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新德育人,我最初对德育工作是茫然的。反复阅读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后才豁然开朗,感觉它为我们德育人点亮了一盏心灯。德育应该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教育者要把德育放在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要实现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和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首先要实现理想的德育;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父母也应该把德育放在第一位。2018年9 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立德树人”,实现教育梦。 <p>一、理想的德育: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要建立最基本的信任感。</p><p>在德育过程中,需要一种宽松、宽容和温馨的环境,教师必须与学生有一种平等的沟通,一种平等的探讨,从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德性。喋喋不休的说教,苦口婆心的劝解,空洞无意义的检讨......只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反感,对此我们要有更加智慧的方式和更有效的技巧。学生的自尊心不亚于我们成年人,教师要成为他们的朋友,人生路上的引导者,切忌高高在上、盛气凌人,以“先生”自居。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教育亦是如此。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必须以人为本,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全新理念,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宽容,懂得赞美,善于交流,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伙伴。只有成立平等、关爱、协调的师生关系,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应感染到自立的庄严,感应感染到成长的愉悦,才能培育成为合适社会成长需要的高素质人才。</p> <p>二、理想的德育:在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鼓励和表扬。</p><p>朱永新教授说“学生在接受教师表扬和赞赏中,他会自觉地把自己的优点无限放大,对自己表现出强烈的自信,极力使自己优秀,而一些不良的品行会在不知不觉中消除。”</p><p>去年我接手三年级的一个班,班里的每一个孩子对我来说都是崭新的个体。老班主任热情的想告诉我孩子们的各种情况,被我婉拒,因为我想用不带偏见的视角接触这群小天使。想法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开学第一天,起立,上课,刚开始的课堂很正常,一双双充满好奇的眼睛瞪着我,我也是精神抖擞,高水平发挥。十分钟以后,课堂氛围开始发生变化,特别是有一个小男生,眼神瞟来瞟去,旁边的同学也时不时的望向他,有状况,我趁他不注意迅速走到他身边,发现他手中拿着一本漫画书。我把书从他手中拿过来,他明显的想要反抗,学生齐刷刷的看着我们。我整理一下自己的情绪,对他说:“这本书老师先替你保管,咱们先上课,好吗?”他虽有不情愿,也没有说什么。下课后,我把他带到活动室(没有其他人,保护孩子自尊心),让他先做一下自我介绍,没想到他却说:“我上你的课看漫画书,不是一个好孩子。”我一下就愣住了,很少有孩子承认自己是坏小孩儿的。我的脑子里浮现着上课的那一幕,笑眯眯地对他说:“不会呀,我觉得你是一个好孩子......你爱读书,语文肯定很好。你看,书是你的好朋友,也是老师的好朋友,那我们就是好朋友啦。认识你很高兴,握握手吧!”当我向他伸出我的大手,他抬起头怯怯地看看我,慢慢的把小手伸向了我。我紧紧地握住这双小手:“以后我们把喜欢的书籍放到教室的图书角,在课下和大家一起分享好不好?”“好!”他轻轻地说。接着我在班级中再一次表扬他爱读书的行为。以后的日子里,我陆续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比如爱帮助人、爱劳动等,不断表扬、鼓励他,我发现他正在渐渐的变化,能够自觉遵守班级常规了,这就是表扬的“魔力”吧。</p> <p>三、理想的德育:唤醒美好,从而塑造学生美丽的心灵。</p><p>“美是照耀世界的明亮之光,你能看得见真相、真理和善良,在这种光照之下,你会体验到一种献身精神和毫不妥协的精神。”—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p><p>实现美的途径是什么呢?教师首先要做到的是: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许多的文学著作和社会科学作品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渗透着一种无形的德育力量。通过阅读《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简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平凡的世界》等名著,告诉学生什么是美,什么是善,给学生以强烈的心灵撞击。学生会把书中弘扬和推崇的道德境界作为自己的一种自觉追求的目标,这种内化的道德教育力量是其他方式难以企及的。因此一定要建立“书香社会”“书香学校”,让孩子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一个孩子热爱读书,就会从书本中得到心灵的慰籍,从书籍中寻找生活的榜样,从书籍中净化自己的心灵,书中的人物就会成为他生活的旗帜,书中的道理就会成为他人生的坐标。</p> 作为教师,作为德育人,要不断学习,要懂得如何充分挖掘德育功效,充分发挥德育功效,真正教会学生做一个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