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爱恒久远,经典永流传 ——观《歌剧魅影》

李毅

有人说,如果一个人一生只看一场音乐剧,那非《歌剧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莫属。这样说并非夸大其词。音乐剧《歌剧魅影》创造了很多空前的记录。它于1986年10月9日在英国伦敦的女王剧院(Her Majesty)首演,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美国的首演于1988年1月26日在纽约百老汇进行,大受观众欢迎,2012年2月11日上演了第一万场,是首部在百老汇演出场次过万的舞台剧。<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 直到今天,该剧仍然在伦敦和纽约上演,成为演出场次最多的舞台剧。《歌剧魅影》获得了超过50个的主要戏剧奖项;在全世界30个国家的151个城市巡回演出,演出场次超过六万五千场,吸粉无数,演出门票收入超过六十亿美元,仅在百老汇就超过十亿美元;用伦敦首演原班人马录制的CD发行量超过四千万张,是全球发行量最大的专辑。 《歌剧魅影》以极富冲突性的故事情节,鲜明突出的人物性格,精彩优美的舞蹈,绚丽炫目的服装,梦幻般的布景,特别是那悠扬动听、婉转深情和高亢激越的歌曲,征服了一代又一代观众,是全世界最成功的娱乐产品。 我和家人2014年首次接触到这部音乐剧,立即被它深深触动,成为它的绝对粉丝,买了它的电影DVD和歌曲的CD,并在2016年夏天去英国伦敦旅游时,专门到女王剧场欣赏现场演出。下面谈一些观后感,分享一些它的轶闻趣事,欢迎批评指正。本文中所有相片都来自网络。<br> <b>一、《歌剧魅影》是一部音乐剧(Musical),不是传统的歌剧(Opera)</b><br>由于剧名含有歌剧二字,我们很容易认为它是一部歌剧。特别是对中国人来说,由于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对西洋歌剧的结构和特点不很了解,更容易这样认为。但看完“歌剧魅影”后,普通观众会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觉得它与传统的歌剧不一样,似乎更好听,更好看,更容易欣赏。有这种感觉的原因,是因为这是部音乐剧,不是传统的歌剧。<br><br>歌剧与音乐剧的主要区别有如下几点:<br>首先,它们分属于不同的艺术范畴。歌剧归属于音乐艺术,而音乐剧归属于戏剧艺术。歌剧是声乐优先,而音乐剧是表演优先。歌剧是为了唱歌而讲故事,而音乐剧是为了讲故事而唱歌。<br> 其次,起源不同。歌剧起源比较早,最早可追溯到中世纪的教义剧、神秘剧以及表现一系列有关联的场景的牧歌套曲和田园剧。第一部歌剧《达芙妮》(Dafne)于1597年在意大利诞生。而音乐剧出现的比较晚,是歌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由于华丽或庄严的歌剧或清唱剧不能完全满足观众需求而产生的,被称之为“居于杂耍和歌剧中间”的艺术形式。虽然历史上第一部音乐剧——约翰·凯的《乞丐的歌剧》(The Beggar's Opera),于1728年在伦敦首演,但音乐剧的大发展是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 第三,音乐形式不同。歌剧大都用美声唱法,采用大量的咏叹调和宣叙调,追求高难度的演唱技巧,对于嗓音和唱功的要求远远高于流行歌曲,音乐大都是以比较传统的管弦乐队为基础的古典音乐。而音乐剧则属于流行音乐范畴,在音乐风格的选择上更自由,多数用流行唱法,注重旋律的如歌性,讲究自然平易的发声和亲切随和的歌唱,甚至可以有爵士或摇滚乐,配器除管弦乐队外,也往往大量使用电声乐队的乐器。<br><br> 第四,表演形式不同。歌剧以唱为主,早期的歌剧没有对白,直到轻歌剧出现后,有的歌剧中才出现了少量对白。歌剧中舞蹈只作为一种穿插性、色彩性的辅助工具使用,表演形式相对单调。但音乐剧形式多样,通过音乐、舞蹈、戏剧三大元素的整合来讲述故事和刻画人物,除了音乐以外,舞蹈和故事的戏剧性都十分重要,舞台气氛有时追求热烈火爆。<br> 第五,舞台布置不同。歌剧以演员唱、观众听为主,舞台的布置相对简单。而音乐剧的布景则豪华、大胆、夸张、自由, 使用先进的舞台技术和漂亮的服装,为观众营造各种绚丽多彩的视觉冲击。