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钢博物馆巡礼(二)

姚东旭

<p>  武钢博物馆建筑面积约11000平米,展出面积6000多平米,馆内采用高科技设备引导观众参观,共设置了17个触摸屏和22个液晶显示屏,滚动播出各个时代有关冶金的信息资料。武钢博物馆是中国首家钢铁博物馆,也是集展示、科普教育和接待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1958年9月13日,武钢诞生的第一天,第一包铁水就要出炉之时,毛泽东主席走上炉台。在毛主席的注视下,流出高炉的第一炉铁水,被铸造成第一批铁锭,“镇馆之宝”就是其中一枚。如果想了解中国的冶金史,请来吧!</p> <p>  中国首个钢铁博物馆武钢博物馆落成并免费开放</p><p> 2008年09月13日 14:0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p><p> 中新网武汉9月13日电 (记者 徐金波)中国钢铁行业首个历史博物馆——武钢博物馆13日正式落成,并免费对外开放,来自中国钢协、鞍钢、宝钢、首钢、日本株式会社、德国西门子等主要钢铁行业企业负责人纷纷前来祝贺。</p><p> 武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的第一家大型钢铁企业,承载中国钢铁强国的梦想。经过全国各地建设者艰苦奋斗,1958年9月13日,武钢炼出第一炉铁水,由此向世界宣告了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工业粮仓”。</p><p> 如今的武钢经过自主创新,形成了以“桥、管、线、箱、容、电、车、军”等为重点的一批精品名牌,大多数产品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普通居民家的白色家电,还是三峡工程、青藏铁路、杭州湾跨海大桥、国家体育场、神舟飞船发射塔架、国家石油储备库等众多举世瞩目的工程,都使用了武钢的产品。</p><p> 今日开馆的武钢博物馆投资1个亿人民币新建而成,建筑面积约11000平米,展出面积6000多平米,馆内采用高科技设备引导观众参观,共设置了17个触摸屏和22个液晶显示屏,主要记录武钢及中国钢铁行业五十年来的发展历程。3000余件藏品,共分为23个类别,包括书籍、图纸、技术专利,介绍信、纪念封、歌曲、劳保用品、票据、织锦等,大到一座车床,一卷钢,小至一枚厂徽,一个洗澡牌,从不同角度,向人们讲述了武钢历史。(完)</p> <p>武钢筹建全国首家钢铁博物馆</p><p>2007-07-24 15:25:58</p><p>华夏经纬网</p><p>(武汉晨报) 50年来,武汉城区1/10人口工作生活的地方,数千家庭三世同厂的地方,承载着新中国钢铁强国之梦……她就是武钢。目前,正在筹建的全国首家钢铁博物馆——中国武钢博物馆,不仅尽现新中国首家特大钢铁厂的风云成长史,也展现中国钢铁工业的历史变迁。</p><p>作为武钢50华诞的贺礼,武钢博物馆将于明年开放。据筹备工作组负责人介绍,博物馆将位于青山区冶金100街坊的武钢剧院,规划总面积近万平方米,为3~4层现代建筑,改造后从三个角度看,将呈现三种不同景观。该项目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p><p>目前博物馆正向全国征集藏品——武钢(含汉冶萍公司)各个时期的见证物,包括具有历史意义的文件、照片、资料和实物等。</p><p>71岁的张铁林老人捐出毛主席视察武钢的照片时,洒下感慨的泪水。至今,筹备组已收到千余件物品和书报。</p><p>武钢党校教授孙玉贤家三代共12人在武钢工作。她感慨地说,武钢博物馆不仅浓缩了武汉钢铁业50年创业兴业的历史,也是中国近现代工业史的见证。</p><p>武钢为百余家央企之一,累计产钢1.77亿吨,累计实现利税854亿元,在中国排名第3位,世界排名第16位。武钢集团现有从业人员7万余人,旗下各类公司60家左右。2010年,武钢总体规模达到3000万吨以上,年销售收入达到1300亿元以上,力争进入世界500强行列。</p><p>揭秘武钢博物馆——</p><p>规划中的武钢博物馆,将全面展示武钢昨天、今天、明天的光荣与梦想。目前各项筹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方寸”之地,是连绵几十里的红钢城和它背后湮没的故事。