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六十六年弹指即逝。岁月的风化,难以漫漶对火红年代的追忆。</b></p><p><br></p><p> 美篇《<b>下垄(垅)的山野</b>》,如同一枚小石投入池塘微动涟漪,在微信群友圈引起共鸣和关注。连日转发分享<b>197次</b>,浏览量达<b>9千余人次</b>,并纷纷点赞留言。譬如,<b>紫藤花开说:</b>“我儿时生长的地方,十一岁离开,就没有回去看看了, 一直在我的记忆里,关注着这个地方。”</p><p><br></p><p><b> 耕耘与收获说:</b>“看到了好多熟悉的面孔,有老师,有同学,还有我自己……” <b>缘来缘往说:</b>“遥想当初,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下垄教育史美篇,勾勒起下钨子弟曾经难忘的美好岁月。”<b>邝言:</b>“这该召醒多少老下垄矿子弟无限的回忆!值得收藏!!!”</p><p><br></p><p> 是呀,大家虽然年龄不同、家境不同,但都有着相近的经历和相同的名份……即我们都是<b>“</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下垄(垅)钨矿人”!</b><b>岁月甘泉,将记忆酿成一坛坛深居心底的家乡米酒,平时封坛扎口,而一旦开启,则糯厚香醇,陶然入醉!</b></p><p><br></p><p> 续集美篇《<b>下垄(垅)记忆</b>》,欲展示下垄(垅)一张老照片,叙述下垄(垅)一段难忘事,回首下垄(垅)一部变迁史,<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让下垄(垅)血脉传承的我们记住我们!</b></p> 时 光 踪 迹 <p> 远古地裂,熔岩结晶。盘亘赣粤的大庾岭与西侧湘赣罗霄山脉诸广山接壤的南安府(大余、上犹、祟义),<b>钨甲天下</b>,堪称“<b>世界钨都</b>”。</p><p><br></p><p> 1918年中稍、下垅等多地发现钨砂并民采。1936年赣南钨业管理处在上犹县城设立第八事务所,直至1951年上犹区称扬华管理处,1953年易名上犹管理处,下设中稍、过埠(祟义)、蓝田埠、营前、(遂川)大汾、良碧洲6个民窿管理站和下垅分场。</p><p><br></p><p> 1954年中南有色分局撤销上犹管理处,成立扬眉寺钨矿(1962年易名<b>下垅钨矿</b>)直属中央企业。1984年因“垅”属非规范字改“垄”,即<b>下垄钨矿。</b>2004年改制称江西下垄钨业有限公司,总部设址大余县樟斗镇。迄今为止,<b>开采历史逾百年。</b></p><p><br></p><p><b> 一山、一水、一梦间……</b></p> <p> ↑1949年8月13日四野48军143师某团团部驻江钨锡矿业公司上犹办事处。同日张铁峥主任向上犹县邓烈政治委员、秦彬县长禀报办事处及所属矿场及财物情况。9月12日上犹办事处发出复工布告。</p><p><br></p><p> 1949年10月,解放军48军调778名官兵组成江西钨矿区警卫团,同月6日于德水排长率部担任上犹办事处警卫。1950年5月撤销上犹办事处,成立上犹区管理处(<b>51年易名扬华管理处</b>);年底江西钨矿区警卫团改为江西公安总队矿区公安大队。图为:驻上犹区管理处公安战士合影,父亲<b>刘万禄</b>图1左站第二个。(刘伟供图)</p> <p> ↑1953年扬华管理处改名上犹管理处,由崇义县扬眉寺迁至上犹县城。同年2月上犹管理处所属平案脑、长龙、下垅3个矿场并成立下垄(垅)分场,划为西华山钨矿管辖。<b>1954年中南有色分局决定:撤销上犹管理处,成立扬眉寺钨矿,下垄(垅)分场重归扬眉寺钨矿管辖。</b>(朱亚媛供图)</p> <p> ↑<b>宣传是党的喉舌。</b>“枪杆子笔杆子,革命靠这两杆子”。父亲(朱青云)参加了1955、1956年在扬眉寺矿部召开的党委宣传会议。