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组读书沙龙《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第一部分: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立场 ” 读书分享

格格巫

组长:田莉<h3>组员:喻露,欧阳慧容,曹伍平</h3> <div>一、内容简介</div><div>这一部分共11篇论文,总体说明了作者对幼儿生活,幼儿生命、童年幸福及其与幼儿园课程的关系等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立场,虽然策略和方法是有变化的,但作者的这些基本观点却始终如一而不曾改变。第一至三篇阐释了作者的儿童观、课程观和教学观:儿童是有各种权利的独立完整的人,促进生命的成长是幼儿园课程的目的,教师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关注经验;第四-五篇重点解读了关于幸福的观点;第六至八篇重点阐释了学前教育的价值,幼儿教育的整合观,以及课程生活化的特性。第九至十一篇重点解读了幼儿学习的特点,游戏的价值及其与幼儿生活的重要意义。</div><div>二、组长引读:关键词解读</div><div>1.发展权:发展权(Development Rights)是指儿童拥有充分发展其全部体能和智能的权利。在国际《儿童权利公约》里,发展权利主要指信息权、受教育权、娱乐权、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参与权、思想和宗教自由、个性发展权等。其主旨是要保证儿童在身体、智力、精神、道德、个性和社会性等诸方面均得到充分的发展。核心是受教育权。包括受教育的机会和受教育的质量。由政府投入保障。作者在开篇引出发展权是将儿童应有的地位充分彰显,儿童是独立完整的个体,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的各种的权利,成人为孩子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保障其基本权利而已,不是恩赐而是我们人类文明社会理所应当去做的。试想下,如果成人的权利长期被侵犯会出现什么后果?从这个观念出发,我们就对儿童有了社会和制度层面的新的认识。想想自己的行为,是否充分保障孩子们的这些基本权利呢?</div><div> 推荐阅读绘本《孩子的权利》</div> 2.生活、生命与课程生活化<div>  幼儿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生命的成长。生命是与生活相关联的,生命是生活的结果甚至是目的,生活着就是生命存在并成长和发展着,生活的质量决定生命的质量。</div> 课程生活化是幼儿教育回归幼儿生活世界的具体体现,需要“生活精神”“生活态度”和“生活实践”,需要课程设计者努力回忆自己的童年,密切关注孩子的童年感受,因此幼儿园课程经常是孩子自己的,孩子自己意愿的,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己的选择和尝试造就了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这就是真正的尊重儿童的课程。回归到成人世界,我们是否能学会尊重平等对待别人,能否真正站在别人立场和视角去看待同一个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生活状态是否充实丰富,是否有一双发现美好与惊奇的眼睛,和充盈丰厚的内心?我们是否热爱生活,不断提升自己的生活状态从而提升自己的生命的厚度与宽度?孩子的世界和成人世界的相通之处就在“生活联接”。<div>3.幸福</div><div>幸福是什么?幸福是美好童年不可缺少的,不是“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竞争与焦虑,是“每天都有机会做具有适度挑战性的、需要思维和情感的事情”的愉快和充实。幼儿幸福需要一个充满支持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这个环境中必须有优质的、敬业的、不为自己生计担忧的教师,有充裕的活动空间和材料、充满爱的气息。 我们幸福吗?我们的孩子幸福吗?</div><div>4.经验</div><div>经验既可以指幼儿与他人或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可以指幼儿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的感悟、认识、能力和情感。幼儿经验是课程的核心,经验的获得有赖于幼儿主体性的发挥,有赖于幼儿的体验与感受,有赖于幼儿运用多种感官与客观世界及自己的心灵发生相互作用,有赖于幼儿思维的参与。幼儿是如何获得经验呢?