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讲解《圆柱表面积》的练习题时,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学习精神,让我真正体会到“你给孩子一点空间,他还你一个世界”的惊喜!</p> 教学片段 <p> 题目是这样的:妈妈把两个高是40厘米,底面直径是20厘米的圆柱形布抱枕改为一个高60厘米,底面直径为20厘米的圆柱形靠枕,剩下多少平方厘米布?(接缝用布忽略不计)</p> <p> 学生甲的解题思路是:先算出两个圆柱形抱枕的表面积,再减去改好的大圆柱形靠枕的表面积,就算出余下布料的面积。</p> <p> 学生乙的解题思路是:画出两个小圆柱抱枕的展开图。通过观察发现:圆柱形小抱枕的底面直径和大圆柱形靠枕的底面直径相等。因此,就可以用两个小圆柱抱枕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减去大圆柱的侧面积,就等于剩下布料的面积。</p> <p>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学生利用图画语言和表达语言再现了她的解题思路,既简便又好理解。👍</p> <p> 学生丙的解题思路:把两个小圆柱的抱枕叠加起来,变成了一个直径是20厘米,高是80厘米的大圆柱,然后用这个大圆柱的表面积减去直径是20厘米,高是60厘米靠枕的表面积,求出的直径是20厘米,高是20厘米的小圆柱的表面积就是所剩布料的面积。</p> <p> 学生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将三个圆柱进行转化,既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又培养了孩子的逻辑推理能力。</p> 教学反思 <p> 《2011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除了让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要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p><p> 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p> <p>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中设置有效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寻找解题思路,孩子的回答会给你一个惊喜,会让你看到孩子思维的另一个世界。</p> <p> 也许是一句不经意的表扬,也许是一个巧妙预设的发问,都会成为一束阳光直射学生脑海,顿时照亮远方,让他们勇敢地阔步前行。</p> <p>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只要我们给他们发展的空间,充分挖掘他们的个性潜能。静等花开,相信每一个孩子都会绽放出自己的美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