(朱亚媛)</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56年2月矿部由崇义县扬眉寺迁至大余县下垄(垅)。4月16日至19日在矿部召开</span><b style="font-size: 18px;">首届党员代表大会,</b><span style="font-size: 18px;">选举党委会和党的监察委员会。于魁元任党委书记,刘中贵、田雨春任党委副书记;李文桂任监委书记。当年发展党员124名,年底全矿有党员466名,13个直属党总支(支部),15个分支部,75个党小组。(朱亚媛供图)</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华 佟晓红供图)</p> <p> ↑海拔436米的下垄(垅)小山村,<b>因钨建镇</b>。这里,有俱乐部、图书馆、灯光球场,有茶楼饭店、理发店、裁缝店,百货商店、农贸市场,有家属区、职工医院、幼儿园和子弟学校……<b>袖珍都市,是全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b></p><p><br></p><p> 上图:1961年下垄(垅)镇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在矿俱乐部召开。(朱亚媛 供图)下图:1961年下垄(垅)矿文工团与大余县采茶剧团合影。(陈革 供图)。</p> <p> ↑<b>建矿初的“矿二代”。</b>1956年春,在下垅笔架山小溪边办幼儿园1所,房屋面积49.4平方米,入园儿童49人,配3名保育员和1名饮事员。入园儿童每人每月缴费12元,矿以劳保基金每月给每个儿童补助5元。(刘伟)</p> <p class="ql-block"> ↑青年是建矿初期的主力军。1959年,开展以提高工效、技术革新、“工业抗旱”(解决原材料供应困难)为主要内容的个、十、百“青年红旗手”活动。当年涌现青年红旗手231名,青年红旗队、组14个。同年11月2日矿召开“青年红旗手”代表大会,进行总结表彰。图为:矿化验室获“青年红旗小组”称号合影留念。(梁纪平 供图)</p> <p class="ql-block"> ↑1960年“<b>三年困难</b>”开始,年轻的矿一代坚定信念,摩拳擦掌,掀起“红”(思想红)、“巧”(技术巧)、“高”(高速度)青年旗手竞赛,<b>用青春点燃青春的钨矿!</b>(曾少华供图)</p> <p> ↑上个世纪60年代,人们爱在胸前插钢笔,如现带手机。当时流行说:“<b>插1支钢笔中学生;插2支钢笔大学生</b>”。怪不得,矿赴省会代表都胸插2支笔,既时尚又不失下垄(垅)身份。(曾少华供图)</p> <p> ↑1964年7月,江西省委副书记<b>白栋材</b>率城市社教工作团来下垄(垅)钨矿试点。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b>简称四清</b>: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1965年5月全矿“四清”运动结束。图为:1966年下垄(垅)钨矿抽调101名职工参加赣州市社教工作团部分团员合影。(曾少华供图)</p> <p> ↑上世纪60年代下垄(垅)钨矿福利科(矿部食堂、招待所)集体照。我父<b>吴泽光</b>饮事员站照片第3排左边第1个。(吴元龙)</p> <p> ↑下垄(垅)钨矿试行亦工亦农轮换工制,即企业招收农民工,期满后回乡务农,并由农村轮换一批农民接替工作。1966年10月从南康、上犹、大余3县招收轮换工200名,轮换退职回乡职工177名(1967年10月全部收回,并停止轮换工制)图为:当年下垄坑口欢送农民轮换工返乡。(朱亚媛供图)</p> <p> ↑“<b>毛主席的书我最爱读</b>,千遍那个万遍呀下工夫,深刻的道理我细心领会,只觉得心眼里头热乎乎。”《毛主席语录》于1964年出版,“文革”期间,在国内外被翻译为50多种文字,有500多种版本,总印数50多亿册,销往亚非拉等150多个国家。