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忆少时 怀旧解乡愁(八)

元老

<p class="ql-block"> 龙舟竞赛</p> <p class="ql-block">  万人临岸垂江底,守定龙舟看不归。</p><p class="ql-block">  端午赛龙舟为董市最具地方特色的传统商业体育项目。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以前,董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龙舟比赛,据说已有数百年历史。我翻阅了清代枝江几版县志,均未查到董市赛龙舟记载。带着这一话题,我走访了董市八旬到九旬的一些耄耋老人,他们多为认可,董市龙舟赛事相传从明代前而始,究竟“前”到何时,也无从知晓。有的更清晰确认,水府庙建庙后方才有龙舟比赛。沿江热心之人,期盼水上航行平安,护着龙头到庙宇祈祷水神,祈求保佑。加之已有的屈原文化要素的影响,更加丰富了龙舟比赛。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年复一年,年年要开展端午龙舟比赛。此项活动影响之大,波及之广,实为董市之幸。</p><p class="ql-block">  龙舟比赛首选应是水道赛场环境。据传说,从白洋到江口一带长江流域,白洋江段为龙头,江口江段为龙尾,董市江段则为龙肚。龙的头易吼,龙的尾巴易摆。一头一尾也因划龙舟容易出事,均不宜龙舟竞渡。只有龙的中部董市这段江面,才适应龙舟的表演与竞赛活动。这些当然仅是传闻。</p><p class="ql-block">  在长江水上龙舟竟赛的环境应依据,江域流动水性的平稳,是否具有惊而不险,紊而不乱。白洋,江口因清江,沮漳河与长江水汇合,(注:沮漳河出口原在江口西水岸,清代因河域改道出口枝江与荆州交界处),交叉流域水段必是河道暗流汹涌,回旋紊乱,且流域水性甚为复杂,故不宜水上龙舟赛事。董市虽有点灯峡,南河江水打通直逼董市矶头,看似长江之水汹涌澎湃,但水系流向单一,要么从董市上街矾头斜插对河百里洲付家渡;要么溢出江水从江心沙洲北岸(董市江边)随江漫流。两条水路也成为董市每年龙舟比赛可选线路。前者水路贸似惊天骇浪,横渡长江且有惊无险。后者水路,四平八稳且横渡江洲。每年五月董市龙舟比赛,均似江水大小而定,或比赛百里洲,或比赛江心沙洲。两条赛道进退自如,故董市龙舟竟赛,还真年年平安。</p><p class="ql-block"> 因五月初五的龙舟比赛,而把好端端的一条石板街,划分为上、下两街。以街的中部新码头巷为界,西则为上街480米青石板街,东则为下街500米青石板街。河街,后街随正街而顺之,横街则为上街。董市龙舟按上、下两街,各有一黄,一白龙舟。两种不同颜色的龙舟,也就是上、下街各自船标。当时,民间有个说法,黄龙聋,白龙瞎,黄龙不听人使唤,白龙喜欢瞎闯乱撞。这两条龙舟在清代就己经有了。上街呵护黄龙,下街宠着白龙。</p> <p class="ql-block">  龙舟有深厚的自身文化,它长长的船身,窄窄的肚皮,像一个浮在水面的大渡槽。董市龙舟船首安装的龙头雕刻精美,凹凸恰当,张着的大嘴,鼓出的大眼,既让人敬畏,又使人喜欢,颌下两尺多长的胡须随风飘荡,甚是潇洒,两支近一尺长的龙角,使扬起的龙头更加威风凛凛。黄龙的头稍大一些,显得雄壮,白龙的头玲珑一些,显得威武。船体吃水线以黄、白为主色另配红色的鳞片,高高翘起的龙尾也是黄,白配红的鳞片,在阳光下十分耀眼夺目。