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红山1958文旅小镇,位于玛纳斯河东岸,原红山嘴电厂四级电站处。</p><p> </p> <p> 1958年,利用玛纳斯河水资源,原新疆建设兵团第八师在这里筑坝拦水,挖渠引水,建立起兵团第一座水电站——红山嘴电厂。如今的红山1958文旅小镇核心区,是当年红山嘴水电站的生活区。</p><p> 广场、文艺中心、公交车站、商店,应有尽有。还有当年的露天影院、邮局、大食堂和一排排平房。</p> <p> 招待所门前的这棵老榆树,向人们诉说着当年的辉煌。</p> <p> 2017年9月26日,“大美新疆,军垦华章”——铁岭工笔画,新疆兵团题材美术作品展,落户石河子红山1958文旅小镇艺术中心。</p><p> 这些工笔画落户洪山1958文旅小镇,不仅因为石河子拥有独特的红色军垦历史,还因为,这些工笔画本身就是在传承军垦文化。</p> <p> “大美新疆,军垦华章”美术作品展共分为《军垦篇》《援建篇》《风物篇》《和谐篇》和《赤子篇》五个板块。通过近百幅美术作品的特有方式,诠释兵团精神,展现大美新疆,展示援疆成就,表现民族团结和谐。</p> <p> 每一幅画,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每一幅画都是真实的历史再现。</p><p> 党费证的故事,讲的是陶峙岳将军90岁加入中国共产党。风雨人生,沧海桑田,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年龄最长的新党员,陶诗岳走过了不平凡的一生,他的党费证被称为:无上珍品,绝无仅有。</p> <p> 这是一群老兵的故事。1949年11月急行军18昼夜790多公里,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平叛和田暴动后,就地转业的老兵,一生驻守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几十年过去,他们多已去逝,将自己的尸骨撒在了这片荒漠,子孙后代也留在了这里。</p><p> 兵团前辈的无私奉献精神,让人们听后无不为之动容。“老兵精神”永存!</p> <p> 这是一首诗的故事。中国诗坛泰斗艾青在石河子一住就是16年。在此期间,他完成了《年轻的城》等20多首诗作。</p><p> “我到过许多地方,数这个城市最年轻。它是这样漂亮,令人一见倾心;不是瀚海蜃楼,不是蓬莱仙境。它的一草一木,都是用血汗凝成!……”</p><p> 艾青的这首诗,激励兵团人要不断地确立新目标,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奋斗,把石河子建成绿色石城、文化石城、开放石城、活力石城,在伟大的中国梦中实现我们的梦想。</p> <p> 年轻的士兵,风雪之中在祖国的边防巡逻,守卫着祖国西北边陲。</p> <p> 这个文旅小镇的咖啡屋也别具特色。</p> <p> 还有这红山大食堂和红山嘴电厂职工培训基地,现在也是石河子大学实践培训基地。</p> <p> 这是小镇上的特色集市及公交站牌。</p> <p> 在文艺中心的北面。有一座古色古香的门楼,这就是平房大院的大门。透过这颇有气势的北天门,依稀可见当年的繁华。</p> <p> 进入平房区,1980年始建的200余间砖瓦平房,映入眼帘。成排的平房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连队建设的历史产物,在这里有原汁原味兵团人的生活印记。</p> <p> 光明街、幸福路,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p> <p> 每一座平房都有自己的故事。</p> <p> 当年的信誉商店,也不知解决了多少人的柴、米、油、盐。</p> <p> 从窗户上的一只告示,可以揣摩出,这位普通而又平凡的白衣天使,为了兵团战士和家属做出了多大的牺牲!不知你现在过的还好吗?</p> <p> 门楣上写着红旗街46号的这户人家,应该是这里的最后住户。</p><p> 门户的完好及门上的对联,是否显示了当年的不舍和无奈。</p><p> 祝福你们!祝福你们平安、幸福!祝福你们生活在这个新时代。</p> <p> 玛河子市天山小学,座落在生活区的中心位置。这样的一所学校,对我们援疆教师来说,显得格外亲切。我们仿佛听到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p> <p> 我们漫步其间,寻觅着那激情燃烧的岁月。</p> <p> 多少人的青春和热血播撒洒在这里!</p> <p> 看着这些毛主席语录,是多么的豪迈。</p> <p> 这些退了色的标语,激励了一代人又一代人为之奋斗!</p> <p> 还有这些宣传画,都有那个时代的烙印。</p> <p> 我们驻足留影,怀想当年建设兵团的先辈们,那充满艰辛而又激情澎湃的青春年华。</p> <p> 历经沧桑终不改,洗尽铅华呈素姿。</p> <p> 现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红山兵团人举家迁往石河子市,留下这难以忘怀的记忆。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葆兵团人的本色,向着新的希望奔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