当时全世界30多亿人口,人均拥有《毛主席语录》1.5册有余,创造了中国图书出版发行史上不可逾越的纪录。</p><p><br></p><p><b> 上图:</b>1966年4月下垄(垅)矿召开第二次学习《毛选》积极分子代表会议。张凰芝(张宏志)、肖家财、邹录隆、洪应儒、杨义珍等授予学习《毛选》标兵,并举办事迹展览。(朱亚媛)</p><p><b> 中图:</b>1968年下垄(垅)坑口职工家属学习《毛选》情景。(谢卫红)</p><p><b> 下图:</b>《毛主席语录》文革时称“红宝书”。《红宝书》贴心胸,毛主席挥手我前进!(刘伟)</p> <p> ↑文革时企事单位实行军事建制。下垄(垅)矿成立3个营(樟斗、大坪、下垅坑口)和5个直属连(修造厂、平案脑、扬眉寺、医院、汽车队)及家属队、“五七”战校(学校)。</p><p><br></p><p><b> 1968年矿机关13个科室精简为政工、武卫、生产3个办事组,人员由121名减至29人。</b>1969年由3个办事组改为3个部(政治、生产、后勤)和9个专业组(办事、组织、宣传、保卫、计划、生产、财务、供销、人事福利)。</p><p><br></p><p> 上图:1969年傅永生书记兼革委会主任与矿班子及机关部负责人合影。(傅九娟供)下图:1971年汪甲山书记兼革委会主任与矿班子及直属营(连)及机关部(组)负责人的合影。(朱娅媛供)</p> <p class="ql-block"> ↑这组老照片,据悉由原矿摄影前辈<b>罗昌华</b>所拍。我对熟悉的人和事、时间和地点进行了标注,予以重温下垄(垅)钨矿“<b>春风化雨战矽尘</b>”非凡的成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垄(垅)钨矿是<b>“全国安全防尘红旗单位”、“矿山防尘尖兵”。</b>上世纪七十年代,冶金工业部曾3次在下垄(垅)召开全国性安全防尘现场经验交流会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8年以来,该矿<b>围绕排尘、减尘、降尘、测尘和个人防护五方面,群策群力,迎难而上,完成革新70余项。</b>其中:回旋式喷雾器、吹炮眼除尘器、测尘引射器、爆破波水幕、电动水幕和凿岩机风水联动开关及除油器等除尘项目,均在国内同类矿山广泛推广。详见美篇<b>《时间抹不去的风景》</b>(吴元龙)</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曾少华供图</p> <p> ↑1978年12月矿党委书记兼革委会主任汪甲山调离下垄(垅)钨矿中层以上干部欢送会合影。(刘伟供图)</p> <p> ↑建矿60余载风雨兼程,不忘初心方能始终。铸牢“<b>支部建在连上</b>”的灵魂根基,维护国企“<b>姓党</b>”的光荣使命,依然是时代的强音!(钟正芙 吴元龙 蔡田生供图)</p> <p> 在那个激情年代里,矿山工人不讲报酬,不计得失,不畏艰难,最大的追求,最高的奖励:<b>一张先进工作者的奖状,就足以让他们感受到人生的价值与成功的喜悦。</b></p><p><br></p><p> 默认记忆中的矿俱乐部、贸易公司、党委办公院落、灯光球场、招待所……曾经是早期矿区活动中心,无数下垄(垅)人,<b>在这里留下了童年的脚印,青春的梦想!</b>(朱亚媛 洪应桃供图)</p> <p> ↑上图:1990年矿领导与劳动模范合影。下图:1992年矿领导与劳动模范合影。(曾少华供图)</p> <p>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b>光荣啊,中国共青团!</b>(吴元龙 方立言 曾少华供图)</p> <p><b> ↑我们有个名字叫“知青”!</b>1974年2月16日下垄(垅)矿89名应(往)届高中生,到矿设大余县新城公社光明、水南和横江公社马头陂等青点务农。</p><p><br></p><p> 1975年3月5日,正好是学雷锋纪念日,下垄(垅)钨矿76名应届高中生,告别亲人,奔赴矿设大余县新城公社京州、水南和横江公社牛岭等知青点。