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老兵魏志堂

梁斌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昨天,得到信息:老兵魏志堂老人昨晚去世了,享年99岁。</b></p><p> 彼时,在山医大二院院子里,一辆殡仪车正巧从眼前驶过,让人恍惚。两天前的一个讲座中,还在现场分享了老兵魏志堂的经历,他也是2015年9月3日天安门广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抗战老兵车队中的一员。当时中央电视台直播里,有他长达十几秒的一个镜头,他满脸沧桑,白发苍苍,却重新穿起军装,重新别齐军功章,与曾经的战友从天安门广场缓缓驶过,向现场及亿万电视观众敬下一个神圣的军礼。一个月后走近他时,他的表述能力很清晰,给我细细讲了曾经战场上的经历,尤其难忘山东羊山集倾盆大雨中那个拄杖的身影。2019年春天再见他时,依然健康,可是已经记不得曾经任何一件事,吐字也几乎一个字都不能听懂。时隔不到一年,终是走了。</p><p>这是2020年《重回1937》中去世的第二位老兵。书中13位老兵,仅剩2位了。</p><p><b> 老兵,安息!</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魏志堂在2015年9月3日天安门广场阅兵式上</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 1, 1);">雨倾盆,那个拄杖的身影</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 1, 1);">作者:蒋&nbsp; &nbsp;殊</b></p><p><br></p><p>2015年见到魏志堂老人时,他刚刚在北京参加完“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阅兵活动”不久。尽管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他说到这一次去北京还是异常激动,根本没有想到会以老兵的身份参加大阅兵。他还告诉我,在北京期间,国家对他们这些老兵照顾得非常好,卫生、护理,还有专车,反正是说不清的高兴。</p><p>说着说着他却话锋一转:“就是觉得对不起牺牲的同志,心里非常难过,功劳都是大家的,只是有你的一小部分。”</p><p>老人的心绪,便顺着他的讲述回到从前。</p><p>“那个时候,根本不知道排长、连长、营长叫啥名字,更换太频繁了。一个班的人还行,可常常连熟悉的时间也没有。”想让魏志堂老人挖一些心灵深处的记忆,他却如是说。</p><p>魏志堂在武乡县城一个居民小区,与儿子同住。门开后,一个中年女子热情引我进入,倒茶,聊天。后来才知,她不是女儿,是儿媳。</p><p>老人眼下是安享晚年的生活,魏志堂是我采访到的十几位老兵中条件最好的两位之一,这令我倍感欣慰。</p><p>魏志堂1945年参军,1955年退伍。从二十三岁到三十三岁,他把一生中最好的十年放在保家卫国上。他目前生活处境相对好一些,与当年退伍后直接被分配到县人民银行直到退休有关。</p><p>时间走到今天,魏志堂老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均等的三段:战争、工作、退休,每一段都是二十多年时光。1938年日本人在武乡县发起九路围攻时,他年仅十六岁,却早已是一位合格的民兵。那时候,他晚上掩护群众逃难,白天搞生产。他说民兵的任务就是扰乱日军,不让他们走进,不让他们拿走一颗粮食。他清楚地记得,他与村民们扛着土枪土炮,翻到上司村梁上的天主教堂,硬是把冲上来的敌人打回段村。说到这里时他哑声笑了:那时候连手榴弹都是柳沟村自己生产的,有的扔出去都不响。</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nbsp;魏志堂当兵时照片 }</b></p><p><b>·</b></p><p>敌人先进的武器可以打掉一个村庄,甚至一个县城,可是打不散人心!像魏志堂一样的百姓凭着自身的智慧,协助八路军一路打过上司,打到富庄,打进县城,举着从鬼子手里缴获的二十挺机枪,红旗在高高的段村塔上迎风飞扬。  </p><p>听说过消息树吗?魏志堂老人问。</p><p><b>课本里看到过。</b></p><p>他说,消息树倒了,就是麻烦来了。每次消息树一倒,他们就要掩护村民往深山里奔跑。可是,不可能每一次都是顺利的,应该是每一次都不是顺利的。</p><p>在消息树下从少年走向成人的魏志堂,哪怕吹来一阵风,都会让他胆战心惊。</p><p>看,消息树又摇晃了,却不是风。他真切地看到,倒了,先是邻村的,后就是他们村的。</p><p>快跑!</p><p>魏志堂老人像当年一样,急切地在我面前喊了一声快跑。我脑子里突然想到小时候,我爷爷给我讲述当年他带着小个子奶奶,筐里挑着我大姑与我父亲往深山里快跑的故事。</p><p>爷爷奶奶们的日子,就是随时准备快跑的日子。