有的音乐剧甚至与观众展开互动。<br> 第六,对演员的要求不同。我们经常在歌剧中看到大腹便便的男演员和体态丰盈的女演员。实际上只要歌剧演员的唱功好,观众就可以接受,因为他们是来欣赏唱歌的,对演员的长相及在舞蹈和表演方面的期望值不太高。但音乐剧强调各种艺术元素的整体效应,对演员的长相身材有一定要求,演员除了能歌,还要善舞,有表演才能。<br><br> 《歌剧魅影》作为音乐剧的杰出代表,在上述各个方面都凸显了音乐剧的特色,比传统歌剧更容易被普通大众欣赏就不足为奇了。音乐剧虽然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频繁的地方是美国纽约的百老汇(Broadway)和英国伦敦的西区(West End)。现在公认最著名的音乐剧有四部:《歌剧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1986年)、《悲惨世界》(Les Misérables,1985年),《猫》(Cats, 1981年),和《日落大道》(Sunset Boulevard, 1993年)。其中的三部——《歌剧魅影》、《猫》和《日落大道》,都为同一人作曲,他就是英国著名作曲家安德鲁·劳埃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 安德鲁·劳埃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虽然中国人习惯称他韦伯,但他的姓是英文中的复姓,应称劳埃德韦伯(Lloyd Webber),不宜简单地称为韦伯。他的名是安德鲁(Andrew)。 <b>二、《歌剧魅影》的创作过程</b><br>《歌剧魅影》与我国电影《夜半歌声》一样,都取材于法国作家加斯东·勒鲁(Gaston Leroux)于1909年发表的小说Le Fantôme de l'Opéra(歌剧魅影)。英国作曲家安德鲁·劳埃德韦伯很早就注意到这部作品,并有意把它改编为音乐剧,但他真正开始这部作品的创作是在完成音乐剧《猫》(Cats, 1981年)并大获成功之后。1984年,他联系了他在《猫》剧中的搭档卡梅伦·麦金托什(Cameron Mackintosh),提议以加斯东·勒鲁的小说《歌剧魅影》为蓝本,改编创作一部音乐剧。<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制作人麦金托什和作曲劳埃德韦伯</h3> 在经过一番酝酿后,他们把初步构想与另一个著名的音乐剧导演、澳大利亚人吉姆·沙曼(Jim Sharman)进行了讨论。吉姆·沙曼认为《歌剧魅影》的浪漫故事非常适合创作一部音乐剧,鼓励他们俩人把构想实施。麦金托什和劳埃德韦伯随即下定决心,开始创作。麦金托什担任制作人(Producer),劳埃德韦伯负责剧本与音乐创作。劳埃德韦伯潜心研究了十九世纪在巴黎歌剧院上演的作品,决定《歌剧魅影》的音乐要荟萃那个时期音乐的精华。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歌剧魅影》原作者加斯东·勒鲁</h3> 与《猫》剧的创作过程不同的是,《猫》是根据美国诗人艾略特(E.S. Eliot)的诗集谱曲,在改编成音乐剧前大部分歌曲都已有现成的歌词,而加斯东·勒鲁的小说《歌剧魅影》里面并没有现成可用的歌词。劳埃德韦伯和麦金托什寻找作词人的过程充满了戏剧性,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他们先找了著名的作曲家、剧作家、歌词作家吉姆·斯特曼(Jim Steinman),认为他写词的风格非常适合有一定黑暗色彩的《歌剧魅影》,但不巧的是斯特曼因另有任务,脱不开身。然后他们找了著名歌词写手Alan Jay Lerner,但遗憾的是Lerner因为健康原因不能与他们合作(Lerner于1986年6月因癌症去世)。之后,他们找到了理查德·斯蒂尔格(Richard Stilgoe)来共同创作剧本与歌词。斯蒂尔格与劳埃德韦伯一同完成了剧本,并写了歌词。虽然有了歌词,但劳埃德韦伯和麦金托什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后来,麦金托什在为一个作曲和歌词创作的比赛节目当裁判时,偶然发现了当时只有二十多岁、刚大学毕业、默默无闻的查尔斯·哈特(Charles Hart)。