</p><p><br></p><p> 1980年5月,撤销光明、水南、京州、马头陂、牛岭等矿设知青点。原知青全部返矿,知青点房产、农具等移交当地农业大队。(刘伟、刘桂英、吴元英、吴元明提供相关图片)。详见美篇<b>《回望青春赞》</b>(吴元龙)</p> <p> ↑上世纪八十年代未,在下垄、大坪两个生产坑口资源枯竭,相继结束机采的困难条件下,江西下垄钨矿“<b>背水一战上左拔</b>”,三年复产工程二年完成,保证了生产接替和持续发展。</p><p><br></p><p> 1988年,组建樟左选矿厂,处理樟斗、左拨两大生产坑口井下年出窿原矿34万吨、日合格矿400吨,担负全矿钨、钼、铋、锡等金属产品精选加工,职工定员634人,有党员28人。</p><p><br></p><p> 同年1月,我32岁由矿党办调樟左选矿厂,担任党支部首任书记,一干就是5年。这5年,樟左选厂实现了矿先进单位和先进党支部“五连冠”;曾被中国华兴钨业公司评为坑口(车间)级先进单位;厂党支部和本人被赣州地委授予先进基层党支部和优秀党务工作者的光荣称号。(详见美篇<b>《红色律动》</b>吴元龙)</p> <p> ↑常言:磨刀不误砍柴工。下垄(垅)钨矿<b>不惜时、不惜金,内培外培并举</b>,对职工进行政治文化技术业务教育,促进各类人才和职工队伍素质不断提高,较好地满足了企业发展需要。(谢毓才 曾少华供图)</p> <p> ↑1956年3月28日矿在扬眉寺成立职工医院,1957年10月迁至大余下垄(垅),改下垄坑口笔架山工区单人宿舍为住院部。1972年9月医院迁回扬眉寺,因交通不便职工看病难等,1977年6月迁回下垄。</p><p> </p><p> 1998年6月随矿部搬迁,职工医院门诊设樟斗,住院部搬红芬原矿材料总库。2004年8月下垄钨矿改制后,易名下垄矿区医院,隶属下垄矿区管委会。2019年1月由大余县水龙集团池江医院承包经营。(黄健树 丁国才)</p> <p> ↑<b>校园凉,猪声扬。</b>难道说,下垄(垅)子弟“<b>要么会读书,要么会养猪</b>”。(学校变迁详见美篇《<b>下垄(垅)的山野</b>》)</p> <p> ↑1958年9月实行“<b>全民皆兵</b>”。矿编为民兵团,坑口编为营,工区编为连,下设排、班,矿长兼团长,党委书记兼政委。民兵训练以基干民兵为主。(何自强 洪应桃 刘明华供图)</p> <p> ↑1976年3月下垄与画眉坳钨矿组成赣州地区代表,赴南昌参加全省职工业余文艺会演。图为:下垄钨矿表演的《<b>大妈补军装</b>》剧照。(蒙秀兰供图)</p> <p> ↑1989年11月,下垄钨矿俞景亮、吴元红、刘贻春、廖秀兰4人,排练赣南采茶歌舞《<b>清茶飘香</b>》,代表南昌有色公司赴京参加有色总公司职工文艺调演。(吴元春 蒙秀兰供图)</p> <p class="ql-block"> ↑1958年起,每1至2年举行1次全矿职工业余文艺会演。<b>1999年世纪之交,时逢建国50周年、建矿45周年。</b>矿在樟斗俱乐部隆重举办庆祝文艺晚会,各直属单位(包括学校、幼儿园)排练节目参加汇演。赣州市总工会主席<b>雷良春</b>亲临晚会,夸奖<b>“节目好看,有矿山特色”!</b>(吴元龙)</p> <p> ↑1976年5月下垄(垅)钨矿第一座功率5瓦电视差转台在下垅铁仑寨海拔687米主峰建成。1987年9月下垄矿部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建成。1989年9月,电视转播、维修设备及人员,由矿工会移交党委宣传部,同年12月下垄卫视接收站新增3瓦电视差转机3台。</p><p> 1997年10月1日,投资31.6万元建立的樟斗矿区有线电视网络开通。有线传输18套电视节目,同时无线发送中央1台卫视。当年发展矿区用户426户。(郭起鸣 蒙秀兰供图)</p> <p> ↑1990年钨价跌破万元,矿山举步维艰。中国有色总公司决定把江西钨矿山作为突破口,“<b>用四年时间(92-95),采取亏损补贴承包的办法,走转产分流的路子,摆脱困境,实现老矿新生。