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东平四中一次革命传统教育

阿振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忆东平四中一次革命史教育活动</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杨永慎讲述&nbsp;&nbsp;牛之营整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 文革后期,东平四中曾开展了一次很有意义,并且在接山公社范围也很有影响的革命史教育活动,即筹建“革命烈士纪念堂”,以参观展览的形式对师生进行革命思想和革命传统教育。当时我作为一名四中教师,受校领导的指派,自始至终参加了纪念堂的筹备、撰稿、布展等工作。事情虽过去四十五六年,但至今回想起来还印象深刻,记忆犹新。当看到同学们为《母校情怀》撰写的一篇篇回忆文稿,深情的叙说当年学校生活时,也不时勾起我对四中往事的回忆,于是决心把这件事讲述整理出来,作为对东平四中一份真诚的纪念。</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那是1974年初,已是文化大革命的后期,学校的教学秩序基本正常。在当时的形势下,突出政治是第一位的,学校为了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继承先烈遗志,做革命事业接班人,决定开展革命史教育,筹建“革命烈士纪念堂”。</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 学校立即抽出五六位老师组建了筹展班子,主要有杨永慎、李德忠、张为东、梁吉仲、李聚田等。从这些老师的业务特长看,谁干什么,任务分工也很明确了。张为东、梁吉仲老师一个毛笔字写的漂亮,一个擅长美术绘画,他俩负责布展制作;李聚田老师教文艺,主管学校文艺宣传队,负责选拔培训宣讲员;我和李德忠老师负责调查征集资料,整理撰写展览搞。这样我和德忠老师是展览筹备的第一道“工序”,必须抓紧征集资料,为展览备好丰富的“有米之炊”。</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学校领导的想法是用本公社光荣的革命史和革命烈士事迹开展教育,用现在的说法就是“乡土教材”,“校本教材”。在当时也的确不失为一种比较超前和切合实际的想法。根据这一要求,我和李德忠老师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进行资料征集。一是到县档案馆查抄了部分相关资料。二是访问革命老干部,例如,肖庄的邢爱爽,他抗日时期参加革命,是一位斗争很坚决的干部,他介绍了四区(接山公社区域前身)革命斗争的历史情况。徐坦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姓李,他介绍了党支部建立的过程和抗战时期农村党组织的战斗作用。我们还去下遂城访问了从县民政局退下来的段宜超局长等等。他们都提供了不少宝贵的资料。三是在接山公社范围内跑遍四十多个大队,找大队干部、老党员,老村干座谈,找烈士家属访问。基本搞清了接山公社的革命史,摸清了全社革命烈士情况以及部分烈士的事迹等,得到了很多第一手真实的材料。</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 那时交通不方便,都是骑自行车去调查的。在调查中,我们受到先辈们革命事迹的鼓舞和感染,每天早出晚归,跑再多的路都不觉得累。光征集材料就跑了一个多月。</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材料具备之后,我们俩就抓紧梳理思考,着手起草编写展览内容。我负责撰写接山公社革命史,德忠老师负责整理全公社烈士资料。我们加班加点,星期天也不休息,很快完成了任务。紧接着,张为东、梁吉仲两位老师按照我们编写的内容进行制作布展。</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 展室设在原来的教职工会议室(东头是学校医务室),定名为“革命烈士纪念堂”。布展过程中,张为东老师用毛笔正楷精心誊抄,字体工整匀称,大小适度,布局得当。梁吉仲老师精心设计布展,他配合文字内容绘制了图案和插图,使板面整齐美观,文图并茂。还在展室的中间位置制作了一座四方形二米多高的纪念碑。碑体造型壮观,四面书写上了全社所有烈士的名字和籍贯。走进展室,庄严肃穆,政治气氛浓厚,给人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 整个展览,开头是“前言”,然后第一部分是接山公社革命史,第二部分是接山公社革命烈士名录和重要烈士事迹,最后是结束语,当时叫悼词。核心内容是中间那两部分。