独具慧眼的麦金托什力邀哈特加入《歌剧魅影》创作团队。哈特重新创作了《歌剧魅影》的大部分歌词,使《歌剧魅影》中的歌词充满了浪漫情调。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编剧理查德·斯蒂尔格</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词查尔斯·哈特</h3> 由于《猫》剧的成功,麦金托什和劳埃德韦伯在艺术界有相当高的名望与一定的经济基础,他们决定要把《歌剧魅影》打造为最好的音乐剧,搭建了一个相当豪华的创作班子,使《歌剧魅影》的舞蹈、舞台布景、服装、道具、灯光等在音乐剧中都达到了标杆级的水准。美国纽约百老汇的著名导演哈罗德·普伦斯(Harold Prince,1928-2019)被请来执导。华丽优美的舞蹈是由麦金托什和劳埃德·韦伯的老搭档,因编导《猫》剧的舞蹈而获得多项大奖的吉莉安·琳恩(Gillian Lynne, 1926-2018)编排设计的。<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导演哈罗德·普伦斯</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舞蹈设计吉莉安·琳恩</h3> 梦幻般的舞台布景与炫目的服装设计是法国设计师Maria Bjornson女士的杰作,她以鬼异的形式成功地再现了巴黎歌剧院的氛围。据说设计化妆舞会那一场的戏服时,她的部分灵感来自中国戏服。整部戏演出服有230多套,道具数百件,假发八十多顶。最光彩夺目的道具之一水晶吊灯和巴黎歌剧院的一模一样,重达1吨,宽3米,有6000多颗水晶。《歌剧魅影》整个演出约两个半小时,而这么长的时长却几乎每五分钟就要变换一次布景,负责布景和道具的工作人员每场演出都非常紧张,忙得不可开交。Maria Bjornson因为设计了《歌剧魅影》的舞台布景、服装、道具、吊灯及灯光而获得了多项大奖。《歌剧魅影》公演三十多年来,基本一直沿用她当初的设计。《歌剧魅影》首演的制作成本达到了惊人的两百万英镑,这在当时是一个天文数字。其中的九十万英磅用于布景和服装。 <h3 style="text-align: left;">舞台、服装与灯光设计Maria Bjornson</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歌剧魅影》中的水晶吊灯</h3> 在劳埃德韦伯创作《歌剧魅影》音乐的过程中,他当时的妻子、英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萨拉·布莱特曼(Sarah Brightman)给了他很多的灵感与鼓励,里面的很多歌曲都是按照莎拉·布莱特曼的音色与音域量身定做的。所以剧中女主角克蕾斯汀·戴阿伊(Chrintine Daaé) 的演员早已确定为萨拉·布莱特曼。 <h3 style="text-align: left;">青年安德鲁·劳埃德韦伯与萨拉·布莱特曼</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安德鲁·劳埃德韦伯与萨拉·布莱特曼</h3> 但男主角魅影(Phantom)的主演却迟迟定不下来。一直到了1986年1月,离正式开演只有九个月,各项广告宣传活动已经启动的情况下,仍未找到合适的男主角,只好在用于广告的剧透录音中,使用史蒂夫·哈利(Steve Harley)的声音。哈利曾为一支名为叛逆伦敦佬(Cockney Rebel)的摇滚乐队做挂名人物,有一定的知名度。就在人们猜测哈利将最终出演魅影一角时,终于确定英国著名喜剧男演员迈克尔·克劳福(Michael Crawford)担任魅影主演。他与莎拉·布莱特曼的搭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舞台剧还未上演,剧中的四首歌,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歌剧魅影),The Music of the Night(夜之音乐),All I Ask of You(我对你只有此要求),Wish You Were Somehow Here Again(希望你重现),已经脍炙人口,登上热门歌曲金榜。<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迈克尔·克劳福</h3> 迈克尔·克劳福与莎拉·布莱特曼在《歌剧魅影》中 创作人员所付出的所有努力都取得了巨大的回报。