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横贯京城东西的历史文化名街

濒海

<p>回味</p> <p>从北京的西城西四南大街到东城的灯市口大街,从西到东贯穿京城中心,途径西安门大街,文津街,景山前街,五四大街,王府井北大街全长大约4公里多,沿途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古迹和风景名胜,中学时代每天上学都要骑车经过这条路,领略沿途的历史名胜和秀美景色,给青春的记忆留下深刻印象。</p> <p>大院胡同位于西四丁子路口往南路西,紧邻基督教会缸瓦市堂,出胡同东口就是繁华的西四南大街。</p> <p>西四南大街位于西单北大街和西四路口之间,是北京西城的一条南北走向的重要商业街。北京有一句老话叫“东单西四鼓楼前”,这三个地方当年被称为北京最繁华的地方,西四就是其中之一。</p> <p>这座教堂由英国伦敦会(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于1863年所创建 ,是现存的北京市最早的基督教会。1900年6月13日,缸瓦市教堂与北京城内其他10余座教堂在同一天被义和团烧毁。</p><p>1903年3月16日,英国伦敦会又用当时通用的松江银2100两,在缸瓦市从私人奎瑶手中购地而建堂,当时教堂分南北两院,南院占地1.93亩,房32间半,有小礼拜堂一座,用做副堂和牧师住宅;北院3.32亩,房54间半,有大礼拜堂一座。</p> <p>砂锅居是相当有名气的老字号。主营京菜和家常菜,口味纯正,一进门便看见那口标志性的大砂锅,非常气派,出品全是家常菜,砂锅白肉采用传统做法,薄薄的后臀尖肉片,下面是东北酸菜和粉丝,吃起来那叫一个香,能下好几碗米饭。</p> <p>万松老人塔位于西城区西四南大街路西砖塔胡同旁,为金元时代高僧万松老人的葬骨塔。原为八角七级密檐式砖塔,清乾隆十八年重修时改为九级,通高约15.9米。此塔古朴典雅,玲珑精致,是北京城区内仅存的一座砖塔,距今约有一千年的历史。</p> <p>西四街楼,又称皇城警卫楼,始建于清代光绪二十年(1894)。为庆祝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名杏贞,满洲镶蓝旗人。)六十寿辰,清政府在西华门至颐和园东宫门15公里的御道上分段建造了一些庆典建筑。其中在西四十字路口的东北角和西北角,临街分别建造转角二层楼房两座以控制制高点。</p> <p>西四街楼:1949年后两座角楼分别由工商银行与新华书店使用。20世纪80年代,由工商银行使用的东北角街楼被拆除重建,西北角街楼的新华书店被保存使用至今。</p> <p>红楼影院可是西四的地标,其前身是一家球社,名为红楼球社,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1945年11月20日改为红楼影院,并于1956年实行了公私合营,成为了西城区的重要文化设施。过去北京的电影院不少,但是像在西四路口能有三家电影院的实属少见,这三家影院就是红楼、胜利和地质礼堂。想想当时住这里看电影有多便利。如今影院已改成北京首家公共藏书楼——红楼公共藏书楼。</p> <p>西安门大街位于西四商业区和北海公园之间,虽然府右街以东到北海公园那一段称为文津街,但一般当地居民习惯上还是将西安门大街一直算到北海公园的,它的东侧紧邻故宫护城河和角楼,西侧紧邻西四丁字街的万松老人塔,街上比较古老的建筑有红楼电影院、居士林、西什库天主堂、北大妇产儿童医院、中南海、北京图书馆旧址、北海大桥、团城、北海公园等,大街两侧分布着老北京具有代表性的胡同街巷,如西黄城根北街、西黄城根南街、西什库大街、颁赏胡同、惜薪胡同、真如镜胡同等,因而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当今的西安门大街已经发展成为一条商业服务业比较繁华的城市主干道。</p> <p>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现在是北大大学妇女儿童医院,是北京一所著名的医院。</p> <p>文津街上世纪30年代前是西安门大街东段,1931年北京图书馆新楼建成,收入原来藏在承德文津阁里的《四库全书》,街道因此得名。文津街最初很短只有两个门牌,东起北海大桥(即金鳌玉竦桥)西至北京图书馆西墙外,解放后改为东起北海大桥西至府右街口。</p> <p>国家图书馆位于北海公园西岸旁边 前身是清宣统两年(1910年)筹建的京师图书馆,一九一二年正式开放,1928年改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建国后改称北京图书馆。</p> <p>北海大桥原名金海桥,又叫御河桥、金鳌玉蝀桥。位于北京市北海公园南门西侧,文津街东头,横跨于北海与中海之间。始建于至元元年(1264年),后经多次改建、维修,保持了原桥的风格,中间一孔用于通水,其余封堵作为装饰。整个桥身如同一条洁白无瑕的玉带,是中国古老堤障式石拱桥的典型。</p> <p>团城位置北京市西城区北海南门外西侧。原是太液池中的一个小屿。 元代在其上增建仪天殿,明代重修,改名承光殿,并在岛屿周围加筑城墙,墙顶砌成城堞垛口,初步奠定了团城的规模。乾隆年间进行较大的修建,增建了玉瓮亭。1961年国务院将团城及北海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北海公园(Beihai Park)位于北京市中心区,东邻景山,南濒中南海,北连什刹海,属于中国古代皇家园林。全园以北海为中心,全园占地69公顷(其中水面39公顷),曾是辽、金、元建离宫,明、清辟为帝王御苑,1925年开放为公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 <p>北京紫禁城的护城河,俗称:筒子河。这个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的护城河,仍完整地在故宫周围保留着一圈。筒子河环绕紫禁城的外围,河水自西北流入,向东南流出至御河。作为城墙的屏障,作用是维护城内安全,阻止攻城者,这是古人安全防御手段之一。在朱红色的高墙下,护城河水静静地流淌着。</p> <p>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p> <p>北京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 <p>景山公园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景山前街,坐落在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上,西临北海,南与故宫神武门隔街相望,是明、清两代的御苑。公园中心的景山为堆土而成,曾是全城的制高点。</p> <p>大高玄殿位于北京皇城之内,北海公园之东,景山之西,故宫北岸,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是明清两代尊奉“三清”的皇家道观。