</b>”</p><p><br></p><p> 1992年,下垄钨矿把转产分流列为五大攻坚战之一,成立经济技术开发公司,廖良金副矿长专司转产开发工作。同年8月,我由选厂党支部书记调任矿开发公司经理。面对项目那里找,钱从那里来,人往那里去。自此,踏上艰辛创业路,尽担矿难分忧愁。</p><p><br></p><p> 1994年7月兴建南鑫光平板玻璃厂,作为矿重点转产项目,当年筹建,当年投产,当年见效。但因项目仓促上马,原料储量严重不足,运输供应很困难,造成生产不达标。加上春季淡季,玻璃销售不畅。1995年6月中旬,玻璃厂被迫停产。留守人员销售积压产品,其他人停薪留职走向社会。<b>欲出困境却入困境!</b>详见美篇<b>《拨动心弦忆最多》</b>(吴元龙)</p> <p> ↑1986年9月24日成立下垄钨矿公安分局,兼行保卫科两牌子一套人马。2002年8月矿保卫科与矿公安分局分设。2003年2月撤销“大余县公安局下垄钨矿分局“,原矿12名干警收编并转入“大余县公安局樟斗派出所“归属地方公安。(刘伟供图)</p> <p> ↑1997年12月俄罗斯硬质合金股份公司副总经理阿普.阿莫尔阿一行5人在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外事局欧非处处长刘希政等陪同下来到下垄钨矿考察。(蔡田生供图)</p> <p> ↑1970年从信丰油山、上犹油石2所共大招收学生175名(油山100名,油石75名),从上犹清湖公社招收25名。同年招收转业、退伍军人 50名(其中大余20名,上犹30名)。图为:守望矿山的<b>“共大生”。</b>(曾宪良 供)</p> <p> ↑2000年6月,中办、国办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资源枯竭矿山关闭破产工作的通知》(中办发[2000]11号)。俗称:<b>“政策性关破”。2004年3月28日,</b>随着赣州中级法院公告落地,下垄钨矿正式进入“政策性关破”。4月10日召开矿19届7次职代会,讨论通过《职工安置方案》,成为<b>下垄(垅)钨矿最后一届职代会。</b></p> <p><b> ↑2004年8月9日上午,</b>下垄矿区管理委员会与下垄钨业有限公司,<b>正式挂牌。</b>江钨集团副总,驻矿关破组长周基校出席挂牌仪式。管委会负责管理原矿离休职工及抚恤人员、原企业关破遗留的部分资产。</p><p><br></p><p> 按照中办发[2000]11号文,改制3年后移交地方的管委会,<b>延至2018年4月8日,</b>大余县樟斗镇下垄矿区居委会正式挂牌成立。<b>历时14年方寿终正寝!</b>详见博文<b>《下垄印象.事非经历不知难》</b>(吴元龙)</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18px;">↑老辈下垄钨矿女职工家属合影留念。2004年8月9日于樟斗矿部办公楼。(区中民 供)</span></p> <p> ↑利用原下垄钨矿有效资产,新组建的下垄钨业有限公司,隶属江钨控股集团。2019年产钨精矿1653吨,实现利润93万元,职工人均年收入6.4万元,公司获“赣州市劳动保障守法诚信示范单位”、党委获“全省国资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安全课堂”在全省、全国推广,进一步扩大了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下图:2019年下钨职(先)代会合影。(熊龙)</p> 我 与 父 辈 <p> 人这么一辈子,无论天涯海角,他的根不会变。<b>感谢父母,赐给我们生命。</b>父母的情义,比恒星闪耀,比春风美妙,让我们幸福永远!</p><p><br></p><p> <b>心怀感谢,会让我们珍惜拥有,</b>而学会感谢,更能使我们的心灵在一次次感动中升华、净化,<b>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b></p> <p class="ql-block"> ↑这是母亲李玉勋刚从部队转业到矿里不久与父亲许远的合影。