龙舟比赛讲的是团队合作精神,拼的是不畏艰难险阻,乐的是比赛过程。它是民间喜闻乐见,流连忘返的一项体育与商业完美结合的最佳活动。</p><p class="ql-block">  狭长的董市街道顺江而建,街道的最上头,是一座坚固的挡水矶,董市人把它称之为矶头。站在条石浆砌而成的矶头上,只见奔驰而来的江水如狼嗷虎啸,汹涌澎湃,猛烈地冲撞着矶头石,掀起巨大波涛,翻滚着一层层浪花,形成多条漩流,呼啸着往下游奔去。一年一度的董市端午龙舟竞渡,就是在这矶头下激流滚滚的江面上开始的。那磅礴的气势,激动的场面,强烈的震撼,使人终生难于忘怀。每年农历四月下旬,龙舟就要下水,开始试划比赛和表演,大概有半月热身,以利划龙舟的团队整合,也是预热节日氛围。</p><p class="ql-block">  在人员组合上龙舟有看头(领头)、擂鼓、敲锣、催旗手(摇旗指挥)、铳手各一人,掌舵艄公为两人。清代的大龙舟桨手有50多人。建国后的龙舟小些,只有30多位浆手。他们着装统一,上街“以黄为主,红为辅”,下街则“以白为主,红为辅”。其黄、白装扮,使两舟区别明显,且都显威武雄壮。那些勇猛无畏的桨手头系纶巾,身着背心,个个显得精壮强悍。上舟之时,桨手都是按偶数对称排列,各自端坐船边,每人握着一个桨板,全部穿着短裤,大腿紧紧抵着船舷。据说龙舟吃水线浅,船容易进水,这样就可以起到挡水作用。在浆手中第一排的两人相当重要,必须是有丰富实践经验者,具有引领众桨手能力之人。</p> <p class="ql-block">  船头站着一人称“看头”,常被误听为“砍头”。有人据此推论他要降龙伏妖,实际上他是龙舟的竞渡指挥者,负责龙舟行驶的方向。同时他也是龙舟上的主要表演者和将旗帜送上岸摇旗呐喊的选手。上街黄际金,他身材魁悟,下街熊文全,身子骨壮实,他们各自站立在黄白龙头方尺之首,好象横空出世,劈波斩浪。他们常用人身与龙头合一,而翻江倒海、腾云驾雾、大闹龙宮。时而右手握着一支桨板系有彩绸,左手叉腰,指点江山。时而又用桨板在头顶上空摇晃,做出各种各样的花哨动作,惊现天水一线。若来了兴致,在表演高潮时,他们又会双手紧握龙角,头朝下顶住龙颈,做出一个个倒立姿势,并用在空中的双腿变换出不同的造型。更有甚者是百里洲王化看头时,且能超常发挥,可在龙头的不同部位上悬空倒立人体造型。已达登峰造极,无人能比之境。不能不说这是龙舟赛中的一绝。这些看头之人,各种花哨动作百出,突显傲视群雄的英雄本色。</p><p class="ql-block">  船的中间置放着一鼓一锣,二人各站立前后,有板有眼,一招一式地擂鼓敲锣,发出咚锵、咚锵之声,以指挥众桨手划桨。咚是起桨,锵是落桨,一起一落间,给予龙舟前进的动力。桨手们根据咚锵之声,剁齐桨板,划桨动作方才整齐划一,龙舟才能快速前行。而那擂鼓者李玉才系董市上街人,他拥有高挑的身板,擅长重锤击鼓,当右手击鼓时,左手锤把指点龙头,而左手击鼓时,右手抬起锤把,直捣舟前,他的头部随着鼓点一低一扬,大有推舟之行。敲锣者为横街周代华,是镇上的搬运工人,他敲打铜锣刚劲有力,随着咚锵节奏,头手动作合一,上下身段按肚皮一挺一缩而前后摆动,似推舟前行一般。</p><p class="ql-block">  船中侧身而立的催旗手,下街王家法,中等个头,是一位十分活跃,很有凝聚感染力的人。他手握三角小白旗,根据咚锵、咚锵的节奏声,脑袋左右摇晃,双臂上下舞动,两肩一高一低起伏,指挥锣鼓手敲打节奏。那挥舞小三角旗的力度,并不亚于桨手划桨的力量。擂鼓,敲锣,催旗之人,其专业水准已经百炼成神,他们各怀特技,肢体动作在龙舟行走之中,已发挥到琳璃尽致。给各位观看龙舟者留下了极深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坐在龙舟尾的两位艄公,也称掌舵人。