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韶关曲江梅花河古桥调查马坝阳岗坪田石梁桥(4)

喜缘

<p>曲江地处粤北中部,北江上游,属山地、丘陵和盆地地貌。曲江境内河网密布,河道总长459千米,所有河流均发源于山区,向中部汇合后注入北江,呈辐合状分布。马坝河是北江左岸的一大支流;梅花河则属于马坝河的下游支流,长约30千米,发源于曲江大塘镇黑石管理区,自东向西流经大塘、马坝两镇,在马坝镇阳岗管理区的山车村附近与马坝河合流后注入北江。</p><p>“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桥梁是人类跨越江河的重要途经,是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典型标本。而古桥除了作为当时重要的交通枢纽,往往还具有集市、社交、乘凉、聊天、游览等社会功能。通过对一个地区现存古桥的调查了解,可以使我们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有进一步的认识。梅花河虽不属名川大河,但由于它所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加之河道适于建桥,所以至今仍保留有9座古桥。在粤北乃至岭南地区,像梅花河这样古桥密集的河道,现已不多见。有感于此,笔者希望通过对梅花河现存古桥的介绍,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们的存在,更希望它们能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和保护。现沿河流顺序逐一介绍如下:</p><p>一、大塘后门前村石拱桥</p><p>位于大塘镇其田村委会后门前村所在的梅花河上游,被当地人称作“沙桥”。该桥为单拱石桥,石灰岩材质,桥的方向350度。桥长约13米,宽3.8米,高4.25米,拱高3.75米,跨径6.5米。该桥为半圆拱,桥拱采用块石横向并列砌法砌成。桥面凸起,未设栏杆,其北端砌有5级台阶,南端砌有1级台阶。桥面正中位置砌有一块边长0.35米的正方形石块,用意不明,从所处位置推断可能是象征性的顶盘石(又称千斤石,是放置在桥面正中拱券顶部稳定桥拱的基石)。</p><p>二、大塘梅花寨村石拱桥</p><p>位于大塘镇梅花村委会梅花寨村所在河段,桥距梅花寨村东50余米,当地称“梅花桥”。该桥为单拱石桥,石灰岩材质,方向308度。桥总长(包括两端引桥)47米,宽4.4米,高6.5米,拱高约6米,跨径11.6米,为标准的半圆形拱,拱券采用块石横向并列砌法砌成。此桥为何高建?传说髙可接龙。但笔者认为可能和这里经常发大水有关。据村中老人介绍,梅花河在这个地段常发生洪水漫过两岸的情况,或出于安全考虑,村中人特意将桥面砌高。梅花桥桥基采用睡木沉基法建造。农谚曰:“水浸千年松”,故以树径30厘米左右的松木扎成木筏沉置于水中,然后在筏上垒石筑台,台上再起拱券。</p><p>桥的东南侧路旁,立有一座带碑盖的四方形石碑,碑身宽0.37米,高1.57米,上有凉亭式石顶。碑的四面额题上各有二 字,即“奕世”、“流芳”、“重造”、“桥碑”。碑文字迹较为模糊:“从来碑记之立所以表功德示不朽也。然岂必功垂竹帛德被方……感草茅凡桥梁道路因时修造则于有济亦未非生平不朽事也。此处石桥一座创自康熙辛卯岁(1711),乾隆丙申(1776)洪水冲塌,至癸卯年(1783)始请石匠刘相武鸠工筑造。昔分两拱,今合为一,规模丈尺,视前有加。兴工于九月上浣,明年季春告竣,共计费银三百余两。四方亲朋发心来助者有六余皆合族量力捐出人工亦……众信揖而言曰:‘此桥阴骘无穷,应宜勒石以垂久远,不可使一而人莫之知也’……度而已。