(<b>许雄辉《母亲的心愿》</b>)注:许远1951年江西有色分局调上犹扬华管理处干部中5名共青团员之一,曾任鳌鱼民管站长;李玉勋原下垄钨矿财务会计、离休干部。</p> <p> ↑1954年7月全矿第一座50吨/日钨机选厂在下垅坑口竣工投产。同年父亲孙富均从赣州招录的第一批机选工。母亲吴凤英随父来矿,1958年从事手选工。双亲干到退休从未变动岗位。勤恳敬业,后辈楷模。图为:我出生8个月与父母在下垅的合影(孙桂林)</p> <p> ↑“<b>一门矿工,四世传家</b>”。父亲谢生利,母亲罗三秀,1935年带着1岁大哥谢毓春,从老家南康朱坊上鸭栖山(平案脑),从此以矿为家。我家三代人曾经13人是下垄钨矿职工,其中有6人在下垄矿退休,(1人现在下钨工作)。我兄弟姐妹及后代26人岀生在矿山。我父母长眠安息在下垄(垅)。(谢毓才)</p> <p class="ql-block"> ↑我家1959年在下垅照的全家福,也是唯一的一张。家里数我最小,我们陆续长大一个个离开下垄。(<b>施伍囡</b>) 注:其父施三才是1954年建矿初的上海支内钳工,遂举家迁徏矿山。1958年防尘会战,他临危受命,自制螺旋式喷雾器,装备全矿产矽尘点。粉尘浓度降低国标2毫克以下,实现了下钨防尘史上的重大转折。他3次评为省工业先进分子,当选省第二届政协委员。</p> <p class="ql-block"> ↑1968年成立革委会,精简机构,矿机关13个科室简设政工、武卫、生产三个办事组,由121人减至29人。其中49名干部及技术人员下放矿区邻县农村劳动。这是当年我全家下放上犹县五指峰公社楼下生产队离开下垄钨矿时的合影。注:父杨笃耕、母李光楣是建矿初采选技术人员,下放后未返矿留地方工作。父曾任赣州地区冶金煤炭工业局总工程师。(杨帆 供)</p> <p> ↑父亲<b>赖荣江,</b>1956年扬眉寺钨矿民窿转国营,成立樟斗坑口时入矿,中共党员、井下爆破工。1973年经组织挑选并在北京培训后,奔赴阿拉伯也门共和国支援修筑公路,1980年在也门患病送回国内,其后人渐进失忆,于1991年故。父亲胸怀祖国,不辱使命,是下垄(垅)钨矿首批出国支援<b>“世界革命”</b>的红色矿工。(赖华忠)</p> <p><b> ↑父亲生前的工作照片,展示了父亲的精气神,这是我最喜欢的!</b>(<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朱亚媛) </span>注:其父朱青云,建矿初期工会办主任(后调719矿),文章了得,毛笔字堪称一绝。原来矿里的汽车、材料纸纸顶,等等许多地方上的牌字都是朱老的手迹。</p> <p> ↑1973、1979年家住下垅的老照片。父彭功伟矿退休干部,母廖素贞矿退休教师。上世纪60年初,风华正茂的父母从学校毕业分配矿山。<b>历劫文革磨难,痴心不改,甘于奉献。</b>(彭坚)</p> <p><b> ↑1977年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一个春节,</b>我和姐姐(杨小舟)与父亲杨钦能(原矿办主任)在下垄(垅)矿部家中的合影。(杨中毅)</p> <p> ↑1985年的全家福。父亲梁行波是1949年西南剿匪的解放军战士,曾立功受奖;1954年转业下垄(垅)钨矿,在普通工人的岗位上工作到退休。(梁康萍)</p> <p> ↑1986年我(照片后排左1)在下垄(垅)岳父(朱新照)家过春节拍的全家福。(刘明华)</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b style="font-size: 18px;">下垄(垅)矿工三兄弟。</b><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张相片是我1989年国庆节结婚(原下垄坑口家属区),我父亲幸贤良(左)与我伯伯幸贤尧(右)和我叔叔幸贤如的合影,转眼30多年了,虽然父亲和伯伯已离去,但看到老辈们质朴,善良,团结的性格很欣赏,下钨情怀永不忘!