到1986年10月9日在女王剧院开演那天,整个剧场座无虚席,预售门票收入已超过百万英镑。首演结束后,全体观众起立,欢呼鼓掌达十分钟之久。可是主创人员劳埃德韦伯和麦金托什因为紧张,在幕间休息时溜出剧场,到旁边的马克西姆咖啡厅(Maxim’s)喝咖啡,没有回剧场,从而错过了见证最后观众热烈欢呼的场面。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女王剧院</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女王剧院内部</h3> 随后,《歌剧魅影》在全球受到热捧。2004年,美国著名导演乔尔·舒马赫(Joel Schumacher)把它搬上了银幕,由当时年仅17岁的美国歌手艾米·罗西姆(Emmy Rossum)出演克蕾斯汀,苏格兰演员杰拉德·巴特勒(Gerard Butler)饰演魅影。这部电影获得三项奥斯卡提名,劳埃德韦伯为这部电影新创作的一首歌“学会独处”(Learn to Be Lonely)获最佳原创歌曲提名。杰拉德·巴特勒用的面具在EBay以6350英镑的高价被卖出。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艾米·罗西姆饰演的克蕾斯汀</h3> 杰拉德·巴特勒和艾米·罗西姆饰演的魅影与克蕾斯汀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克蕾斯汀与劳尔(Patrick Wilson饰演)</h3> 被魅影数次捉弄和打压的女高音歌手卡洛塔(Carlotta Giudicelli),由Minnie Driver饰演,但因她缺乏歌剧经验,在2004年的电影中,卡洛塔的歌声实际来自Margaret Preece。<div><br></div> 2011年10月在伦敦皇家阿尔伯特大厅(Royal Albert Hall)举办了《歌剧魅影》上演二十五周年纪念演出, Sierra Boggess和Ramin Karimloo分别饰演饰克蕾斯汀和魅影。劳埃德韦伯在庆祝演出结束后致辞时说,《歌剧魅影》的成功是众多艺术家合作的结晶。他特别感谢已于2002年去世的法国设计师Maria Bjornson女士,认为她设计的舞台和服装是《歌剧魅影》经久不衰的最重要元素之一。为这场庆祝二十五周年纪念演出所录制的DVD成为最热卖的DVD之一。2015年8月,在其诞生地伦敦女王剧院举行了《歌剧魅影》上演12000场的庆祝活动。<br> <b>三、《歌剧魅影》作曲者简介</b><br>安德鲁·劳埃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1948年3月22日出生于英国伦敦的一个音乐世家。我要再次强调他的姓是英文中的复姓,叫劳埃德韦伯(Lloyd Webber)。就象中文复姓司马不能分拆为司和马一样,我们应称他为劳埃德韦伯(Lloyd Webber),而不宜简称韦伯(Webber)。他的名是安德鲁(Andrew)。他父亲威廉·劳埃德韦伯(William Lloyd Webber,1914–1982)是著名的作曲家、管风琴演奏家、音乐教育家,也是歌剧爱好者和研究普契尼歌剧的专家。他的母亲吉恩·赫米安丽·约翰斯通(Jean Hermione Johnstone, 1921–1993)是小提琴家和钢琴家。他的姨妈维奥拉(Viola)是剧院演员,经常带他到剧院看戏,令他领略了舞台的魅力。他的弟弟朱利安·劳埃德韦伯(Julian Lloyd Webber)是大提琴手。安德鲁从小受到音乐熏陶,很早就展现出音乐才华,9岁开始作曲。11岁时他用积木和纸板盖了一个玩具剧院,并为这个玩具剧院谱写作品。1963年,在日常学习之外,他父亲把他送到艾瑞克·吉尔德(Eric Gild School of Music)音乐学校兼学音乐。<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少年安德鲁·劳埃德韦伯</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青年安德鲁·劳埃德韦伯</h3> 1965年,他进入牛津大学莫德莲学院(Magdalen College, Oxford)学习历史。虽然他在牛津只学习了一个学期就退学了,但在这里认识了当时只有20岁、正在学习法律但决定将来要做歌词作家的蒂姆·莱斯(Tim Rice)。