情感、有文化、有科学。让陶艺教育更具文艺,更有价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