“接山公社革命史”以简洁生动的文字介绍了1937年抗日战争初期,在东平县委领导下原东平四区党组织和革命力量的建立、发展、壮大,领导人民群众积极投身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全国解放战争中领导人民闹翻身求解放,建国后踊跃参加和支援抗美援朝的光辉历程和巨大贡献。“接山公社革命烈士”部分,以醒目庄重的形式展示了全公社160位革命烈士的名字、籍贯、职务、牺牲时间和著名烈士的事迹。这些烈士中,有42名志士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有107名优秀儿女在伟大的解放战争中献出宝贵的生命;抗美援朝战争中有11名热血青年血洒异国他乡。这里特别提一句,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前半期,有几十名烈士子女在我们东平四中学习。</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经过近两个月的努力,“革命烈士纪念堂”如期完成。这时,李聚田老师已经挑选组织了由十几名男女生搭配的讲解员队伍,并已进行了培训。学校安排每天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以班为单位轮流参观,老师抽空可随时参观。那段时间每到下午课外活动时间,“革命烈士纪念堂”内就传出讲解员同学抑扬顿挫的讲解声,参观的同学秩序井然,一边认真听着讲解,一边注视着版面上的内容。当看到大战平型关的八路军一一五师当年曾来我们这里抗日作战,频频打击日本侵略军,罗荣桓元帅曾在常庄村召开过一个历史性的会议时,大家都为这片光荣的土地而骄傲。当听到八路军或我们的区中队打击鬼子除汉奸取得胜利时,他们拍手称快,被英雄的精神所感染。当讲到抗战困难时期,共产党区政府带着武装向大户地主借粮救济饥饿断炊的贫雇农时,他们深切感受到救国救民的共产党是多么伟大。当听到全公社有160多位儿女为国献身,而且有的的是本村的邻居,有的是同学的父母亲时,他们深感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特别是听讲解员说到1947年9月,四区保田大队在五埠、岈山一带与敌人一次众寡悬殊的战斗中,区长牛绪昌和几个同志被敌包围,他带头英勇拼杀,最后和张凤桐同志宁死不做俘虏,壮烈举枪自尽时,有许多同学感动得掉下了眼泪。</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本校学生的参观持续了两个多星期,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当时的政治教育活动是比较多的,学校曾先后请苦大仇深的贫下中农代表作过忆苦思甜报告,请劳动模范作事迹报告,请干部作形势报告等,但领导和老师们都感到这次效果最好。因为纪念堂是个固定教育阵地,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生动直观,又是本地的光荣革命史,其他地方见不到,学生有新鲜感,亲切感,能够入心入脑,发挥强烈的感染作用。学校和各班主任因势利导,组织大家谈体会,写感想,有的班还召开讨论会,把思想教育进一步引向深入,学校的政治空气,工作学习秩序都有很大提高。</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 由于“革命烈士纪念堂”展出效果好,影响不断扩大。接山公社领导知道后,特意过来观看,看后认为这个形式很好,而且内容质量都不错,回去便组织公社机关和社直部门的干部职工都来来参观。随后公社教育组专门通知,组织公社大部分小学的师生也先后来四中参观。四中“革命烈士纪念堂”的影响和作用越来越大。</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 我记得四中“革命烈士纪念堂”的展出大约持续了三年,受教育人数本校近2000人次,社直干部职工以及小学的师生约有1000多人次。在当时,作为一所地方中学,能搞一处地方革命史展室,持续三年作为学生和地方干部职工的革命史教育阵地,在东平全县应该是独一无二,不可多得的,因而受到县教育局领导的赞赏。联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组织全党上下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教育活动,要求党员干部和青少年认真学习党的光荣历史,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当年的东平四中“革命烈士纪念堂”,不是一件很有意义,值得回忆和点赞的事情吗?&nbsp;</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20年2月&nbsp;&nbsp; 于泰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