安德鲁后来说,与蒂姆·莱斯的相识改变了他的生命轨迹。他们俩当时就共同决定,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音乐剧事业。从牛津大学退学后,他进入皇家音乐学院(Royal College of Music)学习,开始了对音乐剧的探索和追求。<br> <h3 style="text-align: left;">青年时期的安德鲁·劳埃德韦伯与蒂姆·莱斯</h3> 从音乐学院毕业后,安德鲁·劳埃德韦伯开始了歌曲和音乐剧的创作。他与蒂姆·莱斯共同创作了四部音乐剧:其中第一部是从未上演的《我们的样子》(The Likes of Us),其余三部是广为人知的《约瑟夫和神奇彩衣》(Joseph and the Amazing Technicolor Dreamcoat)、《耶稣基督巨星》(Jesus Christ Superstar)和《艾薇塔》(Evita)。这三部音乐剧的演出和录音制品一度被评论为二战以后英国音乐剧中最受欢迎的作品。蒂姆·莱斯后来还为迪斯尼创作了《阿拉丁》、《狮子王》,舞台剧《美女与野兽》,以及百老汇的著名歌剧《阿伊达》。安德鲁·劳埃德韦伯也与其他歌词作者合作创作了其他音乐剧。这些作品使他名声大震,成为著名的音乐剧作曲家。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安德鲁·劳埃德韦伯与蒂姆·莱斯</h3> 使安德鲁·劳埃德韦伯成为领袖级音乐剧作曲家的,是他在1981年以美国诗人艾略特(T. S. Eliot)在1939年出版的诗集《猫》为歌词创作的同名音乐剧。《猫》是安德鲁·劳埃德韦伯与卡梅伦·麦金托什(Cameron Mackintosh)的第一次合作。<br> 《猫》剧的创作十分困难。第一个困难是原诗集只有一些零散的小故事,没有一个能吸引住人的剧本。麦金托什和劳埃德韦伯把皇家莎士比亚公司(Royal Shakspear Company)的著名导演特雷弗·纳恩(Trevor Nunn)请来编写剧本和担任导演。纳恩成功地把一连串小故事串联起来,并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歌“回忆”(Memory)创作了歌词。 第二个困难是资金。为筹集资金,麦金托什和劳埃德韦伯找遍了亲戚朋友和所有可能的投资人,把能筹到的每一个铜板都用到了《猫》剧的创作中。但因为此剧当时不被看好,资金仍然严重不足。劳埃德韦伯不得已,甚至将自己的住房多次抵押贷款,孤注一掷投入创作。他后来说,如果《猫》剧失败,他将倾家荡产,一名不文。《猫》剧在伦敦西区和纽约的百老汇都大受欢迎,在伦敦上演了21年共8949场,在百老汇上演18年共7485场,成为上演时间最长的音乐剧,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回忆”(Memory)更是被称为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单首歌曲。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猫》剧照</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猫》剧照</h3> 据女歌唱家伊莲·佩姬(Elain Paige)回忆,1981年4月的一个晚上,她在开车回家的路上,从车上的收音机里听到了《猫》剧的首演广告,被“回忆”这首歌深深触动,激动得不能自已,差点开车出事故。她决定第二天给安德鲁·劳埃德韦伯打电话,要求唱这首歌,为这首歌录制唱片。第二天一早,她还没打出电话,劳埃德韦伯的电话先打过来了,说原定的《猫》剧主演,著名演员朱迪·丹奇(Judi Dench)因为在排练中意外受伤,不得不退出演出,请伊莲·佩姬千万帮忙,快来救场。想到能唱“回忆”(Memory)这首歌,伊莲·佩姬毫不犹豫就答应了,结果她和《猫》剧成为绝配。“回忆”和《猫》剧都红遍全球,成为经典传奇。《猫》剧的所有投资人都得到了极丰厚的回报。<br><div><br></div><div>作为后话,为了避免主要演员因病或其他意外不能出演导致整个演出瘫痪的情况,后来著名音乐剧的主要演员都是双配置。如果一周演出七场,后备演员将演两场。</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伊莲·佩姬</h3> 《猫》剧的演出纪录和票房都被后来的《歌剧魅影》打破。