数月之间不辞劳苦而……仁人长者相与有感……不朽也。是为记。谨将芳名开列于左:总首何洪畴捐银钱二十元;总首何惠畴捐银钱二十元;总首何原汉捐银钱十元;信士缘首何门刘氏捐银一千……廪生何思谦撰。”根据碑文可知该桥原为双拱桥,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始建,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被洪水冲塌,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九月重建,乾隆四十九年春竣工,重建时为防洪而改成目前的单拱桥,共耗银300余两,956名捐款者的姓名刻满石碑四面。</p><p>三、马坝莲塘岗石拱桥</p><p>该桥位于马坝镇山子背村委会所属莲塘岗村旁的梅花河上,紧邻广东省韶关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厂区围墙,为单拱石桥,石灰岩材质,桥的方向338度。桥长26米,桥面宽4.2米,高6.6米,拱高6米,跨径12米,为标准的半圆形拱。拱券采用条石与块石相杂横向并列砌法砌成,券石外砌有一圈眉石;桥面呈梯形,顶端平直,北坡砌14级石阶,南坡砌17级石阶,桥身用规整块石砌成。由于该桥的通路被隔断且多年弃用,目前桥上已长满杂草。</p><p>由于桥已于2009年初被异地拆建,故对其桥台桩基结构和做法有较详细的了解。该桥台基础最底层由40根(每端20根)直径近30厘米的松木与水流方向垂直平铺一层于河床上,睡木两边打有木桩固定,再于松木层上铺设3层青砖,砖上砌桥台。这种“睡木沉基”的做法和梅花桥相同,而与其他地方古桥建造所常见的小桩密植技术略为不同,体现了地方特色。笔者推测,这可能是因为山区河床多石的地质结构不便于立桩而采取的变通方法。</p><p>四、马坝新小江村石拱桥</p><p>该桥位于马坝镇松山下村委会新小江村西北的梅花河上,为单拱石桥,石灰岩材质,方向300度。桥长8.55米,桥面宽3.1米,高3米,拱高2.6米,拱跨径5.05米,桥面两端各有四级石阶供上下。半圆形拱,拱券采用条石横向并列砌法砌成,桥身用块石砌成。</p><p>五、马坝新村石拱桥</p><p>该桥位于马坝镇新村村委会所在的梅花河故道上,为五孔联拱石桥,石灰岩材质,方向10度。桥长42米,桥面宽3.4米,目前桥面高2.8米。5个桥拱跨度由北至南依次为4.5米、6米、4.6米、5.7米和4.4米,与常见的等高拱桥和中孔高二边对称低孔的驼峰拱桥不同,形制较为特殊。圆弧形拱,拱券采用条石和块石混杂横向并列砌法砌成,拱券石外另砌有一圈眉石。桥身用块石砌成,桥面分两列铺砌大青石板。桥台两旁用碎石砌有护坡挡土墙。</p><p>由于此处的梅花河在数十年前已做裁弯拉直改道,故现在该桥已成为旱桥,桥的分水以下部分已被淤泥掩埋,尚可见迎水面桥墩前砌有三角尖状分水。清代光绪时修的《曲江县志》,有“普渡桥,在石角铺”的记载,据此可知该桥原名普渡桥。从该桥长度推测,当时梅花河的水量远比现在大得多。</p><p>六、马坝冶炼厂石拱桥</p><p>该桥位于马坝冶炼厂南面的梅花河河面上,为双拱石桥,石 灰岩材质,桥的方向10度。桥长17.24米,桥面宽3.25米,高2.74米,拱高约2.05米,拱径分别为5米和5.03米。该桥为宽墩桥,桥墩宽2.98米,其上游一侧砌有三角形分水,高1.3米,宽2米。半圆拱,拱券采用条石横向并列砌法砌成,桥身用不甚平整的块石砌成。为保护桥基,在沿河一侧设置了一道金刚墙,与桥基、桥台连成一体。桥的北边因被厂房围墙打断而不明原貌,南边仍可见到延续20多米长的引桥,引桥两旁均有石砌挡土墙,石的材质和大小特征与砌桥所用石材一致,当与石桥建于同一时期。