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州区龙坪镇兴隆场

雪缘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遵义市播州区龙坪镇兴隆场</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播州区龙坪镇兴隆场,按《续遵义府志》载:“兴隆场城南四十里,子午集。”民国3年(1904年)始修《续遵义府志》,民国26年(1937年)告竣。一式的小青瓦木结构房,青石板街道,以此推定兴隆成场赶集应早于续府志年间,晚于龙坪场。</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又据兴隆场年长者讲述:“过去遵义至尚稽古盐道从兴隆场穿场而过,往来客商多,场上很热闹。光绪十一年(1886)、兴隆正式赶场;臧氏后裔分任“大场头’‘二场头’规定每年每户交大米一升为‘场头’俸禄,世袭至解放。1946年,兴隆场曾举行‘开场60周年大庆。”</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兴隆场位于309县道龙坪镇的龙坪与中兴场之间,交通便利,是一条不是很宽的街道,长五百多米,农历四、九逢场,乡脚宽,是原遵义县龙坪区兴隆乡所辖,客商来自于龙坪、三岔、深溪、永安等地,因为街道蜿蜒狭窄,逢场都不能通车,客商顺街道房前排列摆摊,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分猪市、牛市、粮市、鸡鸭市场、农副产品、肉市、小商品等,逢场的日子,周边的人都是吃了早早饭,挑的、背的、抬的,牵的、提的陆陆续续的来赶场,卖肉的、卖鸡鸭蛋的、卖粮食的、卖叶子烟的、箢篼钉耙的;买油盐酱醋的、农肥的,场上人群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吆喝声,叫卖声,茶馆猜拳行令声,热闹非凡,人声鼎沸,街上有油榨房,一股纯味清香随风飘来,伴随着烤酒房子里的包谷酒香入鼻润肺,爽幽怡然。</p><p>&nbsp;&nbsp;&nbsp;&nbsp;下午三四点钟,人们在街上吃点凉粉、豆花面、烤糍粑、荞面条、饺子所谓的响午,兴隆场最出名的要算以前场中间“谭老八”家的香菇、杂酱、鸡丁家传手工米皮,量多,味纯正,还有比较可口的泡菜,童叟无欺,以诚待人,服务态度令人满意,据“谭老八”(谭兴全)妻子介绍:她家家传手工米皮已经做了几十年了,从她的公公(谭思明)、婆婆(喻正先)开始,从石磨磨浆,柴火加热,布质酿子起,我一九九六年结婚后,都做了二十多年了,我家各哨子的米皮,一直看好,很多过路慕名的人来兴隆都要来吃一碗,有时吃一碗我家手工米皮,还要排队,为了满足人们舌尖的欲望,我们从场中间狭窄的店面搬到场口的公路边。</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兴隆场在周边场镇中能赶场的算小场镇,由于有朱村水库清清洁净水的长期润泽,街边一坝田畴,夏季秧苗青青,蛙鸣蝉唱,萤火翩飞。</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兴隆场上居民的民风淳朴,文化底蕴厚重,善良待人,现在青年人大量外出务工,周边的土地都流转种植蔬菜,提子园,苗圃,辣椒基地。居家的人们在逢场天,都要上街赶场,喝上二两酒,买几个包子馒头,吃一碗“谭老八”家米皮,老人们坐在茶馆,喝杯盖碗茶,玩玩小牌,休息休息,在国富民强的大家庭里,勤耕奋耘,过着幸福美满的日子!</p> <p>&nbsp;&nbsp;&nbsp;&nbsp;&nbsp;对传统纯手工米皮制作工艺,“谭老八”的妻子面带笑容地对我说:</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自从结婚以后,看见父婆婆用石磨磨浆制作纯手工制作米皮,不管是凉吃、水浸热吃,都筋柔细嫩,色香棉连,口感极好。在开始制作米皮前选料是比较讲究,选择优质桂潮大米,要筛掉坏了的米。筛选过的米浸泡在水里至少两个小时(冬季6小时,夏季2小时),浸泡松软。