一般由专门从事驾船经验丰富,既懂董市江面水性之能人,又具有丰富的驾船之高手,方可担当此重任。龙舟比赛高手过招,掌舵人则是关键之一,黄白两舟一般选用,横街彭长义及百里洲两位李姓,一位闫姓之人。他们在掌舵比赛中,自有绝招,各有千秋,胜负不相上下。稍懂水道经验的人都知道,掌舵人非常关键。龙舟细长,与水面接近,比赛冲击又快,全靠舵手掌握平衡。在激流中抢“水路”,弄得不好,龙舟一旦“溜江”,就会失去胜利的机会。更甚者有的艄公胆大艺高,在关键时刻敢于亮艄,即将艄拖出水面,减少水的阻力,可使龙舟如离弦之箭,在浪遏飞舟中,劈波斩浪,勇往直前,快速到达既定的彼岸。</p><p class="ql-block">  龙舟尾部还有一放铳人。铳为生铁铸造,长一米二左右,本是供喜庆活动使用,在董市被移植到龙舟上。舟上规定安排三铳,目的是给龙舟加速和传递比赛信息。开始比赛时,某龙舟铳响即为发出挑战信号,另一龙舟铳响即为同意比赛。比赛中,龙舟可借助铳的后坐力给船加速。铳声极大地哄托了龙舟竞渡的氛围。放铳人要胆大心细,动作麻利,一般人是难当放铳重任的,特别是水上运作,很容易潮湿,否则就成为哑铳。</p> <p class="ql-block">  在五月初五前半个月,董市江边每天就会汇聚数百上千,甚至上万观众看龙舟预赛。四面八方的人们涌向董市,那四条街道,十五条巷道处处是人挤人,特别是正街和河街,更是熙熙攘攘,川流不息。</p><p class="ql-block">  五月的江水,已经是一派混黄。端午节正式比赛时,数万人会从四面八方汇聚董市。午时一过,只要龙舟的鼓点一响,大街小巷的人流便成群结队聚到江边,二公里长的董市江滩会成为人的海洋。约三十度斜坡的江滩上,此刻站着、蹲着、坐着的全是人。人们吃着、唱着、闲聊着。平时来往的一些木帆船这会儿也全停靠在江岸边,有些有关系的人和会拉关系的人就跑到木帆船上。这时,岸边只见人头攒动,花团锦簇,五彩缤纷,让人眼花缭乱。看龙舟比赛的人们争先抢占制高点,以利目睹江中一黄一白两舟游弋。</p><p class="ql-block">  当龙舟咚锵之声响起,桨手们号子声起伏,江岸边也开始遥相呼应,沿岸人流如潮,人声鼎沸,万头攒动,热闹非凡。</p><p class="ql-block">  黄白两条龙舟在江面竞赛,往往表演多于比赛,一般以表演为主。比赛是过河抢滩,划急水而不划静水。远者抢对岸百里洲,近者抢董市江中沙坝。表演是从下而上,黄、白两条龙舟前后沿江游弋。看头、催旗、擂鼓、敲锣者,此时各显身手,拿出看家本领,表演拿手好戏,将最有感染力的各种肢体动作,展现给岸上观众。桨手划桨,咚锵整齐划一,一齐吆喝号子。两条龙舟一前一后表演行舟,实为壮观抢眼。</p><p class="ql-block">  两舟游弋到上街矶头,双双开始抢过江“水路”,某舟先放第一铳声,表示它占住了水道要求比赛,另一舟回铳则是比赛开始,但一般来讲回铳很少,其原因是未抢到过江流水航道。未应战的龙舟,此时只能偃旗息鼓,表示垂头丧气,愿赌服输,一种无颜见江东父老,只能在江的中间随波逐流,漫漫划到街尾。而那挑战自认胜者的龙舟,此时摇旗呐喊,舟上看头、催旗、擂鼓、敲锣这些干将浑身是劲,更会拿出全身技艺,沿江边游弋,以博岸上人群眼球。桨手们桨板动作更是整齐划一,号子声一声比一声高昂。岸上舟上的欢呼声和鞭炮声连成一片,人潮如虹,随舟而下。</p><p class="ql-block">  两舟同到下街街尾后,舟上人员略作调整。此时龙舟又开始新一轮从江边一前一后往上划,各种动作表演,岸上呐喊声再次连为一片。