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那些最可爱的人

沧海一雪

<p>&nbsp;&nbsp;&nbsp;&nbsp;&nbsp;五一期间,我应约去上埠涣山村走访最可爱的人――抗美援朝退伍老兵肖文熙。</p><p>&nbsp;&nbsp;&nbsp;上午九点,退役军人事务局刘世奇副局长开车带领采访小组从芦溪出发,同行者另有《白鹤峰》报编辑甘仲国老师和报联主任潘德萍、事务局吴股长。十多分钟后到达涣山村委会,由村妇女主任徐冬莲领路,去抗美援朝退伍老兵肖文熙家采访。路上,老潘说让我注意听记好笔记,这位抗美援朝老英雄的故事由我执笔书写。</p><p>&nbsp;&nbsp;&nbsp; 天气很好,阳光躲在云层里,和风吹拂,走在乡村水泥路上,一行人惊叹乡村人们住房宽敞,有几栋小别墅更显气派优雅。</p><p>&nbsp;&nbsp;&nbsp; 十分钟不到,徐主任领我们来到了英雄家门口,指着一栋简陋的砖瓦房说,这就是肖老家。我细细打量英雄的住所,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乡村最具代表性的房屋,清一色黄土烧窑砖,手工作坊出品的烧瓷屋瓦,精挑细选出来的大木门,厚实的木门槛,外有半腰小门,内有厚实高门,屋门外墙壁拓上了书法对联。再往屋里看,室内大厅上方是纯木板楼面,大厅两边墙面也拓上了书法作品,装饰古朴清雅,隐隐透出屋主人的秉性情怀。</p><p>&nbsp;&nbsp;&nbsp; 徐主任边走边喊:“肖老在家吗?”随着应声,屋里走出一位高高瘦瘦,精神矍铄、白发苍苍的老人。徐主任亲切的说:“肖老,在家啊!”老人慈眉善目,呵呵笑着说:“人老了,还有哪里去?”</p><p>&nbsp;&nbsp;&nbsp; 徐主任做了简要介绍,并说明一行人来意,老人笑嘻嘻的请我们进屋。屋里随意摆放着民间最常见的木凳、竹椅,左边墙角一张老式沙发;右边一张小木桌,旁有黑色塑料带编织的躺椅和藤椅。应声而出的还有随身照看老人的小儿子和小女儿,他们热情招呼客人,沏茶让座。</p><p>&nbsp;&nbsp;&nbsp; 刘局虽不是退伍军人,但充分显示出军人办事利落的作风,还未落坐即转入采访话题。老人女儿自房间取出老人的退伍证和军功章,大家纷纷传看,赞叹不已。我在众人看完后,郑重接过老人的相关证件,一一细看,拍照留存。</p><p>&nbsp;&nbsp;&nbsp; 我以无比崇敬之心,首先翻阅承载老人一生光荣使命的入伍证书。</p><p>&nbsp;&nbsp;&nbsp; 泛黄的32开本入伍证书,浸染了岁月的痕迹,个人页面内容是黑色钢笔手写体填写,字迹工整隽秀。姓名:肖文熙,性别:男,原级别:战士,军衔:上等兵;入伍前:八岁在家玩童,十五岁种地,二十岁参军,自动检兵。个人财产:田六亩、房一间、牛四家合用一头,生活尚可维持;入伍后田地房产一栏不变。入伍时间及方式:1952年9月23日于萍乡参军入伍。文化程度:初小二册。翻开次页,另有记载1954年3月于朝鲜芦田洞由张爱芝、刘守文二同志介绍入团……再有记载:1955年7月团营建积极,立三等功一次。服役部别为二一军六三师一八九四团;职务:自动枪手,军事专业:步机枪手,服役期:1952-1956.2……</p><p>&nbsp;&nbsp;&nbsp; 证书每页都有鲜红的印章和部队主要负责人签名盖章, 封面背页分别有毛泽东、朱德的题词:为人民服务;保持人民解放军光荣传统。复员建设军人证书是彭德怀签名,印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之印。</p><p>&nbsp;&nbsp;&nbsp; 带着崇敬之心,感恩之情,我合上老人的退伍证书,双手奉还。又无比谦恭的观瞻老人荣获的军功章:正面红五星内麦穗环绕,中心是毛泽东侧面头像,头像下面是“抗美援朝纪念”六个金光闪闪的字,标志着士兵级别的布质折杠涂染着岁月斑驳的印记;勋章的背面印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赠”等字样。另有一枚和平鸽纪念章,预示着世界人民珍爱和平的愿望,属1953年10月中国人民赴朝鲜慰问团赠送。</p><p>&nbsp;&nbsp;&nbsp; 采访以拉家常方式进行,我边听边记录。肖老1930年出生,今年九十高龄,耳聪目明。我们的问谈将老人带入回忆――</p><p>&nbsp;&nbsp;&nbsp; 1952年秋,身型高瘦,年轻帅气的肖文熙与村民在田间劳作,农会主席无意中说:你长这么高,好去当兵啊!没过几天,肖文熙得到征兵消息,真跑去征兵办体检,政审顺利通过。同年九月接到正式入伍通知书,告别父母亲人成为一名真正的军人。