</p><p>七、马坝坪田村石梁桥</p><p>该桥位于马坝镇阳岗村委会坪田村南约200米的梅花河河面上,为三墩四梁的伸臂式石墩石梁桥(俗称为平板桥),石灰岩材质,方向343度。桥长14.45米,宽1.1米,距水面高1.8米,桥墩长3.1米,宽1.65米。桥墩用块石垒砌而成,上端出一层挑梁,承托桥面石梁,以增大桥的跨度和承重力。桥墩向水流一面砌有三角形分水,另一面为方墩。桥面由三条宽35厘米、厚17厘米的石梁并排而成。为保护桥基免受河水冲刷,两岸都用河卵石砌了一道舌形的护坡挡土墙。</p><p>距桥北端10来米处立有一块石灰岩石碑,碑首内容为“重建坪田石桥碑记”,碑左侧隐约可辨“各捐工料银芳名列明于后: 理贡生裕嘉捐银壹拾两监生廖捐银壹拾两……”,碑右侧落款为“龙飞光绪十六年岁次庚寅季秋月穀旦立。”据此可知该桥建于清代光绪十六年(1890年)。该桥桥面现被村人加铺一层厚15厘米的钢筋水泥层。</p><p>八、马坝阳岗五谷庙石梁桥</p><p>该桥位于马坝镇阳岗村委会陈子园村通往五谷庙的梅花河上,为一墩二梁的伸臂式石墩石梁桥,石灰岩材质,方向340度。桥长9.13米,宽1.3米,高1.6米。中间一墩为块石砌成的尖首 墩,上端出一层挑梁,承托桥面石梁,桥梁由三块青石板平铺而成,每块石板长近4米,宽0.4米,厚0.22米。为保护桥基不被河水冲刷,在沿河一侧都用河卵石砌了圆弧形的护坡挡土墙。在桥南岸东面约10米处,立有一四方委角的石灰岩柱,球形柱头,石柱高80厘米,各面宽19厘米。四面均刻有相同文字:“南无阿弥陀 敕风敕雨敕邪 水母娘娘神位 水路平安”。陈子园村位于五谷庙南面,中间隔着梅花河。五谷神是中国农村普遍信奉的保护神。新中国成立以前,附近村民每隔三年便在五谷庙举办一次五谷醮会,如遇到大旱或瘟疫等灾害亦要到此打上一场“求雨醮”或“驱瘟醮”。每年农历六月初五为“五谷诞”,照例要在五谷庙举行庆贺活动,至于平时的年节和每月的初一、十五,虔诚的信众都会到五谷庙进香添油。这根石柱便是当年乞神驱邪仪式的见证。</p><p>九、马坝山车石拱桥</p><p>该桥位于马坝镇阳岗村委会山车村北约100米的梅花河上,为双拱石桥,石灰岩材质,方向340度。桥长24.5米,桥面宽3.3米,高4.96米,北拱跨径6.1米,高4.2米,南拱跨径5.9米。拱脚直接砌筑在河床两侧的露岩上,拱券采用条石和块石混杂横向并列砌法砌成,拱券石外另砌有一圈眉石,桥身用块石砌成。桥面拱起,不设桥栏杆,两端有桥坡台阶各数级,桥两端均砌有引桥,其中北端的引桥偏向左弯曲。中间桥墩两端均砌有三角形分水,迎水面分水高出泄水面分水约0.8米。平原地区古桥桥墩一般不设分水,南方古桥也多在水流上方设有分水,像该桥这样同时在水流上下游都设分水的极为罕见。笔者推测,因为该桥最近北江,这种设于水流下方的分水尖便能在北江汛期潮水逆流而上时起到分流的作用。为减轻河水对两岸桥基的冲刷侵蚀,桥台两旁河岸用石灰岩碎料砌有护坡石墙。</p><p>桥南侧原有修桥石碑现被用于铺盖暗渠。石碑首刻“修桥 碑”三大字,碑文为:“宝溪此桥,上接韶城,下通英德,往来甚众。百余年来,洪水冲坏北向一拱,鱼游崩破,曾彝谨发诚心,自愿出金修整,月后巩固无疆万年,永赖彝之愿也,抑亦行客之同愿也。夫计开:信士高曾彝同妻陈氏,男王俊、粤俊、三俊,用工资纹银贰拾两零伍钱,米贰拾石零伍斗,杂物共用铜钱贰万文正;信士高鲁谨捐纹银贰两正;信士高宗岳捐纹银壹两五钱正;廪生高孔伸捐纹银壹两正。时大清康熙三十五年岁次丙子腊月吉日立。”该碑圆形碑首,底下有一方形凸榫,用于插入原来的碑座上。</p><p>根据修桥碑记载,该桥原建于明代中后期,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对被洪水冲垮的北边一桥拱进行了维修,桥的主体没变动,基本上仍保持明代的风格特色。