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程氏家谱分歧之清、渝

程宗霖

<h3> 在程氏家谱界中,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形成众多分歧。其中最大的分歧莫过于珍公八子说和十子说。这个分歧己存在数百年之久。并且严重影响到程氏家族的团结,对于这样的局面,但凡程氏族人莫不痛心。那么这个分歧是怎形成的呢?在此就个人所看到的历史资料,尝试说说分歧存在的事实,至于谁对谁错,孰是孰非,本文不作评判。由于受个人学识水平所限,有叙述不到之处,敬请程氏家谱大咖补充指正。<br> 新安程氏第一部大型统谱《程氏世谱》由程祁于北宋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纂修,计三十卷。即后世所称的《祁谱》,该谱上距洎公兄弟所处的唐末约二百年,记载较为详尽。从其附载程承议之言来看,当见过承议谱。而承议谱明言继承了洎公藏谱和淘公谱。其可信度是很高的。但遗憾的是现以亡佚,只能从后谱中窥知一二。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休宁陪郭人程敏政所纂修的《新安程氏统宗世谱》(以下简称《统宗谱》)谱中,有专门讲述程氏家谱分歧和谬误的《谱辩》一卷,《谱辩》中明确说到祁谱“行褒以上世系讹舛当正,行褒以下世系明白当从”,说明《统宗谱》继承了《祁谱》行褒公以下世系。而谱辩中多处说到“祁谱八房"。结合元代方回所撰元谭公墓志铭,和现存程氏最早的谱书《新安程氏诸谱会通》及比《统宗谱》稍晚的由槐堂人程嗣功所撰修的《槐堂程氏宗谱》及《程氏五林谱》来看,珍公均为八子,即洎、沚、浑、泽、沄、湘、淘、汾。另据渝公本宗歙州学正明于宋嘉定甲申(1224)年所撰《闵口程氏族谱序》中所述,“珍生八子洎、沚、清、沄、浑、淘、渝、汾”亦为八房,不同的是,有清、渝二公,无泽、湘二公。<br> 敏政公在其谱辩中,说到“祁谱珍生八子洎、沚、浑、泽、沄、湘、淘、汾,续谱亦如之,诸房谱或谓九子,或谓十子,增减不一”。可见至少在成化十八年之前,即有八子、九子、十子之说。<br> 关于清,北宋程俱(1078~1144)《序开化北源程氏谱》中,有“初,族兄燦作世系图,谓高祖之祖讳专,专之父讳清”可知,最早有清,源自程灿。<br> 程俱在其序中认为“都官谱(祁谱)载,百之始自篁墎徙西安,百之侄三十三人,皆复名连承字,推而上之,无讳清讳专二祖,乃知燦之说无据”而否定清公,“以景德都官谱为正,为开化谱”至今晥桐、怀宁两派从其说而祖百之。<br> 关于渝公,祁谱是否有载,不得而知,敏政公在其谱辨中认为“祁续谱亦明书适生吾,吾生涼,涼生二子,长凤次鸾,鸾生二子,长秔次荣”,“富溪裔孙常印本谱称出于渝。云渝与兄沄同时起兵避难,生一子荣。葬古墓山。考荣即涼之孙。鸾之子,秔之弟,""尽以涼事而书渝”故“以事推之。渝即涼”。鉴于敏政公遵从的都谱行褒以下的世系。如果关于荣的上接有错。也应该是《祁谱》之错,而非敏政之错。<br> 然而渝公支下并不认可此说。明代有《十万会谱》。《注脚纂》等谱及《新安名族志》。清代则有士培公《新安程氏统宗补正图纂》等谱均有关于渝公记载。休宁程于民先生就此说亦有考辩。(详见其大作《渝即渝,非涼》《考秔公事略》等〉及江西程春生老先生均认为敏政公考证错误而错改了渝公支下本宗世系。(参见程春生老师大作《珍公十子新说》)<br>  明嘉靖年间,溪源程顼在其所撰《新安程氏统宗迁徙注脚纂》中,确立珍公十子说并流传至今。但是,顼公对于清今的依据仅仅是一句“夫书清断乎其有清”而并无新的证据支持其说。并且对于河南一房,在敏政公依据大量详实可信的碑、史、传等依据而确立秀公上接的情况下,依然以此秀非彼秀为由,置河南一房于南宗璊公下。不能不让人怀疑顼公考证的严谨性。<br>  以上分歧,由来已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难以究极,历史上就曾因此而大动干戈,诉诸公堂。如明代汊口闵口之争,清代伪谱案等。都未能有效解决分歧。及至当下。争议较明清两代。有过之而无及,于是有宗亲认为。依顼公《注脚纂》,士培公《补正谱》和清、渝两支本宗谱。认可珍公十字。即万事大吉。然而问题是,<br>  一。淸公的关键点在于承铎公的上接。同是承铎公后裔。鄱阳派按程燦说祖清公,桐城和怀宁两派依程俱说祖百之公。如此依鄱阳派祖清公。晥桐、怀宁两派不依。依睆桐、怀宁两派祖百之。鄱阳派不依。陷于两难?<br>  二。若日后机缘凑巧,有重要墓志等证据资料出现,证明珍公八子。其时谱系又作何解?若证明珍公十子,其时再改谱系,很难说不是皆大欢喜。<br>  分歧既然事实存在,并且一时无解,个人认为,当下我们要做的不是否定珍公八子说或者十子说,而是搁置争议,分别保存好八子资料和十子资料。让更多族人和后世子孙知道分歧的由来,以待机缘。才是上策。<br>  一些不明真相而又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扣帽党更应该停止对家谱研究人员的指责、攻击、辱骂等不文明的行为。让研究人员潜心研究。不要让他们在无偿付岀大量的时间、精力、经济等牺牲的同时,还要含泪背负骂名。则程氏之幸,程氏谱界之幸。<br></h3> <h3>歙州学正程明十万会谱序</h3> <h3>十万会谱</h3> <h3>桐城谱</h3> <h3>五林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