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察隅县,隶属西藏自治区林芝市,藏语意为“人居住地”,地处西藏自治区东南部,东邻云南迪庆自治州德钦县、云南省贡山县和昌都市左贡县,西邻墨脱县,南接缅甸和印度,北连波密县和昌都市八宿县,全县总面积3.16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800米。</p> <p>察隅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是西藏自治区重要边境县之一,纷争不断的边境线既争议不断的“麦克马洪线”就在此地,让这个同印度及缅甸接壤的边疆小城多年来迷雾重重,这里还居住着中国56个民族之外还未识定的民族“僜人”。</p> <p>察隅县,是著名的进藏线丙察察的终点,这里因曾长期交通不便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状态,到过这里的游客少之又少,其境内可远观梅里雪山。</p> <p>察隅与墨脱被誉为西藏的西双版纳,都处于边境处,都是民族风情浓郁的地方,气候又偏亚热带,与西藏其他地区大不相同。</p> <p>2018.10.13 察隅——下察隅</p><p><br></p> <p>在胜利✌穿越丙察察之后,决定在低海拔的察隅休整一天,利用这一天到靠近中印边境的下 察隅去走走。</p> <p>早上出门一抬眼就能看见山坡上雾气弥漫的森林,县城被两边的大山夹住,大河在公路旁边流淌,空气湿润,温度适宜。这哪里是西藏啊,简直就是江南!</p> <p>吃过早饭,在县城里漫步,县城竹瓦根镇很小,只有两条主要街道。街道干净整洁,商铺林立,十月的察隅是色彩斑斓的,空气湿润,颇有几分江南水乡的味道,给人非常清新的感觉,这种感觉是高原小镇所特有的。</p> <p>久居都市的人来到高原小镇显得格外放松。这里既没有车水马龙,也没有人声嘈杂,一切是那样宁静、温和。流经城中的察隅河河水碧绿,犹如翡翠,就像是一条青碧色的玉带飘向远方,潺潺的流水声仿佛告诉人们,这里已远离世俗的喧嚣,有着世外桃源的安宁。</p> <p>下察隅是与印度接壤的村庄,靠近中印边境地区,所以要想去下察隅,必须要去察隅县城的边防大队,他们要审核一下我们的身份证、边境通行证。在新疆开的边境通行证上盖章,才能前往下察隅,很多不知道的拿着内地办的边境通行证去,到下察隅 检查站就被边防部队赶回来了。</p><p><br></p> <p>下察隅,这个地名对我来说很陌生,包括来西藏前平时我也只是偶尔在一些书上看到察隅这两个字,而对下察隅基本上是空白的。这次走滇藏丙察察线,在老姆登所入住宾馆老板的儿子,给我们说去察隅的时候,可以去下察隅看看,那里有个鄧人村,说那地方很美值得一去……</p> <p>于是上网百度了一哈下察隅的僜人村,了解了僜人的姓属、历史都无文字记载,他们最早的姓氏是以居住地(山名)定名的。以同姓形成一个集团,共同占有山林,相互继承财产,一起商讨解决婚姻或其他纠纷。同姓还有互助资助及共同向异姓复仇的义务。同姓禁止通婚。现在僜人姓属概念已很淡薄。僜人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他们平和地过着这种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生活方式,僜人一般男的高不过1.6米,女的不超过1.5米。他们以刻木结绳记事,摆篱棍、树枝来记时,以月圆月缺记月日,没有记年份的习惯,也没有记年龄生日的习惯。如请某人五天后来参加送鬼祭祀,就送去一条打着五个结的绳子,再如,双方发生纠纷找人评理时,评理者讲一长理就放一根草棍或树枝,放得越多就表示理由越充足。他们的数字概念差。僜人无历算,以月缺月圆为一月,以包谷成熟一季为一年。妇女一般都戴一对银质大耳鼓,头发卷在脑后,并插上银质发髻。前额戴银质抹额,颈项挂串珠或银币,手戴银质戒指。上身是有花纹的、仅能遮胸的无袖衣,腰部坦露,下着筒裙,分长短两种,长短并用,短外长内,长至脚面短至膝下,筒裙花纹多为横条。男女多在上衣外围一大披肩,披肩也可作被盖使用。僜人男女均蓄发、均都不穿鞋子、均戴耳环。</p><p>一夫多妻制的僜人家庭,妻子的住室是在丈夫盖的长房内各占一、二间,自立灶塘,分别种植、饲养丈夫分给的土地和家畜,各自收获和保管,自成一个经济单位。