</p><p><br></p><p> 第一步,打浆</p><p><br></p><p>&nbsp;&nbsp;&nbsp;浸过水的米放在漏筲上,徐徐加水,用盆装着,一边放水,一边一人推拉石磨,一个人往磨眼里添水拌来,在不紧不慢的吱嘎,吱嘎声中,白白的米浆从圆磨边流入石磨下面的木盆里。从磨里磨出的米浆既不能粗,也不能稀,粗细用手感觉应像如水淀粉一般。</p><p><br></p><p>第二步,烫浆</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烫浆前要先烧上了一锅热水,将煮沸的开水缓缓的倒入盛有米浆的桶内,边冲边充分搅拌,使冲烫好的米浆温度稳定在45度左右,米浆的稠度要适中,用勺舀起米浆盛起,慢慢倒下,浆汁呈线状不能断。</p><p><br></p><p>第三步,摊浆</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特制的笼屉铺上湿透的密实笼布,待米浆调好舀上一勺倒在笼屉上, 双手拿起笼屉,时高时低倾斜转动,使米浆厚度均匀,把米浆摊成圆形薄饼,直至摊满。</p><p><br></p><p>第四步,蒸制</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蒸米皮,摊好的米浆放在沸水的锅上蒸上一两分钟便可出锅了,要看中间鼓出一个大包就算好,中途不能揭锅盖。</p><p><br></p><p>第五步,揭皮</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取出笼屉,揭掉笼布,倒扣在凉杆上,在笼布上洒一些凉水,使笼布与米皮分离,将笼布从米皮上撕开。这个过程动作要轻,为防止撕破米皮,按照这样的方法继续制作米皮,制好的米皮每张抹上生菜籽油少许,摞起备用。制作米皮的房子不能安装风扇,用自然风凉,因风扇吹了凉皮会变硬,口感不好。</p><p><br></p><p>第六步,拌制</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米皮讲究的就是“筋、薄、细穰”。每天卖得米皮不得有剩余,都是按照食客多少来制作的,吃的人多就做的多。米皮放得时间长了就不新鲜了,吃时按需要量分别调味,放入用开水焯过的芹菜、豆芽,配以味精、蒜泥、酱油、精盐,特别还有香醋和辣椒油。调制好的米皮,白中透红,红里透香,红艳艳,香喷喷,薄而细,筋而柔,软而嫩,爽而凉,非常美味。</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从兴隆这片热土走出去的部分名人有:沈三嵩(中兴场)、沈休徽(中兴场)、李泽恩(中兴场)、蔡文志(中心村张家湾人)、余信柱(兴隆)、黄景鹏(中兴场堰谷头)、李元化(中兴场)、李泽远(中兴场)、胡芝茂(中兴文阳)、袁立发(兴隆)、温昌贵(中心村堰湾)、赵伟光(中心村大义寨)、李祖良(中心村)、张建生(中兴场)、余常水(兴隆村高岩)、刘永孚(兴隆太阳坡)、黄勇(兴隆大义)、张金文(中心村骡马市山)、汪兴勇(兴隆平庄)、赵昌容、赵昌伦(兴隆)、戴国煌、李梅、李毅、(大义)、沈大淼、张国庆、李泽滔、沈必东、李湘宇、罗金波(中心村)、蔡德明、谭克金、黄治乔、林明权、喻安洪、汪天林、焦元亮、邹义怀、喻安吉、彭登林、周祖灿、余兴权、邬吉学、喻安然(兴隆)。资料来源于《龙坪镇志》。</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作者简介:张光祥,笔名雪缘,平哥哥,小名祥二,1963年9月出生,贵州遵义市红花岗区深溪镇永安村人,在读大专学历,坪桥小学教师。深溪镇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遵义市诗词楹联学会会员,红花岗区作家协会理事,播州区作家协会会员,西南当代作家协会会员,贵州写作学会会员,《天鸟传播》微刊编辑,有现代诗、散文、论文、微小说、写实、随想。散见于深溪镇诗词楹联协会会刊《溪风》、《黔城眼》、《天鸟传播》、《星草》、《水为之文学》、《西南当代作家》、《平水墨韵》、《播州文艺》、马家湾《社区文艺》、《遵义历史文艺》、《播州报》、《沙滩风》、《人文芶江》、《新长城文学网》、《中国诗歌网》、《希望》、《教育文艺》、《家乡》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