</p><p>●50年前的《人民日报》、30年前的补丁工装</p><p>记者在筹建办公室看到,五六个文件柜和大保险柜里,已收藏了1000多件民间征集的藏品:镌刻着五星红旗、镰刀斧头、齿轮麦穗、毛主席头像的各类纪念章,登载武钢第一炉铁水出炉泛黄的报纸……</p><p>一位老工人捐献的一件蓝灰色工装上,还有斑驳的油污和累累补丁。工作人员请教了很多老工人才知道,这是炼铁厂在上世纪70年代时期的一种工装,能保留到现在的估计没有几件了。</p><p>一张1958年9月13日的《人民日报》,头条是《新中国第一个国家投资建设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投产》。报纸颜色已经发黄,要用两只手小心捧起来才不会弄破。</p><p>●毛主席见证武钢第一炉铁</p><p>1958年9月13日,27岁的苏恒秀非常激动。一大早他就匆匆从宿舍赶来,进行炉前检查和调试。这一天,武钢一号高炉建成投产,而且要于15时23分顺利出铁。所有人得到的指令是:一定要保证顺利出铁,同时迎接中央领导的检查。</p><p>中央领导会是谁?他很好奇,但没有时间考虑,因为所有精神都要集中在高炉上。作为原一高炉炉前技师,他就要见证武钢第一炉铁的诞生!</p><p>7月20日,已经古稀之年的苏恒秀躺在病床上,思绪被记者拉回到那个特殊年代,布满皱纹的脸上浮现出自豪。</p><p>时针指向15时,当他指挥吊车吊装炮泥时,突然看到一个再熟悉不过、在画册和书籍上看了无数遍的人走上炉台,离他就十几米远,他的心瞬间像“敲鼓一样咚咚响”。“那是毛主席,毛主席啊!”</p><p>在毛主席的注视下,第一炉铁水顺利地从铁口流出。毛主席扶着栏杆,凝视着火红的铁水流向铁罐,充满信心地说:“这次铁出的不多,今后会多的,会多的。”</p><p>欲“请”200吨“神铁”做镇馆之宝</p><p>省博曾动过心,汉阳区舍不得,专家主张就地保护</p><p>欲做镇馆之宝的“定汉神铁”。记者詹松实习生杨帅摄</p><p>汉网消息(记者蔡爽冷靖华)龟山脚下一个鲜为人知的角落,沉睡着一块经历战火和近代工业风云、重达200吨的大铁砣——“定汉神铁”。武钢拟“请”进“定汉神铁”,作为博物馆镇馆之宝,但相关方面认为应属地管理。</p><p>武钢博物馆筹备小组负责人王金胜介绍,“定汉神铁”是武钢历史的最好见证,而且“神铁”出自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回武钢应是叶落归根。武钢交运公司为此制订了详细周密的运输方案,将动用国内最大起重机和平板车起吊牵引,陆路拖运,但最终方案还在论证中。</p><p>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馆长顾必阶、汉阳文体局文物专管员王汉华均认为,像“定汉神铁”这样的文化遗迹应该属地保护。按照历史分析,它应属于汉阳铁厂所有,但其所在地点又在龟山公园的管辖范围内,所以应由汉阳区就地保护。</p><p>他们还认为,原地保护对研究张之洞近代工业很有意义,附近还留下了很多其他工业遗迹,可供后人考察。汉阳区文体局打算将“神铁”周围的环境清理好,然后立碑,碑上注明来历等,待汉阳工业遗产博物馆建好后再搬迁。</p><p>武汉城市史研究专家皮明庥认为,“定汉神铁”是张之洞工业遗产的一个城市记忆,是张之洞把武汉打造为钢铁工业基地的一个证明,所以武钢想要这个宝物,省博物馆也曾打过它的主意,但目前来看,还是就地保护最为有利,因为周边还有张之洞工业的其他遗迹,而且搬动需要很大投资。可以暂时先商量保护方案。</p><p>●“神铁”身世之谜</p><p>“定汉神铁”来自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无疑,但到底是何时留下来的?</p><p>有说法称,张之洞不懂科学,用进口回转炉炼国产铁矿石,结果矿石含磷高,无法烧化,炉子在炼第一炉铁时就被废掉了,连同一炉烧结的铁矿成了“定汉神铁”。还有说法称,汉阳铁厂在遭受战火时,高炉被炮弹击中,炸裂后留下的炉水。目前来历尚无定论。</p><p>武汉民俗学家刘谦定说,它形成于辛亥革命爆发期间,当时工厂工人为避战火离岗,一炉铁水就此凝固,因而其本身也是近代以来发生在武汉的最重大历史事件见证。</p><p>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馆长顾必阶说,“定汉神铁”直径3.3米,高2.2~2.5米,和记载中的汉阳铁厂3号高炉吻合,因此绝不是进口回转炉的第一炉铁,第一种说法显然不对。有记载表明,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铁厂正好停产,此后在旧址上建立的国棉一厂的老工人见过这块铁砣。