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县文化之旅第一弹——娄亭睒子洞

正万

<h3>易县是文化大县,主要体现在她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物古迹。开启易县文化之旅的倡议一经李国月提出,便有众多好友纷纷响应。</h3><h3>不需要深思熟虑,有一个目标就可以出发。</h3><h3>易县可看的地方太多了,不说“一山一水一大庙”,也不说“一都一陵一雄关”,易县的山水间散落的古迹就数不胜数了。我们有意避开热点,却想不到是否会爆出冷门儿。</h3><h3>第一站,咱们就去一个不远不近的地方——娄亭睒子洞。</h3> <h3>睒子洞位于易县梁格庄镇楼亭村大于沟的半山腰。2014年央视《国宝档案》播出的“流失海外的国宝——寻找罗汉像”让易县睒子洞进入人们的视野。</h3><h3>现收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及人类学博物馆,美国波士顿美术馆,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美国纳尔逊艾金斯艺术博物馆,大英博物馆,俄罗斯冬宫,法国吉美博物馆等八个地方的十尊制作精美的三彩罗汉像均出自于河北易县的睒子洞。</h3><h3><br></h3> <h3>国宝档案详细讲述了民国年间这些罗汉像如何流失到海外的过程。专家们进行了实地考察,并探究了这些三彩罗汉制作年代和栖身于此的原因。</h3><h3>学者们普遍认为这些造像应该制作于辽代。对于为什么这些造像会出现在睒子洞中,专家们提出了灭佛说、战乱说和修行说三种猜测。</h3> <h3>我们这次易县文化之旅,没有明确的任务,因为疫情期间大家的时间比较充裕,正好可以结伴同游。实地踏勘古迹,遍访碑刻,或有意料之外的收获。</h3> <h3>经无人机大概测得,停车的地方与睒子洞高差仅为一百五十米。但登山的道路十分崎岖难行。</h3> <h3>这天天气不错,向东看可以看到清晰的易县城</h3> <h3>还有旺龙湖,仿佛就在不远处</h3> <h3>山上多荆棘灌木,少有高大的树木。山势为东西走向,背风向阳,山上的灌木已经翠绿。</h3> <h3>中途我们发现一个小洞,应是人工开凿,洞很深,因为没带手电不敢贸然深入。</h3> <h3>攀登睒子洞最好的季节应该就是冬春两季,一旦入夏,登山的羊肠小路就会完全淹没在灌木中了。</h3> <h3>累了就休息一下,顺便回头看一下远处</h3> <h3>这座大山原本就是清西陵的风水靠山,好似一面巨大的屏风。从这里看清西陵感觉好像很远的样子,其实也只有十余华里远。</h3> <h3>距离山崖越来愈近,树木也多起来了</h3> <h3>终于来到洞口。踏上一架一丈来高的木梯,看到洞门。</h3> <h3>进入洞中,里面还有一层约两米的台阶</h3> <h3>上了台阶里面仍然十分宽敞。这个位置应该就是当年安放罗汉像的地方了。</h3> <h3>根据罗汉像与人等高的比例,我用ps试着做了一个简单的复原图,试图感受一下当年大罗汉在洞中摆放的情形。当然,当年的大罗汉像要多很多,密度要大的多。</h3> <h3>里面还分东西两个小洞,西面的洞刚好被太阳照射到,东面的洞太阳照射不到,很黑,手机的光照亮后可以看出是个水洞,只是水已经不多了。</h3> <h3>其实,这个洞口严格的说应该是朝向西边,因为从洞口往外看,正对着那座酷似佛祖合十打坐的小山峰。</h3> <h3>洞外有两统石碑,离洞较近的是康熙年间重修睒子洞碑,离洞较远处还有一块是明代正德十四年的“造像圆满碑”。</h3><h3>造像圆满碑记十分清晰,文字容易辨认。碑文以儒道释三教劝善开篇,突出一个善字。我忽然想起,在顺治易水志和乾隆直隶易州志中都称此洞为善子洞,或许与此有关。</h3><h3>碑文尤其详细记述了洞中造像的来历。说是有大宁都司茂山卫所宋均世代崇善积德,宋均不惜家财,发心造像,从正德六年到正德十四年,分别于各处造像共计三十四尊,每尊一龛,安放于易县城西北四十里百花山睒子洞中。碑文描述这些造像“金光晃耀,灿烂辉煌”与这些三彩罗汉的形象很相符。</h3><h3>有意思的是书写碑文的是宝峰寺野叟觉道,刻碑者为本邑匠人李刚和曲阳石匠崔达。而觉道和李刚也正是易县八百山静安寺重修碑记的书写者和刊刻者。</h3><h3>而《国宝档案》节目中显然没有提到这块碑,估计应该是当时实地探访时没有发现这块碑。这块石碑不大,并且处于山崖的凹陷处,再加上树木的遮挡,当时不被发现也是可能的。如果当时发现了这块石碑,或许就不该再追究造像的年代和为什么这些造像会安放在此了。</h3><h3>三年前,我的同学文海村的赵金明发现了此碑,并把上面的文字用手机拍下来发给我,才有了我和潘新宇赵文章两位老师的初访睒子洞。造像圆满碑是不是可以解释三彩罗汉像的谜题呢?是不是我们最早发现并关注了“造像圆满碑”呢?这个事情有点大,真不敢说。</h3><h3><br></h3> <h3>睒子洞前真的是一处清幽的所在。</h3> <h3>午饭就在这个大桌子上解决了,大家好开心。</h3> <h3>别担心,石头都晒热了。睡会儿午觉也不错。</h3> <h3>睒子洞旁边好像还有瀑布流下的痕迹</h3> <h3>这是不是就是那座传说中的自来佛岩呢?明代张新有诗赞曰:佛崖七十二,此阁最称雄。</h3> <h3>睒子洞前有好几棵大桑树,长了好多桑椹。大家决定就在这棵大桑树下合影留念。同游者,潘新宇、李国月、张山林、马广宇,丁志刚、崔宏生、马强和我</h3> <h3>下山时,我们找到了一条最好走的路,就是顺着东侧山梁下山,少了荆棘拦路,多了巨石相伴。</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峨磨有古洞,古洞藏罗汉。罗汉三彩塑,国宝入档案。造像生明代,逢劫天下散。八逸访古洞,春登百花山。悬崖高百丈,奇峰绕林泉。罗汉竟西去,洞中别有仙。睒子是何人?碑文不及言。详述造像事,宋均结善缘。洞口却西向,正对大佛岩。石上堪歇脚,林下午时餐。盘桓一日满,夕阳照东山。</h3> <h3>摄影撰文 于正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