</p><p>魏志堂的父母,当年一定与我的爷爷奶奶一样,随时扔下手头的活计、手中的饭碗,奔向大山里。</p><p>可是,他的母亲远没有我的奶奶幸运。魏志堂的母亲,就是在这样的逃跑途中,死在敌人残忍的屠刀下。</p><p>两个民兵儿子尽职地保卫着村庄,却没能保护好自己的母亲。</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 2015年作者蒋殊初见魏志堂&nbsp; }</b></p><p><br></p><p>而让魏志堂到今天还急切地喊出“快跑”的那一天,消息树倒得更加悲壮更加不同寻常。</p><p>敌人来的时候,民兵们正在开会。其中有他当民兵指导员的亲哥哥。当时哥哥一挥手,其他人先走,尽快走!哥哥把民兵花名册揣在身上安全的地方,最后一个撤离。然而,然而……无数次从敌人眼皮下成功隐藏起来的哥哥,这一天却落在敌人手里,在自己的村庄,在熟悉的小路上。敌人如获至宝,把他哥哥结结实实捆起来,准备着接下来的审问。哥哥不怕鬼子,却无比担心身上的花名册落在敌人手里。于是在路上,他瞅准时机,纵身跳进村中的水池里。</p><p>恼羞成怒的敌人急了,他们不知道,眼前这个水池其实并不太深,敌人担心这个“俘虏”潜水逃跑,举枪打死了哥哥。</p><p>魏志堂没有亲眼看到哥哥的死,印在他脑子里的,就是回村后水池里的一汪红。</p><p>那刺眼刺心的红,成了抹不掉的永恒。</p><p>魏志堂是带着满腔的红色仇恨,穿起军装的。之后,他随着八路军129师的步伐,一路征杀,开始了小米加步枪的日子。</p><p>魏志堂的记忆里,“成天在走路”。穿着用谷秆灰与槐花灰染色的军装,日日在走路,日日在战斗。</p><p>过年也不例外。</p><p>又一个年被战士们盼来了,原因是可以吃到肉馅饺子。魏志堂说当时以班为单位,自己包。可是有一个年,热气腾腾的饺子还没有出锅,战斗的号角却已经响起。锅里可是盼了一年的饺子啊,怎么舍得丢下?匆忙中,战士们把没怎么熟的饺子匆忙盛在各自的碗里,边列队跑边就着寒风吃进肚子里。</p><p>即使下一刻死去,味蕾的满足也十分诱人。</p><p>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从来就没有脱掉衣服睡过觉。每天,一百发子弹,一个米袋,一支步枪,还有手榴弹,六十斤重的东西在身上背着。晚上也不敢解背包,就这样躺下,把枪夹在双腿间,手榴弹放在手边。</p><p>从春到冬,战士们终于打出太行山,准备挺进大别山。</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2019年5月作者蒋殊又见魏志堂 }</b></p><p><br></p><p>1947年,魏志堂也加入解放战争的大军中。6 月30日晚,黄河北岸一声号令,刘邓大军战船齐发,势如破竹,一举突破了国民党军队自以为可抵四十万大军的“黄河防线”,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p><p>序幕打开,通往大别山的路却困难重重。</p><p>遇到羊山集。</p><p>这里,保存着魏志堂大多数战争的记忆。</p><p>羊山集是山东金乡城西北三十里处的一个大镇,背靠羊山,当时居民千余户。这里石砖房居多,东南两边地势低洼。羊山集得名镇北面一座东西长约两千米、高四百米的孤山,远远望去犹如一只卧着的绵羊。</p><p>1947年6月的最后一个晚上,突破黄河天险的刘邓大军遇到严阵以待的国民党部队,对方整编第70师一个半旅、第32师两个旅、第66师两个旅,分别抵六营集、独山集和羊山集,南向北摆成了一字长蛇阵,准备痛击渡河而来的解放大军。</p><p>可是,雨倾盆。</p><p>浪漫的雨季啊,偏偏出现在硝烟弥漫的烽火里。</p><p>年轻战士的血肉之躯,需要承载多少艰难和沉重?</p><p>连续的雨,连绵的雨,将双方军队困在泥泞里。许多时候,战士们只能躺在战壕中的泥水里,一动不动。</p><p>就是这个时刻,魏志堂见到了刘伯承。当日的情景,今天依然历历在目。他说,刘伯承拄着一根手杖,带着一双疼惜的眼光出现在战壕里。泥泞中看不到他穿了什么样子的鞋,就那样挺立着给战士们鼓劲打气。那么大的首长近在眼前,浑身淌满泥水,炯炯有神的目光给了战士们坚定的信念。那一天,刘伯承还带来西瓜,他的手有力地挥在倾盆大雨里:吃过西瓜,我们打过羊山!挺进大别山去!</p><p>当时的魏志堂不知道,站在他们面前的刘伯承,带着一只伤眼,拖着一条伤腿。他炯炯有神的目光,不是出自他的眼球,而是发自他的内心。从1913年开始,年轻的刘伯承就转战巴蜀,十余载岁月里五次绝处逢生,成为闻名的川中名将。后来,他毅然与旧军队决裂,加入中国共产党,跨出人生中重大抉择的一步。彼时,他挺立在连绵的雨里,谁知他三十年前丰都之战失去一只眼,大足之战险丢一条腿?</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2019年5月作者蒋殊又见魏志堂 }</b></p><p><br></p><p>今天,还有多少人有力气忆起1947年那个7月?又有多少人知道1947年那个7月?