</div> 5.游戏<div>游戏是儿童的基本生活,是儿童的第一心理需要,儿童从事、喜爱游戏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儿童的工作,不同于成人的工作,它是儿童自我指导的活动,它经常被定义为自带目的的,即自己的倾向,目的包括在“工作”之中。游戏对于孩子这么重要,成人充分理解游戏,会玩游戏,会用游戏将会给我们与孩子的交流与合作带来多大的便利呀。我们要做会游戏的成人。</div><div>三、组员感悟</div><div>(一) 思维导图读薄观点</div> (二)组员心得读厚观点<div>曹伍平:读了虞永平教授写的《学前教育与幸福童年》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立场。其中在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策略中对教师的三点要求让我感触颇深。第一点要求是: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要求我们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其实这就是教师在做生活化课程的出发点,因为只有体现了幼儿兴趣和需要的课程才能彰显促进幼儿发展、促进幼儿生命的成长。需要我们更多的去关注具体的幼儿,去观察他们,接近他们,理解他们。第二点要求是:要求我们将知识、技能及品德还原为经验。其实这就是让我们明白生活化课程设计的核心内容及任务就是让幼儿做什么。提醒教师在教学设计内容的时候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幼儿可以做什么,让幼儿在做什么的过程中获得经验,得到发展。当然幼儿的“做”包括观察、探索、发现、表达、交往、欣赏等各种活动。第三点要求:要求我们关注幼儿自己的生活,关注幼儿感兴趣的生活。这就是让我们的教师在幼儿的生活中去发现游戏,依靠幼儿的生活过程用玩游戏的方式来实施。要做到关注生活,发展生活中有教育意义的事情。</div> <p>欧阳慧容:认真阅读了《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一书中的第一部分,不论是理论学习还是结合自己工作实际,都感受颇深。文中说到:“游戏是正在成长中的儿童最大的心理需求,儿童需要游戏,就如需要安全和食物一样”,“游戏处于学前课程的中心” 游戏与幼儿园其他课程密不可分的,作为课程实施重要活动之一,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游戏能有效提高幼儿参与课程的积极性,并也符合幼儿年龄特点。游戏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的快乐而自主的实践活动,教师在组织活动时我们可根据孩子的这些特点,为幼儿创造宽松自由的环境,凸显幼儿自主、自信这样一种主体精神。游戏可以促进幼儿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等多发面的发展的。这种充满了自然与和谐,充满了创造与快乐的课程形式和手段让孩子也乐于参与,受益无穷。</p><p>在组织活动时教师要找到游戏与课程的最佳结合点,达到游戏与幼儿园课程的有效整合。只有这样做既能凸显游戏的地位,也能发挥游戏在课程中的重要作用。</p> 喻露:“幸福不只是高兴,幸福是愉快和充实,所谓充实就是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做具有适度挑战性的、需要思维和情感参与的事。”我们教师作为引导者、支持者参与幼儿的活动中,如果机械式的灌输怎么能让幼儿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呢?<br>幼儿的学习是行动性的,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不是简单的听和看。在游戏活动中我们应该如何衡量各种环境区域、区角,结合幼儿经验,让幼儿主动学习,发挥主体性?例如在阅读区,大部分幼儿通过自己阅读,或者通过教师讲故事的途径来了解故事,自己阅读只能通过图片来猜测故事情节,在这个阅读过程缺乏趣味性,充实性,不能吸引幼儿,在幼儿自我阅读过程中没有给幼儿带来多元智能发展的机会,这是比较匮乏的。我们是否可以加以制作手偶,提前灌输结合幼儿个人经验,鼓励幼儿自编自导来讲述故事?或者图文并茂的小卡片加以搭配整合形成小故事?<br> 观念决定行为,立场决定方向,第一部分传递了作者关于幼儿园课程的观念与价值取向。后续的方法和策略,都不会偏离这些观念和价值。因此,接下来我们将会在书中吸收到更多关于课程的具体内容。本组抛砖引玉,期待后期更多精彩分享。

幼儿

课程

游戏

幼儿园

儿童

生活

生活化

幸福

教师

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