(幸良万)</span></p> <p> ↑1999年春节,明炎叔一家在<b>下垄老矿部招待所</b>合影留念。(吴元龙)</p> <p> ↑2002年春节,在妹妹元华<b>承包的樟斗矿区幼儿园</b>照的全家福。父亲(吴泽尧)矿食堂饮事员退休,母亲(钟孝梅)矿幼儿园教师退休。二老发挥余热,各尽所能,协助办好幼儿园。(吴元红)</p> <p><b>↑全家福.跨越三十年。</b>(吴元龙)</p> <p><b> ↑陪伴93岁父亲跨年,度过他(2016)生前最后一个元旦佳节。</b>(吴元龙)</p> <p> ↑<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下垄(垅)最长寿的人。</b>图为:矿退休教师何国扶母亲101岁大寿庆典合影。(蔡田生)</p> 往 事 随 影 <p><b> 似水年华随波逐流,但总有些人有些事,始终也难以忘怀,走不出记忆……</b></p><p><br></p><p><b>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美好生活都是一步一个脚印努力换来的,致敬每一个在下垄(垅)辛勤付出的人!</b></p> <p> ↑下垄(垅)说:<b>曾崇桂</b>(图右)1958年进矿,1959年入党,是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工人干部。1979年指挥下垄坑口竖井288米井硐开拓,提前3个月完成;1987年底指挥左拔掘进会战,20天完成任务的166.3%。1988年10月任副矿长,<b>1994年5月26日因公殉职。</b></p><p><br></p><p><b> 陈祖英</b>(图左)建矿初从上海来到下垄,扎根矿山四十多年,任劳任怨尽心尽责。尤其在上世纪90年初<b>“钨临寒潮”,</b>时任供销科长的他,把上海人的精明精干发挥淋漓尽致,以销售保生产人称<b>“老大”。</b></p> <p> ↑父亲(刘万禄)河北人,建矿初南下干部,母亲(陆润秋)广西人,建矿初幼教老师,我与弟妹都出生成长在下垄(垅)钨矿,<b style="color: rgb(1, 1, 1);">年深外境犹吾景,日久他乡即故乡!</b>(刘伟)</p> <p> ↑上图:1963年4月矿修造厂电工合影。中图:1975年矿修造厂内外线电工合影。(谢毓才)下图:1980年左右矿修造厂内线电工班合影。(刘伟)</p> <p> ↑照片由罗昌华摄于1972年5月。图为我(手持书本)在矿修造厂青年宿舍与青年学徒共同交流学习政治与技术的辨证关系。当年修造厂团支部评为赣州地区先进团支部,修造厂青年宿舍评为“六好"青年宿舍。坐我右手边是厂派青年宿舍传帮带的退伍军人党员張明义。(王桥生)</p> <p> ↑图1:文革时扬眉寺老矿部“<b>万岁桥</b>”。图2:文革时父亲(何焕文)留影樟斗坑口“<b>万岁牌</b>”。图3:文革时我和我哥(何江南)站在<b>樟斗桥</b>。(何自强)</p> <p> ↑上世纪60年代,母亲与下垄坑口同事的合影。(左起)前1母亲卢上英、叶香莲、幸美英;后1肖金兰、张志秀、胡林凤。(朱亚媛)</p> <p> ↑我参加了1977、78年被<b>“文革”中断11年的高考</b>,见证了国家一个时代的拐点。</p> <p> ↑当年在铁仓寨海拨687米的主峰,空军新城场站建立了飞机导航台,下垄(垅)钨矿兴建了电视差转台。<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雷达天线巡空万里,电视铁塔指向蓝天。</span><b>从此当兵的与做工的结下鱼水情缘。</b>(董家平 刘伟 郭起鸣供图)</p> <p><b style="color: rgb(1, 1, 1);"> ↑我们同年(1981)参加下垄钨矿首次“五四”集体婚礼,我们的孩子同庚1982年诞生。