在羊山集,那么多战士泡在雨里,为脚下的土地展开一场又一场鏖战;有一位伤痕累累的将军,他二十四年前重伤过的右腿浸在雨水中依旧会痛。怒了的雨,急一阵,缓一阵,始终不停歇。交通、通信、吃饭都成了问题。</p><p>只有子弹在飞,一直在飞。</p><p>魏志堂说,他同一个班的战友,就是在这场战争中,就是在这样的雨里,被一颗子弹击中。“他紧紧与我挨着,就倒在我的胳膊上。”魏志堂说,“轻轻把他扶到一边,说不来啥心情。”冰冷的雨里,一切都是冰冷的,可他那刻分明感到一股热,从战友的身体里流出来,传遍他的周身。</p><p>雨水,瞬间变红。</p><p>这红色让他想起家乡,他的村庄,那个被哥哥染红的水池。</p><p>肩并肩的战友与当年的哥哥一样,成了另一个世界的人。</p><p>魏志堂至今想来心里酸酸的。战友来自河北武安,生前挨在他身边,死后贴在他身上。雨水里看不到眼泪,战场上不相信眼泪。他记得当时轻轻把战友推开,猛地端起枪。</p><p>一切都来不及,包括难过。</p><p>27号,天气放晴。下午六时三十分,部队发起总攻。瞬间,野炮、山炮、迫击炮交织着怒吼着,火龙似的射向羊山主峰。</p><p>极度疲惫的羊山最后挺立起伤痕累累的身躯,怒吼着迎接了连续28天作战之后的胜利。刘邓大军以歼敌四个整编师共六万余人的战绩,收复了鲁西南地区,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p><p>刘伯承兴奋之际,激情赋诗:</p><p><b>狼山战捷复羊山,炮火雷鸣烟雾间。</b></p><p><b>千万居民齐拍手,欣看子弟夺城关。</b></p><p>8月份,刘邓大军分三路挥师南下,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中国革命这一“历史的转折点”,魏志堂至今说来总觉得能参与其中是幸运的。</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2018年8月,魏志堂在《重回1937》</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读者见面会现场接受蒋殊送书</b></p><p><br></p><p>魏志堂的伤,也是在这场战争中落下的。炮弹炸响,他的胳膊上、腿上、手上都挂了彩,被送到山东治疗。他庆幸自己比武安的战友幸运一万倍,尽管带着伤残八级的身体,却好好地活到今天。</p><p>当时经过短暂的治疗后,他很快回归部队,投入护送大军南下大别山的队伍中。</p><p>今天的魏志堂老人,还有少许弹片残存在胳膊里。他说天阴时会发痒,但不疼了,指头筋也不对。不过他说这是七十年前从战场上携带到今天的印记,也让他时时铭记,那么多战友从他眼皮底下失去了生命,他需时时为他们送去另一个世界的祝愿。</p><p>儿媳妇说,老人是多年以后才走出战争的。之前从来不在他们面前提。后来随着岁月的流逝,老人内心的伤痕或许慢慢减轻了一些,也或许是害怕后辈忘记?有时他会把孙辈们叫到身边,给他们讲曾经的这些故事。</p><p>魏志堂老人骄傲地说,现在他的二儿子是军人,在南京军区;儿子的舅舅也是军人;一个孙子也是军人。他从来不后悔,自己走上战场。他一直倍感欣慰,用自己手中的枪为母亲与哥哥报了仇。</p><p>倒在他怀里的那位武安战友,也可以安息了。</p><p>魏志堂老人今年已经九十四岁了,他越来越感到孤独。他说当时他的村庄与他一起穿起军装的有二十多人,现在却只剩下他自己。</p><p>时而开心,时而难过;不想回想,却时时要回想。</p><p>采访要结束的时候,魏志堂工作过的银行有关人员上门,给他送上一套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纪念币。这个曾经近距离接触过刘伯承、给彭德怀站过岗的老人将纪念币捧在手里,开心而不安地说:“还给我送东西,又给我送东西?”</p><p><br></p><p><b>摘自蒋殊散文集《重回1937》</b></p><p><br></p> <p>作者简介:蒋殊,山西武乡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冶金作协副主席,太原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为《映像》杂志执行主编。迄今为止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文学》《文艺报》《小说选刊》《中国作家》《上海文学》《北京文学》《中华文学选刊》等国内大型文学刊物发表作品若干。著有散文集《阳光下的蜀葵》《神灵的聚会》《百年长川》《重回1937》《再回1949》。曾获“赵树理文学奖”及《小说选刊》年度大奖。《阳光下的蜀葵》《重回1937》分别进入2016、2019年全国农家书屋。有作品分别收入中国散文、随笔年选及散文年度排行榜;散文《故乡的秋夜》收入2014年苏教版高中读本。</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