丈夫决定在哪个妻子处住宿,就将他所背的熊皮袋挂在她的房门口,妻子要以宾客相待。丈夫有权将妻子转赠或出卖,妻子无权离开丈夫。一夫多妻制也是一种竞争性,是名誉和地位的表现,而更多的婚姻是以买卖作为条件的,是没有法律的婚姻,是纯粹意义上的买卖婚姻。</p> <p>我们把这些手续办完,就前往下察隅……</p> <p>我们迎着毛毛细雨出了察隅县城,一路沿着桑曲河向下游方向走,60多公里就到了下察隅 。察隅河虽然河面不宽,但水量大的惊人,坐在车上都能听见河里的水声。河两岸你在这里就能明显感觉到与前面那段高原风光不同,这里是亚热带风情,沿路风景如画。</p> <p>从察隅县城到下察隅一路全是柏油路面,就是路比较窄,好在留有很多供错车的临时停车场。路两边树木苍翠、河水清澈。从海拔2200米下到了1200米,越往下植被越丰富,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清香,让在高海拔行进了几天的缺氧的肺得到了很好的治疗。</p> <p>汽车在原始密林里穿行,左岸的察隅河一直咆哮着把我们送到了下察隅大桥边</p> <p>大桥是通往下察隅的唯一通道,所有的行人都必须在桥这头接受边防军人的盘查,桥对岸两公里处就是下察隅镇,僜人村离下察隅镇只有不到5公里的路程,一路上全是结满了桐子的桐树,以前用来点灯的桐子由于村子通了电,现在已经派不上用场了,很多熟透的桐子就落在地上任由它自然腐烂。除了漫山遍野的桐树外,成片的芭蕉林也是一路上最吸引人的植物。</p> <p>鄧人村在半山腰上,就掩映在一大片芭蕉林里,几千人都散散落落的居住在上面,他们的房子也是木结构的,风格就和藏族有所差别了,由于这边湿润雨水多,屋顶都是尖的。但是这样的老房子都很少了,大部分人家都盖了新房子,而且房子还是相当气派的……僜人住在绿树掩映的房子里,远处梯田层层,一幅安闲的世外桃源景象……</p> <p>村子里面很安静,想找村民问问情况都很难找到人,好不容易见到一个年轻人,问他一些村里的僜人情况,他说他也不清楚,但是他给我们指了一个地方,可能是以前这里搞旅游的时候留下的一些图片、僜人生活场景……但是这里已经杂草丛生、房屋破烂不堪……进到里面墙上挂着僜人的照片……</p> <p>我们在村里转了半天,实在没有看到老人,只有看到一群僜人的小孩子,孩子们永远是快乐的天使,他们就像小鸟一样,在我们身边跑来跑去,由于语言不通,我们之间无法交流。我们把车上的糖果分发给他们,孩子们含着糖,对我们这群陌生人报以最天真的笑……</p> <p>要走的时候,刚好雨过天晴,满眼苍翠如洗,山间云蒸霞蔚,有如仙境。墨绿色的原始森林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远远望去,宛如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p> <p>下察隅是僜人的主要聚居地,僜人的生活方式一直以来都被好事者津津乐道,由于僜人从前一直生活在丛林中,他们至今还保持着传统的生产方式,现在在全国共有约1400名僜人。这个村子的人是独立与我们56个民族之外,到现在民族学家还没给他们划分的一个族群,虽然人不多,有语音无文字,身份证上民族添其他……</p> <p>行走在安静的村落里,从规划整齐的房间穿过,我仿佛看到了现代农村的模式,他们用劳动走进了文明,过上了现代人的生活,我想在不久的将来,僜人会不会消失……(不建议去下察隅,已经看不到僜人文化,目睹的,却是这个文化的最后一抹残阳)</p> <p>2018.10.14察隅—然乌—八宿行程248公里(其中察隅到然乌165公里)</p> <p>今天的行程比较轻松,察隅-然乌-八宿,也该轻松一下了,前天穿越丙察察的惊险刺激,我们所有人还心有余悸。</p> <p>出来的路非常平坦,简直是从地狱到了天堂。</p> <p>又来到昨天出丙察察线岔路口的桑久地点</p> <p>察隅出来的路一直是沿河爬升,太阳没出来,天阴,很冷。但有可以放马奔腾的感觉。路很好,又宽又直。</p> <p>然察公路也称察然公路,是指由川藏公路上的然乌镇经德姆拉山、古玉乡至察隅县的沙马,全长250公里,编号为201省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