由此可推断是工人为躲避战火逃离工厂,导致炉水凝固形成“神铁”。</p><p>●曾屡遭“偷袭”</p><p>在国棉一厂后门,“神铁”在龟北路边已躺了近一个世纪。记者7月19日现场看到,它大半截埋在地下,呈现黑色,身上“伤痕”累累,有风镐、炸药、锤子、凿子留下的痕迹,显然有人想把它敲碎偷卖。</p><p>顾必阶介绍,经过测算,神铁重达200吨,含铁接近70%,就算是卖废铁也能卖40万元,加上它的文物价值,“到底值多少钱谁也说不清,只能说是无价的”。</p><p>因为“神铁”太重,它如重见天日,至少需要2台140吨起重机同时起重,如要把它运走,需要200吨载重以上的平板车,就算运到最近的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也需要花20万元。“如果要运到武钢,长江大桥能不能承受还是未知数”。</p><p>相关链接</p><p>●武钢大事记</p><p>1954年,前苏联专家组确定武钢厂址在武汉市青山区。</p><p>1955年10月,国家批准武钢一期工程年产钢120万~150万吨的初步设计规模,青山厂区工程正式破土动工。</p><p>1958年9月13日,第一炉铁水出炉,毛泽东亲临现场。这一天后被定为武钢生日。</p><p>1972年,从联邦德国、日本引进一米七轧机,武钢具备生产通用钢板能力。</p><p>1978年,冷轧厂试轧成功、二炼钢厂一号连铸机投料试铸成功,硅钢厂、热轧厂建成投产。武钢从传统产品转向发展高附加值高科技产品。</p><p>1993年,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成立。</p><p>1998年,武钢兼并襄樊钢铁集团公司。武钢20家子公司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p><p>1999年8月,武钢股份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p><p>2004年,原武钢副总经理邓崎琳接替刘本仁,担任公司总经理。</p><p>2005年,武钢与鄂钢、柳钢联合重组。</p><p>2005年11月,武钢汉阳钢厂等市区7厂从市中心迁往阳逻。</p><p>●武钢与汉阳钢铁厂渊源</p><p>1894年,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后变为汉阳钢厂)投产。武汉由此而成为全国重工业基地。</p><p>1908年,近代民族资本家盛宣怀将大冶铁矿与汉阳铁厂、萍乡铁矿合并,组建了亚洲最早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后公司名称消亡。</p><p>1985年,汉阳钢厂划归武钢管理。(记者蔡爽冷靖华)</p> <p>武钢,50年来武汉城区1/10人口工作生活的地方,数千家庭三世同厂的地方,承载新中国钢铁强国之梦的地方。9月13日是武钢的50岁生日,它将以另一种方式向大众敞开怀抱,全国首家钢铁博物馆——中国武钢博物馆正式开馆,并免费向社会开放。</p><p>武钢博物馆位于青山区冶金100街坊的武钢剧院,外墙是颇具金属质感的铁灰色,内部用武钢自产钢板隔出一个个展区,立体感很强。</p><p>武钢博物馆建筑面积约11000平米,展出面积6000多平米,馆内采用高科技设备引导观众参观,共设置了17个触摸屏和22个液晶显示屏,滚动播出各个时代有关冶金的信息资料。</p><p>武钢博物馆展陈策划设计师吴向阳说,展馆有4层楼,一楼主要有冶金区、特展区、汉冶坪历史展现区等,二楼重点展示武钢的50年发展历史,三楼采用全套的声光电模拟体系,为您重现从采矿到炼铁、炼钢,再到热轧、冷轧钢的出钢全景,取名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p><p>武钢博物馆馆长王金胜说,武钢博物馆投资1个亿,去年9月20日动工兴建,是中国首座现代钢铁博物馆,内容承载了上下五千年的中国钢铁史。目前世界上只有德国、英国等少数几个国家有类似的钢铁博物馆。</p><p>【三大亮点】</p><p>馆内处处“武钢造”</p><p>一条三米宽、百米长的“钢铁大道”,从门前广场一直延伸到博物馆内,所用材质全部是武钢优势产品——热轧薄钢板。</p><p>博物馆内的所有钢铁材料,几乎全部“武钢造”,包括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地面上的螺纹钢板、各种钢铁门窗等。