大高玄殿临街大门是并排的三座门,此地又俗称“三座门”。大高玄殿外曾有三座牌楼其中建于清雍正年间的南牌坊最知名,它多次修葺,入地很深,没加戗柱,当时在北京众多牌坊中独一无二,后来就有一个歇后语:“大高玄殿的牌坊——无倚无靠”!牌坊正面题有“乾元资始”背面题有“大德曰生”出自易经。</p> <p>五四大街是东起朝阳门、西至阜成门,东西横贯北京城区的大街最中间的一段,它的街名也是较新的,几乎不被人们注意,在故宫后门与景山前门之间中轴线以东。五四大街因街北的北京大学旧址曾是五四运动发源地而得名。</p> <p>北京大学红楼,前身为北京大学第一院,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是一座具有革命传统的近代建筑,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红楼始建于1916年,落成于1918年,建筑通体红砖砌筑,红瓦铺顶,砖木结构,平面呈工字形。北京大学红楼遗存有校长室、校长办公室、第二阅览室等。</p> <p>中国美术馆(National Art Museum of China),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1号,是中国唯一的国家造型艺术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始建于1958年,1963年“中国美术馆”馆正式开放,主楼建筑面积18000多平方米,中国美术馆收藏各类美术作品11万余件,覆盖古代到当代的中国艺术名家代表作品,兼有外国艺术作品和丰富的中国民间美术作品。</p> <p>原中国民航总局大楼老照片</p> <p>位于美术馆十字路口东北角的中国民航总局大楼,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是当时东城区的地标之一,本世纪初进行了改扩建。</p> <p>北京华侨大厦位于东城区美术馆十字路口东南角,当年在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倡议下建成,因此得名。周恩来在解放初期就向海外侨胞承诺,要在北京为侨胞建个家。北京华侨大厦曾是20世纪50年代“北京十大建筑”之一。</p> <p>1988年,旧华侨大厦被拆除在原址重建,新建成的华侨大厦总建筑面积42000平方米,是原来的3倍,变身为充满现代味道的五星级酒店。但是作为上世纪五十年代十大建筑之一,华侨大厦的拆除留下许多遗憾和争议。</p> <p>位于王府井大街的商务印书馆(英文名称:The Commercial Press,简称CP)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p> <p>首都剧场老照片</p> <p>首都剧场(Capital Theater)始建于1955年,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专业剧场,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22号,建筑整体外观借鉴了欧洲与俄罗斯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东西方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是上世纪京城喜欢话剧粉丝的观赏之地。2016年9月29日,首都剧场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p> <p>基督教救世军中央堂是救世军在中国北京的中心教堂,位于东城区王府井大街中段。</p><p>救世军(the Salvation Army)是基督教新教的一个派别,也是一个慈善组织。它的前身为1865年创建于英国的基督徒会(The Christian Mission),1878年改名为救世军。</p><p>救世军20世纪初传入我国,1916年在北京先后设立八个分部,分别设有会堂。其中东队会堂也是救世军在我国总部所在地,因而称为救世军中央堂。1922年建成。当时的落成典礼非常隆重,参加者包括宗教界人士和多国驻华大使等。中央堂采取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是北京近代建筑中传统复兴的代表作品之一。</p> <p>1960年代以后,救世军中央堂北部的会堂用作东城区少年宫的礼堂,1997年改为金帆音乐厅。南部的办公楼内部分隔成小间成为了宿舍。</p> <p>王府井天主堂(St Joseph's Church),俗称东堂,又名圣若瑟堂、八面槽教堂,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74号,它是北京四大天主教堂之一,由意大利籍利类思和葡萄牙籍安文思两位传教士创建。明末,2人在四川传教。清初被清兵虏至北京,在肃王府当差,顺治十二年(1655),福临赐给他们一所宅院和一块空地(即今址),他们即在空地上建筑一座教堂,即北京城内第二座圣堂(第一座为南堂),也就是最早的东堂。</p> <p>灯市口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中部。明朝时,每年农历正月初八至十八在此设灯市而得名。清朝时,灯市被移往外城,灯市口作为地名却得以保留。灯市口范围大概包括了:灯市口大街、灯市口西街、灯市口北巷、同福夹道一带。</p> <p>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Beijing No.25 High School)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大街中段路北,其前身由美国基督教公理会传教士白汉理创建于1864年,名为“男蒙馆”,以小学教育为主,是北京第一所教会学校;1900年,毁于义和团运动;1902年,经由梅韪良、郭纪云等人重建,定校名为“育英学校”,它是北京近代教育史中,引进西方科学开展现代教育最早的学校;1952年,由私立转为公办,更名为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p> <p>2020年4月26日,学校入选北京市第二批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达标学校。2020年5月,入选北京市中小学科技教育示范学校名单。</p> <p>对一个城市的留恋,其实只是留恋那里的人和事,更多的,是沉淀在那个城市里自己最好的年华。时间让我们沉淀,空间让我们成长,愿我们明天的生活更美好。</p><p> 2020.10 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