需要说明的是,安德鲁·劳埃德韦伯是一个很多产的作曲家,限于篇幅,本文没有列举他的所有作品。1977年,他创立了真正好集团(Really Useful Group),并独家经营掌管,公司主要生产制作他自己的作品,同时也积极发展和制作其他作者的作品。如今,真正好集团已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音乐制作公司。如果说安德鲁·劳埃德韦伯是有史以来全世界最优秀的作曲家,肯定有人不同意;但说他是财务最成功的作曲家,则基本没有异议。<br><br>安德鲁·劳埃德韦伯有过三次婚姻。与第一任妻子莎拉·秀吉儿(Sarah Hugill)的婚姻维持了11年(1972-1983),育有两个孩子,两人于1983年离婚。1984年,他与莎拉·布莱特曼结婚,这段感情十分浪漫但却是最短命的,1990年他们离婚,无子女。他的现任妻子是玛德琳·古登(Madeleine Gurdon),两人于1991年结婚,生了三个孩子。<br> <h3 style="text-align: left;">安德鲁·劳埃德韦伯与萨拉·布莱特曼</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安德鲁·劳埃德韦伯与萨拉·布莱特曼</h3> 安德鲁·劳埃德韦伯1992年生日那天被英国女皇册封为骑士(Knight Bachelor),1997年新年被授予终生勋爵,成为贵族院成员。他于2017年10月17日从贵族院退休。<br> <b>四、《歌剧魅影》剧情简介</b><br>《歌剧魅影》剧情可以简单概括为美女与野兽以及三角恋情。舞台剧与2004年美国电影的剧情有微小的差异。下面的剧情是以电影为基础的。<br><br>故事的开头是在巴黎人民歌剧院(Opera of Populaire)的一个拍卖现场,一个叫劳尔(Raoul, Vicomte de Chagny)的人拍得了一个有小猴子的音乐盒。下一个拍卖项目——充满传奇故事的水晶吊灯,把劳尔和另一个名叫梅格·吉利(Meg Giry)的女士带到了深深的回忆中。<br><br>那是很多年以前,有一个名叫艾瑞克(Erik)的男青年,他从小就因为面容丑陋而被父母和世人遗弃,不得不在一个马戏团谋生,作为丑角吸引观众,受尽了同事的欺凌和世人的轻视。一天,马戏团在巴黎演出结束后,他因无法忍受经理的毒打,愤怒之下杀死了经理而亡命奔逃,被在人民歌剧院(Opera of Populaire)学习芭蕾舞的善良少女吉利小姐(Madam Giry)搭救,把他带到剧院里隐藏下来。由于相貌丑陋及有犯罪的案底,他不能与世人见面,长期生活在黑暗与孤独中,从来没有见过阳光,性格极其扭曲。但他又是艺术、建筑和音乐方面的天才。他对这个歌剧院极其熟悉,在里面神出鬼没,使人感到剧院里有一个幽灵,一个魅影。吉利小姐虽然知道内情,但不敢说出来。<br> 克蕾斯汀是一个著名瑞典音乐家和小提琴手的女儿,曾经有过快乐与衣食无忧的童年。但是,父亲的去世把美好的生活打碎了,她成为孤儿,被送到人民歌剧院学习芭蕾,与吉利女士的女儿梅格(Meg Giry)同年龄并成为好朋友。当夜深人静,诺大的歌剧院变得一片黑暗时,小克蕾斯汀感到孤独害怕,她常希望父亲去世前许诺的音乐天使(Angel of the music)会出现。同样孤独的魅影注意到了小克蕾斯汀,非常同情她,就假扮音乐天使,与她说话,安慰她,教她唱歌。九年过去后,小克蕾斯汀长大成为了一个年轻美丽、朝气蓬勃的大姑娘,并在魅影的指导下掌握了高超的歌唱技巧。在多年的接触中,魅影陷入了对她深深的爱恋中不能自拔。为了排解对克蕾斯汀的思念,他在自己位于歌剧院地下室的黑暗住所里制作了多个栩栩如生的克蕾斯汀的模型。但遗憾的是,魅影的这种感情只能是一种单相思,因为克蕾斯汀并不知道他是一个真人,一直把他当作父亲去世前许诺的音乐天使,对他只有象对父亲和导师般的那种尊敬、崇拜与感激,没有爱情。 <h3 style="text-align: left;">2004年电影中艾米·罗西姆饰演克蕾斯汀</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2011年庆祝二十五周年纪念演出中的克蕾斯汀(Sierra Boggess饰)与魅影(Ramin Karimloo饰)</h3> 另一个男青年劳尔(Raoul, Vicomte de Chagny)是一个贵族的后代。