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故事”征文(42)——鄠邑区涝店初级中学王养直老师的教育故事

冷空气

<h5><b><font color="#167efb">编者按:回首来时路,郁郁满芳华;迈步新征程,砥砺再出发!为引导广大教师关注自己的职业生涯,在回望中展开教育反思,在反思中深化教育理解,在理解中强化专业成长,在成长中升华教育理想。鄠邑区教科局组织了“我的教育故事”征文活动,以一个个平凡故事,鲜活的案例,激发广大教师的职业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广大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成就教育梦想。现摘选部分优秀作品,持续推送,广泛宣传,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font></b></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我的教育故事</b></h1><p><br></p> 所谓故事,就是过去了的事,那么,这段故事,我想讲得稍远一些。 2001年我参加工作,是作为最后一批被国家分配的长安师范的学生来到了涝店镇史家庄小学。<br>  我的到来让当时的校长引以为傲。他带着我,走到教室,对学生说:“你们老师可是正规师范学校的毕业生,一定要好好学习啊!”<br>  可见,当时的长安师范,是多么响当当的一个名字。<br> 当时农村学校的条件很艰苦。窗子上几乎没有玻璃,当隆冬到来,北风夹着雪花卷进教室的时候,我们只能用塑料纸订住窗户来保暖。脚指头时常冻得肿起来。学校里没有围墙,一到下雨天,整个操场就是稀巴烂的一个大泥塘。早晚饭的菜永远是在哪个季节都不会坏掉的咸菜。虽然时代已经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但电脑却没有普及到这个渭水边的小村庄,每到考试的时候,我们扔用蜡纸刻好试卷的模板,然后,把一张一张试卷用油墨滚子印出来,一切都是原始的手工。 当时我带的是五年级,语文,数学。一年级音乐,四年级品德。对于小学的课程,真是无所不能。白天的课一直上到下午五点,然后就放学了。放学后,我几乎天天走访每个学生的家庭,看他们在家里做作业的情况。清楚的记得有一次,我看见马冬刚坐在自己家的院子里发呆。我走过去,坐在他书桌前问:“你怎么了,怎么不做作业?” 他说上课没有听懂,于是,我就坐在他旁边,把上课讲的例题一道又一道的又给他讲了,直到他会做练习题为止,当准备回学校时,暮色已经降临。他家院子的老榆树,串串榆钱伸向碧蓝的天空,四周静极了。 那年,我只有十九岁。承接写上个世纪乡村教育的传统,而又不知不觉的开启下个世纪的篇章。<br>  2003年,由于镇上的中学极缺老师,我考了中学语文教师资格证,来到了涝店初级中学。当时的涝店中学属于全县第二大中学,每个年级十二个班,每个班七十多个学生。我带班主任,兼两个班的语文 。不说上课,每天的作业堆得就有小山那么高。<br>  周天下午到校,一直到周五,都过着不能回家的生活。<br> 记得不知道多少次,大半夜还有学生敲门:“老师,某某某发烧了。”于是,我就从热乎乎的床上爬起来,冒着风雪,带着学生到镇上的医院去看病,等回来的时候,已经是后半夜了。此时,还要为他们准备热水,看着他们喝完药才让他们回宿舍。<br>  住宿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河滩边的孩子,家离得特别远。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无形间也尽力家长的责任。<br> 带初三的时候,更是辛苦了。每天六点进教室早读,晚上几乎十点才能彻底结束一天的工作。而这样的生活,近乎持续了十几年。<br>  近些年来,国家对农村教育非常的重视。我们每个人有自己的电脑,每个班里有班班通。不知提高了多少教学的效率。对住宿舍生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让人更是心生温暖。<br> 这些在上班会的时候,我常常给学生讲到,让他们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让他们好好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br>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br>  艰辛的日子,自己已经忘却了很多,但总有人记得。<br> 有几次,我走在路上,有的年轻人几乎追上来,叫我老师。我已不认识他们是谁,当他们说出名字时,我清楚地记得他们小时候的样子…………有时候,见面后不知说什么,可那段朝夕相伴的苦乐年华,却那么清晰的浮上心田。<br>  这些人中,有军人,医生,老师,科研工作者,工人,农民……<br>  而我的故事,并非我一个人的故事,而是遍布在每个角落的同一时代乡村教师共同的故事。<br>

教育

故事

学生

老师

教师

每个

他们

时候

记得

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