</p><p>&nbsp;&nbsp;&nbsp; 入伍初在安源新兵团学习两个月,这一年抗美援朝前线吃紧,急需援助,肖文熙所在新兵营于11月登上闷罐火车,从萍乡出发至江苏昆山做战前紧急集训。一个月后,再次登上闷罐火车,后转乘汽车到达辽宁丹东市,步行至中朝边界,跨过鸭绿江。11月的朝鲜,已是冰天雪地,气候寒冷。首长动员新兵发扬吃苦耐劳精神,不丢军人气节!新兵士气高昂,部队迅速开往前线,一路翻山越岭,丛林密布,白雪覆盖,有时一脚踩下去,积雪浸没了大腿,冷得发抖,牙齿咯咯响。有些女兵走不动了,干脆拆开棉被裹住全身,滚下山岗。</p><p>&nbsp;&nbsp;&nbsp; 就这样,在雪山丛林穿越,驻守、挖防空洞、小心躲避敌机轰炸。同年12月上甘岭守备战打响,昼夜不停,持续激战了七天七夜……</p><p>&nbsp;&nbsp;&nbsp; 老人娓娓叙说,记得那是一个雪后初晴的夜晚,炮火映红了夜空,看不到人影,只听见震耳欲聋的枪炮声、飞机轰鸣声。战斗到最激烈也是最艰难的时刻,双方伤亡惨烈,上甘岭地带严重缺水,所带干粮没有水难以下咽,饥饿难忍时,勉强咽下一点压缩牛肉饼干,却又引起胃胀;疼痛得难受时,只好又咽下几颗消化丸,却立马拉肚子……老人动情的说,这是他终生难忘的一点,敌人都不可怕,饥渴最难受!战斗到第七天,接到上级命令,部队原地修整,潜入防空洞。老人说,这时候,才发现自己在战斗中摔一跤,被炸飞的炮弹片划伤了手臂,记得当时连长还称赞过我特别勇敢!</p><p>&nbsp;&nbsp;&nbsp; 援朝部队纪律极为严明,特别强调无论军官士兵,一律不准与当地女性亲密接触,一经发现查明属实军法处置。老人痛心回忆,当时部队团长的警卫员,单独派去执行任务路上,被当地两姊妹控制,强行发生性关系。事后警卫员主动向团长坦白,团长禀报上级,因事件特殊,想请求上级宽大处理,但被军纪处驳回,警卫员最终被军法处决。这是53年停战后,部队驻扎在朝鲜进行战后建设,为当地百姓重建家园时发生的痛心事件。当时士兵们都为那个警卫员惋惜,同时对自己的言行要求更加严格。</p><p>&nbsp;&nbsp;&nbsp;&nbsp;1956年,春节刚过,连长集体谈话,士兵可以退役,特别强调江西士兵一律回归祖国返回原籍。话到此刻,老人不无遗憾的说,回国后,他曾经被派往军校学习,部队首长见他一表人才,为人忠厚务实,想重点培养成部队指挥员,只可惜自己没文化……</p><p> 退役后,几经周折,响应国家政策,服从分配,到高坑大井做了一名煤矿工人。期间,老人曾动员自己的弟弟积极应征当兵,弟弟退役后,幸运的分配到新余钢铁厂工作到退休。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二儿子报名参军,老人更是毫不犹豫的支持,这都源自于老人对军营生活的眷念。从老人言谈神情看出,老人对自己曾是军人感到无比欣慰!</p><p>&nbsp;&nbsp;&nbsp;&nbsp; 老人回忆,上世纪六十年代,由于生活艰难,煤矿工人工资极低,每月仅30元,难以维持一家十几口人生活,只好主动提出返回农村重做农民。之后,几十年如一日,脸朝黄土背朝天,默默无闻的生息劳作,用勤劳的双手养育自己的后代。他没有因为自己的特殊经历而在村民面前津津乐道,村委会委派的耕种任务,总是勤勤恳恳完成;也没有因为自己的特殊贡献而向有关部门提出特别待遇,他总是教育子女们要为国家着想,靠自己的能力发家致富。</p><p>&nbsp;&nbsp;&nbsp;如今,老人已九十高龄四世同堂,膝下儿孙成群,看上去精神矍铄,腰板挺直。因后辈孝顺,照顾体贴,老人生活安暖自在。</p><p>&nbsp;&nbsp;&nbsp; “谁是最可爱的人?”从老人家告辞出来,我耳畔不由响起著名战地记者魏巍的散文――在朝鲜的每一天,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们的战士品质是那样纯洁和高尚,气质是那样淳朴和谦逊,胸怀是那样美丽和宽广……这位九十高龄的老兵,默默无言、朴实无华,低调宽厚地诠释着那个年代――最可爱的人的精神气质!</p><p> 作为一名普通的公民,我能参与到走访这批淡出时代、淡出人们视线的最可爱的老兵,我感到特别自豪!值得庆幸的是,芦溪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领导们特别重视对老兵们的关注,他们正在以各种方式对老兵们表示感怀和敬意!</p><p> 老兵,向你们致敬!无论是英雄还是平凡的战士,你们都值得被敬仰并记住!</p><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 </p><p>&nbsp;&nbsp;&nbs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