在克蕾斯汀的父亲还在世的时候,他们两家曾经是邻居。两小无猜的克蕾斯汀和他常在一起玩耍,有过一段美好的时光。有时,在克蕾斯汀父亲小提琴的伴奏下,他们俩一起诵诗。后来两家分开了,俩人就再没有见过面。长大成人后的一天,劳尔作为人民歌剧院的出资人到剧院观看排练和演出, 意外地发现了克蕾斯汀。同时,魅影为了帮助克蕾斯汀出名,不择手段制造事端打压在剧院担任女高音已十九年之久的卡洛塔(Carlotta Giudicelli),使克蕾斯汀演上了主角。在克蕾斯汀首演成功的晚上,化妆室里满屋子都是各色各样鲜艳美丽的玫瑰花,但引人注目的,是那枝由魅影赠送的、系着黑丝带的红玫瑰。<br> 劳尔到化妆室来看望克蕾斯汀,意外的重逢使他们俩充满喜悦,相约一起出去吃晚饭,这使得魅影妒火中烧,他施展魔力,把克蕾斯汀带到他黑暗的住所。当梅格来到化妆室时,不见克蕾斯汀的踪影,只看到留在地上的那枝系着黑丝带的红玫瑰。这时,魅影正在剧院地下室的黑暗住处向克蕾斯演唱"夜之音乐"(Music of the Night),倾述自己对她的爱情。但对这突如其来的爱,克蕾斯汀无法理解和接受。她只感到惧怕,并想逃避。 2004年电影中的劳尔与克蕾斯汀 2004年电影中的劳尔与克蕾斯汀 2011年庆祝二十五周年纪念演出中的劳尔与克蕾斯汀 2011年庆祝二十五周年纪念演出中的劳尔与克蕾斯汀 为和劳尔争夺克蕾斯汀,魅影直接干预剧院的人事安排,并在演出《哑剧》(Il Muto)时打压卡洛塔,制造事故杀死了剧院布景人约瑟夫·布克特(Joseph Buquet),使克蕾斯汀从演不能说话的哑仆,换为出演女主角。但所有这些都无法阻止克蕾斯汀和劳尔相爱。在偷窥到克蕾斯汀和劳尔互诉爱恋,决定相伴到老不分离后,魅影确定自己已无法得到克蕾斯汀的爱情,认为自己给了克蕾斯汀音乐和一切,而克蕾斯汀却以背叛自己,辜负自己作为回报。他从地上的残雪中捡起来并捏碎了那枝系着黑丝带的红玫瑰花,决定要疯狂地报复。<br> 魅影创作了一部名为《唐璜的胜利》(Don Juan’s Triumphant )的新歌剧,指定克蕾斯汀担任女主角。而劳尔和剧院经理等人因不堪魅影的骚扰,决定将计就计,借此机会安排武装警察抓捕魅影,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深知魅影神奇力量的吉利女士认为这样做会惹出大祸,但无法阻止劳尔等人的安排与布置,一场更大的冲突已迫在眉婕。果然,在新歌剧上演时,魅影杀死了饰演男主角的演员乌巴尔多·皮昂吉(Ubaldo Piangi),带面具亲自登台出演男主角,和他心爱的人一起上演一次绝唱,想在自己能控制和能充分展现才能的领域征服克蕾斯汀,赢回她的爱。 魅影与克蕾斯汀在“唐璜的胜利”中对唱 魅影与克蕾斯汀在“唐璜的胜利”中对唱 但在和克蕾斯汀对唱的过程中,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离开剧本深情地呼唤克蕾斯汀,要她回到自己身边来。知道对方是魅影的克蕾斯汀撕下了他的面具,使他的丑陋面目暴露出来。极其愤怒的魅影制造事故,使剧院的大水晶吊灯坠落地上,引起大火,并在混乱中把克蕾斯汀劫持到剧院地下湖心的住处,要她答应和自己相爱。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魅影深情呼唤克蕾斯汀</h3> 为了搭救克蕾斯汀,劳尔在吉利女士的指引下,不顾一切地追到了魅影的住处。但他不幸中了魅影的圈套,只要魅影一拉绳子就会把劳尔吊死。魅影要挟克蕾斯汀,要么和自己相爱,要么眼看着劳尔被吊死。悲伤、绝望、恐惧中的克蕾斯汀对魅影唱道:“上帝给我勇气告诉你,你并不孤独”,并给了魅影深情一吻。这一个意味深长的吻,象火红的太阳,化解了魅影冰封的心灵,使他得到了从来没得到过的同情、尊敬与爱,唤醒了他内心深处的善良,使他意识到爱不是占有,而是要让心爱的人按自己的意愿幸福地生活。在看到劳尔宁愿死也不愿意放弃克蕾斯汀之后,他解开套在劳尔脖子上的绳子,对克蕾斯汀和劳尔挥挥手,让他们离开。克蕾斯汀和劳尔相依走到门口。突然克蕾斯汀又回到魅影身边,将魅影之前给她戴上的戒指摘下,还给魅影。魅影强捺悲哀,目送克蕾斯汀离去,伤心地唱出“夜之音乐结束了”(It's over now, the music of the night),消失在黑暗中。待梅格带着武装警察赶到时,只看见留在王座上的面具。 魅影要挟克蕾斯汀,要么和自己相爱,要么眼看着劳尔被吊死。 