</b>图1:吴元龙郭起珍夫妻全家福;图2:曾宪良李芳兰夫妻全家福;图3:刘塘标郑兰英夫妻全家福。</p> <p><b>↑从小便认识,大便情更浓!</b>(吴元龙)</p> <p> ↑1975年10月曾照明、刘光法和我(照片前坐右2)三人赴湖北黄石十五冶建井巷分公司学习喷锚支护。1976年2月学成返矿参与人员培训。喷锚技术应用樟斗坑口2#竖井-10至240中段得到一致好评。与老式施工方法比较,工期提前半年,成本节支30%以上。(徐能意)</p> <p> ↑下垄(垅)烂壁山,1965年建的职工家属大院,南、北竖栋为两室一厅,每栋居住5家人。横栋是连通的两居室,住家8户。整个院落背靠山,中间是一块空坪,左侧溪河旁是招待所,右方俯瞰着下垄街,正面顺坡路,前往矿办公楼、俱乐部、商店、灯光球场和农贸市场。</p><p><br></p><p> 地理位置优越,生活便利。原定矿领导及科长住房,因“四清”接“文革”,领导干部畏惧避让,改住普通职工家属。文革70年代,命名为“社会主义向阳大院”。(吴元龙 刘伟供图)</p><p><br></p><p> 我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白墙红瓦、绿树掩映,不算大但很纯净,又充满温馨的“向阳大院”。在这里,少时那些纯真的美好记忆,从来不曾逃离我的心。每每思念,都有一番心醉……详见美篇<b>《向阳大院的故事》。</b></p> <p> ↑上世纪80年代下钨女工干部的风采。(蒙秀兰)</p> <p> ↑龟子背上五角亭,劳资同仁聚大坪。照片摄于1989年夏。左起:刘尧森、陈美珊、刘精华(刘尧森供)</p><p><br></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1992年下垄钨矿消防队员合影(刘伟)</p> <p> ↑1997年下垄机械厂女子蓝球队合影。我时任厂工会主席。(谢新生)</p> <p><b> ↑1999年世纪之交</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千禧年”。</b>这年11月15日堂弟元军在下钨樟斗矿区举行婚礼亲们合影留念。(吴元龙)</p> <p> ↑建矿50载笑迎鹤颜郎,下钨老领导故里相聚。(王华供图)</p> <p> ↑图为:父母(站中)与返矿寻踪的肖道生、杨笃耕夫妇、李汉武夫妇、刘衎西夫妇等合影留念。(吴元龙)</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余敏供图</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矿山自有后来人!</b></p> <p><b style="color: rgb(1, 1, 1);"> ↑大庾岭下垄情,老扶采茶舞(五)一曲。</b>表演者:年近80的原下垄(垅)矿退休教师何国扶。(2020“五一”节摄于大余梅岭三章纪念馆)</p> <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b><b style="color: rgb(1, 1, 1);">曾经的下垄(垅)钨矿,给过往的我们留下了独有的那一份记忆!</b></p><p><br></p><p><b style="color: rgb(1, 1, 1);"> 岁月甘泉,无论沧桑,执着一世。</b>蓦然回首间,<b>“采掘先行”、“多拉快跑”、“有多少处理多少”</b>竞赛口号,声振群山,响遏行云,使人久久难忘。<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采运选一条龙,下钨兴辈辈新!</b></p> <p> ↑《<b>筑梦钨业 情系下垄</b>》一一下垄钨业开矿一百年文艺晚会。快板表演《<b>下钨明天更辉煌</b>》,编导:吴元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