该桥南面至今仍残存有近百米长的铺地青石块,足以见证当年这里确实是一条重要繁忙的交通要道。阳岗位于曲江马坝镇的西面,下辖着山车、大杨屋、小杨屋、陈子园等20多个自然村,梅花河在此与马坝河汇合后于水口注入北江。阳岗北部有一系列东西走向的连绵山脉,翻岭便是韶关市,古时从广州至韶关的官道便从此经过。</p><p>桥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既是一种交通工具,同时也将建筑艺术和科学和谐地融为一体,让历史从自己身上走过,又让历史留下了深深的印痕。可以说,一座桥就是一个故事,一段历史,一种文化。曲江古桥留存至今的已不多见,经历了数百年岁月的考验和风雨的洗礼,现今已弥足珍贵了。但幸运的是,它们却在梅花河上得以集中展现。</p><p>通过对梅花河现存古桥的研究,不难发现它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建桥所用石材均采用石灰岩,拱桥除拱券部分所用石材较为规整外,其余部位砌材均不够平整;(2)桥面均未发现有砌栏杆的痕迹,即均不设桥栏;(3)桥拱均为半圆拱,桥墩均砌有分水,与江南水乡流行的薄墩桥不同,粤北古石桥多流行厚墩;(4)桥基采用睡木沉基法,与常见的立桩法不同;(5)均未见有桥名刻石。</p><p>目前梅花河上大部分石桥因早已弃置不用或年久失修,桥上灌木杂草丛生,植物根系对桥石的挤撑将逐渐造成桥石的位移变形甚至垮塌,希望有关部门能及时对古桥加以修葺,去除桥上的杂草灌木,将发生位移的桥石还原,对已缺失的部位进行加固。曲江目前仅有大塘镇的梅花寨古桥和大桥镇万年桥被列为县一级文物保护单位,尚有不少古桥亟待保护,如上述梅花河上的石桥均具有较高的历史、考古、古建、艺术、民俗等方面的研究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有待进一步发掘和保护。事实证明,保护古迹不是保护落后,文物不该成为一个地区发展的包袱,相反它应该成为当地发展的宝贵资源。</p> <p>2020年5月1日下午4点,今天五一劳动节开车到阳岗寻找梅花河坪田石梁古挢,心里总想把梅花河九座古挢全部看过和拍摄下来。</p> <p>马坝坪田村石梁桥</p><p>该桥位于马坝镇阳岗村委会坪田村南约200米的梅花河河面上,为三墩四梁的伸臂式石墩石梁桥(俗称为平板桥),石灰岩材质,方向343度。桥长14.45米,宽1.1米,距水面高1.8米,桥墩长3.1米,宽1.65米。桥墩用块石垒砌而成,上端出一层挑梁,承托桥面石梁,以增大桥的跨度和承重力。桥墩向水流一面砌有三角形分水,另一面为方墩。桥面由三条宽35厘米、厚17厘米的石梁并排而成。为保护桥基免受河水冲刷,两岸都用河卵石砌了一道舌形的护坡挡土墙。</p><p>距桥北端10来米处立有一块石灰岩石碑,碑首内容为“重建坪田石桥碑记”,碑左侧隐约可辨“各捐工料银芳名列明于后: 理贡生裕嘉捐银壹拾两监生廖捐银壹拾两……”,碑右侧落款为“龙飞光绪十六年岁次庚寅季秋月穀旦立。”据此可知该桥建于清代光绪十六年(1890年)。该桥桥面现被村人加铺一层厚15厘米的钢筋水泥层。</p> <p>梅花河</p> <p>这个是古井吗</p> <p>在石梁挢上面2014新盖的水泥桥</p> <p>古梁挢上的石条都已破坏掉了</p> <p>古挢下的钓鱼者</p> <p>坪田村落的古物</p> <p>走进坪田村,突然发现村里有一座应该是民国初年盖的角搂,里面破烂不堪。</p> <p>在坪田村远望马坝镇</p> <p>以上图片手机拍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