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尔梅示范家庭事迹

聖子

<p>   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p><p> 示范家庭事迹材料</p> <p>  李尔梅老师,藏族,是兰州市永登县武胜驿镇道顺村野葱沟土族村校的一位退休老教师,历任永登县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兰州市政协委员。</p><p><br></p> <p>  武胜驿镇大山深处的自然村落,远离繁华,似乎远离文明,但她身居深山,用四十年的心血营造了土族人的“精神家园” —— 土族村校。那里的农家院落都是夯筑的土墙,经过雨水的冲蚀,显得很破旧,也正是在这些土院墙中,隐藏着一围和周围民居相比更加显得破旧的院落,正是她在这里,这个土族自然村落的人用几十年的时间,甩掉了“文盲村”的帽子。</p> <p>  1964年9月的一天,她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当上了“老师”,作为村上的“文化人”,在全体村民大会上被推选为跟读班的老师。没有固定的教室,生产队的办公室腾出来当教室,大树根当讲桌,泥土墩墩当课桌,破木板板当黑板。后来,办公室被占了,又到地主家的两间草房中给学生上课。再后来,队里盖了五间土房,正式成立了学校。</p><p><br></p> <p>  她是一个很容易被满足的人,在几间简陋的土房里,她鼓足了劲,一心扑在她所热爱的事业上。她既是一位民办教师,又是一位家庭顶梁柱,上有公婆,下有四个儿女。一个女人,一边处理好家务,一边教好学生,无论春夏秋冬,每天她都坚持,天不亮就早早地起床,先给家里人做饭,料理完家务后,匆匆赶往学校,从不迟到。就这样,家、校两点一线,来往穿梭,数十年如一日,她用心编织着自己的梦,勾画着心中学校的未来。</p><p> 她爱她的事业,面对每天的八分工,一月五元的补助,她选择了坚持。十二元五、二十二元五、四十九元五、七十九元五,补助在一年一年增加着,她继续选择的是守望。越是艰苦她越爱她的学生,在学校的日子里,她既是老师又是父母。记忆中,一旦课间休息她就给女生梳小辫,给男生洗脸,缝扣子,甚至洗屎尿裤司空见惯。因为,那时候她的学校规模虽小却是复式班,一到三年级还有学前班,小的小,大的大,各种各样的事情都要经过她的处理。课间削铅笔、订本子和学生踢沙包、跳绳是常有的事。她心灵手巧,每周还有手工课,除了教学生用纸叠出这样那样的作品外,忘不掉的是带学生到山边采各种花,给每人编制花篮。周末常常带二三年级的孩子到大山深处砍柴、拾牛粪块,以备冬天生火用。秋天带学生到田地里拾麦穗,勤工俭学。她还会点音乐,会弹冬不拉,每到音乐课全校就一下子活跃了,她教学生唱歌,编排舞蹈,没有伴奏却有冬不拉声。</p><p> 八十年代初的一天,恰逢期中考试,屋漏偏逢连阴雨,教室屋顶滴答滴答着,她执着地在黑板上吱吱嘎嘎写个不停,孩子们在抄题……不知觉中一群“鸭舌帽”、“ 黑大褂”人静静地站在后门口,盯着李老师,再后来,她刚将题抄完,一转身的刹那间,着实的吓了她一跳。</p><p><br></p> <p>  那个人群里的一位长者赶忙上前说:“别紧张,老师!我们是兰州市民委的,来看望你们的……”接着那位长者说:“我们走过许多地方,见过许多贫困的老师,没见过像你这样艰苦的老师,清平朴素,让我们感动啊!”</p><p> 市民委的那位长者亲手将自己的20块钱塞在李老师的手中说:“孩子们急需什么用品,你先将就吧!我们赶快会给你帮助的……”</p><p><br></p> <p>  临近冬季,市民委领导专门给李老师送来了体育用品,火炉子等。野葱沟村校被列为兰州市唯一的土族小学。</p><p> 从次,土族娃们第一次玩篮球,第一次拆掉了土槽炉子,教室里升上了“生铁炉子”,学校条件有了改善。李老师的执着更加坚定了,亲自带着娃们绿化校园,坚持和孩子们在课余时间栽树浇水,两排松树伴随着李老师送走一茬又一茬学生……</p><p><br></p> <p>  1992年的一个傍晚,由于一件关于其他学校的事,教育局局长一行人在解决问题的途中,碰见了李老师,问起有没有被推荐“甘肃省园丁奖”候选人的事,李老师摇摇头。那位局长当场给镇领导说:“给你们镇再补一个名额”,几经周折李老师顺利地被评为“甘肃省园丁奖”、“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奖”,接着转正为正式的公办教师。面对第一月330元的工资,她激动地几夜没合眼,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她的教师梦,一干就是40载,退休后又义务教了三年有余,直到干不动了……</p><p>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改革。随着教育资源整合的浪潮,野葱沟土族村校被拆了,孩子们到七八里外的学校住宿求学了,李老师望着空落落的校舍难过了。如今联村联户富民政策下,村校被改造成了广场。由于,篮球场地的需要,不得不砍掉长大了的5棵松树,正当工程队砍了树,修广场的时候,她为砍掉的5棵松树偷偷地流泪了……</p> <p>  李尔梅老师的清平朴素,不仅教会了土族村落的一个又一个娃娃求知向上、团结和睦的优秀人格。如今,村落里飞出的大学生,生意人都是她的学生。同时要求自己的四个孩子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优良品质。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老伴汪福祥一个二十年的老民办教师,尽管年事已高,仍然肩负着村落道路的清洁员,为家乡的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四个孩子先后入党,操持着各自的事业。长子汪文,中共党员,在武胜驿镇从事村文书工作,尽职尽责,发挥着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多次被评为乡镇 “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出席镇党代会。长女汪秀,在本村经营个体,为人宽厚,礼貌待人,是方圆有名的好人。次女汪芳,因为李老师的执着坚守,选择了教师职业,延续母亲教师路。在教师路上不懈追求,尽教书责任,走育人道路。用自己的行动帮助了不少单亲孩子树立自信,坚定信念走上成才之路。2008年自愿一次交纳“特殊党费”,用于支援四川汶川大地震救灾工作,中共中央组织部颁发了“党费收据”。在平凡的工作中履行着一个党代表的职责,无愧于一个有信仰、有理想的兰州市优秀教师的情怀,先后出席了中国共产党永登县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兰州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甘肃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为教书育人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次子汪兵,中共党员,是一名退伍军人,武胜驿镇政府的一名集体人员 ,爱岗敬业,不以微薄的收入而计较,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军人,我要把党培养我的余热洒在工作需要我的地方,用实际行动践行我的价值。”</p><p><br></p> <p>  李尔梅同志的家庭就是这样一个谁都敬慕的民族团结的典范家庭。她把爱护民族团结看做是爱护自己的眼睛,她不仅在民族团结工作方面走在了前面,而且,她和她的家庭在各个方面都是好样的,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行动坚守着对各民族兄弟的团结、对祖国统一和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