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响亮的名字

琼窗梦回

<p>[幸福在南京]</p> <p>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句名著在我幼时就深深烙印在我脑海里。而南京也成为我最早知道的城市之一。</p><p><br></p><p>曾经的南京,在古时候,就有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在今天,南京这座城市人人皆知,家喻户晓。别的都不说,说说那座雄伟的南京大桥和它背后的故事吧。</p><p><br></p><p>南京,《南京长江大桥》这一文章在孩时语文书里学过,南京长江大桥的图案就印在课文的封面上。南京长江大桥曾多次登上教科书,成了课本的明星。南京长江大桥,它是地标性建筑,在斗转星移之间倾诉着岁月往事,雨雪洗礼之下彰显着城市性格,在风起云涌之际丰富着中国形象。</p><p><br></p><p>更让我们激动不已的是知道了桥梁泰斗梅旸春的英雄事迹。他是由周恩来总理亲自任命的南京长江大桥第一任总工程师。他把他一腔热血最后洒在了南京长江大桥的工地上,他的英魂永远定格在南京长江大桥的上空。他的名字像大桥一样响亮!</p> <p>  外国专家曾断言:此处“水深流急,不宜建桥。”然而就这个不可能的地方,新中国第一代桥梁人一一梅旸春。带领他的团队用自己的智慧,汗水乃至生命来修建这座“争气桥。”</p><p><br></p><p>1960年,梅旸春来到浦口,成了大桥的第一任设计师。他是清华高材生,早年受桥梁泰斗茅以升之邀,自美国回国建设钱塘江大桥。</p><p><br></p><p>新中国成立后,梅旸春把毕生的心血都倾注于南京长江大桥,他把工程指挥部设在了长江边,从办公室走到江堤上便可看见工地,江边还有指挥部的专用码头,上船三分钟内便能到达施工的墩位。开工初期,工地土气方盛,设备齐全,材料充足,梅旸春则在无限接近施工现场不分昼夜地指挥一一化解险情。</p> <p>由于建桥心切,过度的劳累,积劳成疾。1962年的傍晚梅旸春突然晕倒,当时铁道部从北京派来飞机、专家,医服人员,把他从生死线上拉了回来。把他的妻子和家人接到南京来看他。他高兴地叫他的家人去工地参观,他说,“看了以后才知道,中国是多么伟大。”这时工地上,处处火热一片,让人看了激动的心情,犹如翻滚的滔滔不绝的江水。</p><p><br></p><p>梅旸春的病开始有点好转,组织上决定送其到北京休养。行前,梅旸春提出最后去工地看看。未承想,这一看竟成了他与南京长江大桥的诀别。当晚梅旸春老泪纵横,对妻子说道,“老天为什么这么恶呀,不让我建完大桥!”</p><p><br></p><p>也许是过于激动,凌晨时分,梅旸春突发大面积脑溢血,再也没有醒过来。就这样病逝于大桥工地,享年62岁。没能建完大桥这是他最大的遗憾。究竟是怎样的热爱,让梅旸春病逝前仍心心念念南京长江大桥修建之事,至死不渝?</p> <p>  晴空万里的夜晚是大桥最美的时候,桥上灯火闪亮,两岸灯火辉映,五彩缤纷的色彩把大桥装点得更耀眼,更夺目。整座大桥如彩虹凌空江上,两岸公路引桥部分由二十二孔双曲拱桥组成,像一条美丽的彩练,使宏伟的南京长江大桥显的更加绚丽多姿多彩。</p><p><br></p><p>自梅旸春走后,又经过六年的奋战,1968年12月29日大桥终于竣工了。这就是竣工后的壮观景象。</p> <p>这座大桥充分显示了中国人的智慧,大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对桥梁建设者来说,它是中国自力更生建设的第一座大桥;对八零后九零后来说,它是课本上需要全文背诵的课文。对岁数更大一点的中国人来说,它是岁月的写照和时代的缩影。</p> <p>1969年,毛主席视察了南京军区,在许世友上将的陪同下参观了南京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自1970年至1993年,先后接待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及600多个外国代表团。来此观览的国内游客更是难以计数,这座“争气桥”的美名,从此名扬国内外。</p> <p>长江大桥是南京的标志性建筑、江苏的文化符号、共和国的辉煌,也是中国的名景,被列为新金陵四十八景。1960年以“世界最长的公铁两用桥”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2014年7月入选不可移动文物。2016年9月入选首批入选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p><p><br></p><p>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国东部地区交通的关键节点,上层为公路桥,长4589米,车行道宽15米,可容4辆大型汽车并行,两侧各有2米多宽的人行道,连通104国道、312国道等跨江公路,是沟通南京江北新区与江南主城的要道之一。</p><p><br></p><p>在上世纪60年代,修建的这座长江大桥,以当时造价成本估算现在的造价成本,如果现在在同一位置想要重建一座类似的公路,铁路两用大桥,最保守的估算要400亿。且质量不能保证比之前的更好。</p> <p>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p><p>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p><p>桥啊,美丽的桥,民族的桥,你一端连着昔日的贫困,一端连着今日的繁荣,坚实的桥墩就是我们这个民族不屈的个性。</p><p><br></p><p>敬爱的梅老,如果在天有灵,你一定感到很欣慰吧,你的遗愿终于实现了!你的名字跟《南京长江大桥》的名字一样响亮,永古千秋!今天我们重读昔日的课文,是那样的亲切,是那样振奋人心。</p> <p>“ 清晨,我来到南京长江大桥………滔滔的江水浩浩荡荡,奔向大海。自古称作天堑长江被我们征服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