</p><p>综合展厅内有不少栩栩如生的场景雕塑,如一楼介绍青铜时期冶炼的展区内,20多个30厘米高的陶俑向人们展示了冶炼青铜器的全过程。这些艺术作品,有很多来自武钢艺术家之手。</p><p>武钢人捐出辉煌50年</p><p>一幅老照片、一件旧工装、一顶安全帽、一个医药箱……数千件印证武钢历史的物件,是武钢50年光辉岁月的缩影。这些珍贵的藏品,全部是武钢人自愿捐献的。</p><p>一位老工人捐献的蓝灰色工装上,还有斑驳的油污和补丁。工作人员请教了很多老工人才知道,这是炼铁厂在上世纪70年代时期的一种工装,能保留到现在的已经没有几件了。一张1958年9月13日的《人民日报》上,头条是《新中国第一个国家投资建设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投产》,报纸已经发黄,需双手捧起来才不会弄破。</p><p>2小时玩转红钢城</p><p>参观完整个博物馆需要多少时间?就算粗略浏览,也至少需要2小时,但2小时内能了解整个武钢的大致情况,还能了解中国钢铁冶炼历史和钢铁工业发展历史。</p><p>在博物馆内,你能按照历史顺序梳理武钢发展的全部历程,哪一年从联邦德国、日本引进一米七轧机,具备通用钢板生产能力;哪一年兼并襄樊钢铁集团公司;哪一年武钢股份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这些情况都能一目了然,还有很多武钢产品实物和设备模型展出,能让你大致了解武钢的生产情况。</p><p>【两大揭秘】</p><p>镇馆之宝是武钢第一炉铁</p><p>早在去年武钢博物馆筹建时起,什么是“镇馆之宝”就一直受到各方关注,是代表武钢诞生的第一炉铁水,还是见证武汉近代工业发展的“定汉神铁”?昨日,这个谜底终于揭开。</p><p>1958年9月13日,武钢诞生的第一天,第一包铁水就要出炉之时,毛泽东主席走上炉台。在毛主席的注视下,流出高炉的第一炉铁水,被铸造成第一批铁锭,“镇馆之宝”就是其中一枚。</p><p>《集结号》技师打造仿真展区</p><p>“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高科技仿真区,是目前国内最顶尖的高科技仿真展示厅,这里的一切都让你真假难辨。</p><p>一进展厅,就仿佛置身一个幽暗的矿洞中,这是按大冶铁矿矿区1∶1的比例仿制而成的。一车车铁矿石,伴随着轰隆隆的声响,从深邃的矿洞中运出来,几台仿真挖掘机械正紧张工作,站在旁边,甚至可以感受到挖掘时的抖动。</p><p>转过矿区,就来到炼铁和炼钢车间,轰鸣的机器、火红的铁水、飞溅的火花,让人感觉置身火热的车间内,走过“铁水包”旁边会不由自主地闪躲,担心会被“钢花”烫到。不过不用担心,这里的一切都是用声光电系统模拟出来的。</p><p>随后参观的将是武钢的“二热轧车间”和“硅钢生产车间”,所有模型均能全程模仿生产过程。据介绍,为了达到真实的效果,负责展览陈列的深圳海外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的几十名工程师,到现场观察上百次,集合了模型制作、光电效果、布景绘制等多种电影技术,电影《集结号》的2名绘景师也参与了制作。</p> <p>  1958年9月13日,武钢诞生的第一天,第一包铁水就要出炉之时,毛泽东主席走上炉台。在毛主席的注视下,流出高炉的第一炉铁水,被铸造成第一批铁锭,“镇馆之宝”就是其中一枚。</p><p>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高科技仿真区,是目前国内最顶尖的高科技仿真展示厅,这里的一切都让你真假难辨。</p><p> 一进展厅,就仿佛置身一个幽暗的矿洞中,这是按大冶铁矿矿区1∶1的比例仿制而成的。一车车铁矿石,伴随着轰隆隆的声响,从深邃的矿洞中运出来,几台仿真挖掘机械正紧张工作,站在旁边,甚至可以感受到挖掘时的抖动。</p><p> 转过矿区,就来到炼铁和炼钢车间,轰鸣的机器、火红的铁水、飞溅的火花,让人感觉置身火热的车间内,走过“铁水包”旁边会不由自主地闪躲,担心会被“钢花”烫到。不过不用担心,这里的一切都是用声光电系统模拟出来的。</p><p> 随后参观的将是武钢的“二热轧车间”和“硅钢生产车间”,所有模型均能全程模仿生产过程。据介绍,为了达到真实的效果,负责展览陈列的深圳海外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的几十名工程师,到现场观察上百次,集合了模型制作、光电效果、布景绘制等多种电影技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