如此几轮后才开始比赛。</p><p class="ql-block">  二舟在矶头处一瞬间转弯,双方铳都响了。两舟挑应战认可,比赛正式开始。龙舟的鼓点锣声明显加快,摧旗也在左右加速,看头参与划浆。随着鼓点锣声越来越急,催旗越来越快,艄公也开始暗试亮艄。当龙舟进入麻浪(江中最佳赛道)时,两条龙舟先后又是一声铳响,龙舟象箭一样冲刺。看,江面的龙舟在起伏弹跳,十分轻巧,就像一支大鸟贴在水面飞行。艄公在舟尾将舵浮出水面,有经验的观众在喊,那条龙舟在亮艄啦!无舵的龙舟会快速冲刺。</p><p class="ql-block">  此时,江水似乎跟龙舟过意不去,龙舟速度越快,舟前的波涛越大,溅起的浪花一阵阵压过龙头,似乎要把龙舟吞没。而桨手们越划越猛,波浪越高划得越欢,在离百里洲江岸几十米时,双方的龙舟已进入决赛白热化。在这关键之时,双方铳的第三声几乎同时响起。它告诫全舟选手,在这千钧一发之时,唯有全力拼搏,方可勇当争先。此时的他们居然采取了半站姿态,躬腰划起舟来。其勇猛的动作让岸上观众看得如痴如狂,这时的龙舟像装有马达,嘚嘚的跳跃前进。</p><p class="ql-block">  舟距岸边十几米、几米……只见舟头看头的,手拿旗帜,飞身从龙头上跃起,踏着浪花,摇着旗帜,冲向江岸,直奔大堤,摇旗呐喊。若是红旗先摇,上街胜;若是白旗先摇,下街赢。这时的上百里洲江堤到处鞭炮齐鸣,烟雾缭绕,一片欢呼雀跃,直冲云霄。</p><p class="ql-block">  那时董市的龙舟竞渡,似乎有喧宾夺主之嫌,其盛况大大超过屈原故里,也许秭归差了董市龙舟竞渡的那份惊险吧!在董市人看来,在平静的水面划龙舟,如同在城市公园里划船玩耍。</p><p class="ql-block">  五月初五这天正式比赛后,赢者的队伍会扛着龙头游街,输者将偃旗息鼓悄悄上岸。当夜,董市的赢者,半条街热闹异常;输者,半条街冷火秋烟。</p><p class="ql-block">  每年的龙舟比赛,观赛的人总是余兴未尽,街头巷尾、茶馆勤行对赛事总要闲聊很长一段时间……</p><p class="ql-block">  在端午节中,董市生意人特别喜欢,那些大的生意铺子都是日进“万金”啊。整个四条街各行各业都是生意兴隆,大概都赚了不少钱吧?连那卖水果的提篮小贩也喊赚了一大把哦。 </p><p class="ql-block"> 上下街两条龙舟活动经费的分摊,商家都乐意接受,并积极捐款,因而每年端午节龙舟活动的经费都非常宽裕。那时的社會开展龙舟比赛,还没有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之词,但董市人却从举办龙舟赛事开始,既品味了精神文化大餐,又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经济甜头。</p><p class="ql-block">  五月初五,大人小伢都穿新衣,大概也是换季之时。人们吃节日食物,如粽子、包子、馒头、茶水蛋,外带“四盘”,“七星件”,有的还是“十大碗”。伢们特别喜欢那种“穿新衣,吃新饭(粽子),大肉好菜都不断”。然而,端午龙舟赛也忙坏了生意人,那段时间,董市家家户户流水席,亲朋好友客户不断,一拨又一拨地招待迎送客人。大人们只要生意好,也愿忙得不亦乐乎。</p><p class="ql-block">  1965年,我离开了董市,再也没听说过上下街黄白龙舟表演和竞赛之说,而是改为分战线在静水直线比赛,再后来龙舟比赛停摆。</p><p class="ql-block">  昔日的龙舟竞渡,端午的文化遗风,一去不再复返。</p>