克蕾斯汀的亲吻化解了了魅影冰封的心灵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留在王座上的面具</h3> 多年以后,克蕾斯汀已经去世,劳尔带着在故事开头时,从拍卖会上拍得的有小猴子的音乐盒到她的墓前来看望,却发现墓碑前放着一枝系着黑丝带的红色玫瑰花......。(全剧终) <b>五、《歌剧魅影》的歌词</b><br>《歌剧魅影》中的每一首歌曲都动人心弦,让人难以忘怀,听后会情不自禁地经常哼唱,给人以“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的感觉。我们会随着歌声喜,随着歌声悲,随着歌声爱,随着歌声恨,最后和剧中的魅影一样,随着歌声梦断心碎。这些歌曲的成功,除了悠扬婉转的曲调外,优美和富有意境的歌词是另一主要原因。西方文化讲究写实,中国文化强调写意。通常而言,西方歌词很多都是大白话,对此我非常不喜欢。但《歌剧魅影》的歌词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哼唱之余,还时常品味其歌词的意境。下面用两首歌举例说明。<br><br>第一首歌:“Think of Me”(思念我),以其清新隽永的歌词和优美的曲调把观众紧紧抓住,再也离不开。整首歌的歌词都是日常生活中最平常的词汇,却传达出那种不同寻常的、深切的爱与思恋。<br><div><a href="https://youtu.be/KhfaOqqr0RM"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2004电影中Emmy Rossum演唱的"Think of Me"</a> (YouTube)</div><div><a href="https://youtu.be/ncvnA8p4lww"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2011纪念版Sierra Boggess演唱的"Think of Me"</a> (YouTube)<br></div><div>不能观看YouTube的朋友可以看下面的优酷视频,但声音质量较差。</div> 第二首歌:“歌剧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这首歌表达的是克蕾斯汀的困惑,她在问自己:那个在沉睡中对我歌唱,进到我梦里,呼唤我,叫我名字的,就是眼前这个人吗?魅影也用这个机会对克蕾斯汀表达他的爱。歌中克蕾斯汀在魅影多次“为我歌唱”(Sing for me)的鼓励下唱出了一个很高的高音,表达了来自内心的一种强烈渴求,象一股强大的力量,要冲破地下室的黑暗,打碎世俗观念的桎梏,追求新的生活。这段唱让人血脉喷张、荡气回肠。<div><a href="https://youtu.be/uNUcuZ97FT0"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2004电影中的“歌剧魅影”</a> (YouTube)<br></div><div>上面的链接是2004电影中魅影和克蕾斯汀的对唱,但我更喜欢2011年25周年纪念演出中这一段,感兴趣的朋友打开下面的优酷视频看看。</div> <div>虽然《歌剧魅影》中的所有歌都用词简单,意思也很清楚,但要把这些歌词翻译为中文绝非易事。在构思此文时,我曾打算把中文歌词也包括进来,但试了一下后,发现要表达出同样的韵味实在太难,就不在这里献丑了。但我找到了两名中文歌手费翔和朱桦用中文演唱的上面说的第二首歌“歌剧魅影”的视频。演唱有相当高的水平,但个人认为其中的中文歌词已不能算作翻译,而是体会了原文词意后,用中文进行的再创作。感兴趣的朋友打开下面的优酷视频看看</div> 实际上,剧名本身的中文翻译也是五花八门的。《歌剧魅影》是最常见的中文译名,但也能看见《剧院鬼魅》、《剧院魅影》、《歌剧幽灵》等等。<div><br>《歌剧魅影》的完整DVD常见的是2004年的电影版和2011年在英国伦敦皇家阿尔伯特大厅上演的25周年纪念版,这两个版本各有所长,难分伯仲。我个人更喜欢2011年25周年纪念版,一是觉得它里面的歌唱得更好一些;二是因为它是舞台剧版,更贴近原舞台剧的服装和布景。不过,就跟足球迷看足球比赛一样,电视上怎么看都不如现场欣赏的效果。将来如果你有机会访问伦敦或纽约,一定到剧院欣赏一场《歌剧魅影》的演出,绝对的视听享受。</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